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五脏禁刺、血脉禁刺、部位禁刺、腧穴禁刺、心身禁刺五方面,浅析《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探讨《黄帝内经·素问》篇目中"论"的内涵,并例举4部代表性译著中"论"的英译。从词义和词源学角度考察英译选词"Discourse""Discussion""Treatise"和"On",认为"论"当译为"On"。  相似文献   

3.
《素问·痿论》是《内经》论述痿证的专篇,它较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法,是后世认识痿证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素问·痿论》关于痿证的涵义与后世不尽相同,范围也较广泛,有必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护理一词源于拉丁文"nutricius",包含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照顾等意思,护理概念随社会需求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但其基本内涵"照顾、人道、帮助性关系"始终未变[1].从这一内涵来看,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和养身宝典<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蕴含有这种护理观点.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里保存了中医学早期多种不同的藏象学说。根据有关脾与节气、方位的对应及脑髓、胃肠为脏或为腑的认识,在《内经》里存在不同的记录,通过分析多个象数模型,发现《内经》有关藏象的记录实际上是在不同的象数模型里所对应的观点。《内经》通过对各种象数模型进行取舍、糅合和统一,特别是将四方、六合、九宫八风等模型都整合到五行模型里,奠定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基础里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6.
载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指导脏腑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五脏所欲及其补泻用药法度。在五脏所欲中,相比其他四脏之"所欲","心欲软"的涵义较难理解,因心类火,其生理之性理应炎上而升散,而经中却言"心欲软",且历代医家并未对此有明确的注解,致使后人对此困惑不解。通过从"心主神明,心君以柔和宽厚为贵";"心主血脉,血脉以柔软畅达为要"和"心开窍于舌,舌体以柔软灵活为用"3个方面对"心欲软"的涵义进行阐释。并对"心欲软,急食咸以补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的用药法度进行深入解读,提出了咸味药物可以抑制心阳的亢盛,名为"补"实为"泻";甘味药物可以振奋衰微之心阳,名为"泻"实为"补"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其中的三阴三阳与六气相结合,更是三阴三阳理论发展的新的模式。三阴三阳六气具有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贯穿始终。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对三阴三阳六气的相关记载,以及对三阴三阳、六气的追根溯源,分别从三阴三阳六气的概念、阴阳属性、五行属性、致病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三阴三阳六气的根源,而五行学说又是三阴三阳六气致病的核心思想,其致病特点分为单独致病和相兼为病,复杂而多样,熟练运用三阴三阳六气致病特点,并对司天、在泉、胜气、复气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能为临床辨证论治及治未病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8.
"心部于表"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一方面指心气布达于体表,另一方面亦指心主宰皮毛肌腠等体表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支配人体视听言动等外在活动。心为阳脏,其气象火,有向外运动之趋势;心主血脉,滋养脏腑百骸及皮表;心藏神任物,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与表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因此治疗皮肤病时,可予"泻心火""调心神""行心血"之法,治疗心系疾患时,亦可配合辛温解表之品以行散寒通阳之功。此外,《黄帝内经》亦有"肺主皮毛"理论以及后世引申之"太阳主表"理论,这3种主表理论在理论基础与认识角度等方面均有不同,各自有其适用范围,需细察详审以用之。  相似文献   

9.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资化源"即资取化生之源,历代医家对其理解不一,有认为"资化源"为资取该年司天在泉之所胜者,有认为"资化源"即为资其母气者,亦有学者认为"资化源"为滋补脾肾等脏腑化生之源。本文综合历代医家对"资化源"的理解、发展及发挥,从"五脏生克制化"理论出发,着重对"资化源"进行了分析探讨。从"五脏生克制化"角度解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资化源"的内涵,不仅联系了当年司天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并由此选取具体月份资取化源,还从五脏生、克、复关系进行考虑,顾及了五脏的整体平衡,开辟了"资化源"新的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传世本《灵枢》《素问》编纂思想的发掘和梳理, 发现二者是一部完整书的两个部分, 二者的性质、关系是以《灵枢》为内篇, 系理论创新之作, 叙述方法以"撰"为主;以《素问》为外篇, 为临床应用和资料整理性质, 叙述方法以"编"为主。内、外篇皆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之间, 作者为曾长期在国家藏书机构任职的一流学者。在宋以前外篇流传更广, 内篇则流传很有限, 二者在传承过程中, 虽内容有亡佚及添补、篇次有错乱及人为调整, 但总体而论, 失真的程度不大, 特别是内篇《灵枢》。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内经》“大敦”“阴之绝阳”与《周髀算经》“北极璇玑”的关系.方法:受大汶口文化遗址之“玉璇玑”覆于死者胸前启发,将《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罢极”与《尚书》《周髀算经》“北极”“璇玑”概念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内经》“大敦”“阴之绝阳”与5 000年前的玉璇玑有渊源关系.结论...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对"神"与"治神"的论述较为广泛,其中有较多内容强调了"治神"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本文谨从以下4个方面对<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论进行分析,探讨"治神"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1 "神"在古代哲学中的含义及<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药性味理论,以中医的治则治法及方药配伍为切入点,论述了《内经》"热淫于内,平以咸寒,佐以苦甘"的内涵及后世医家对其内容的补充和发挥,明确了咸寒苦甘法的代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并结合临床,讨论了该段经文在中医络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