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内蒙古地域常见的碱土房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形式、结构与建造工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指出内蒙古地域碱土房建筑在利用材料特性、建造工法多样性以及非标准建造等方面具有的诸多典型特征,是其环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绵阳市铁炉村传统夯土建筑的实地调研测绘为基础,从夯土建筑传统工法的角度展开研究思辨,深入了解当地夯土民居的建构形式和建造流程,探讨传统夯土建筑的材料、构造、节点、工艺等,从而总结出当地民居建造体系的内在逻辑,找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传统建造工艺如何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劳作性与真实性的统一,避免乡土建筑在"符号化"形式语言中的沦陷,以期能够更好的实现川西北地区夯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张鹏 《室内设计》2021,(6):126-133
以内蒙古地域碱土房建筑作为研究 对象,分析碱土房建筑的源流与地域分布以 及不同地域间环境影响因素的相似性与差异 性,在此基础上,从材料与建造工法2个方 面,分析碱土房建筑对内蒙古地域环境的选 择与适应,形成碱土房建筑在内蒙古地域输 入、分布与环境适应的完整认知,进而揭示 内蒙古地域碱土房建筑形成与发展的深层 结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河北于家乡乡政府办公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建造环境与背景的调研,对其空间结构与外观形式进行解读,呈现其从乡土时代转向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结构、材料、形式等要素的演化方式,揭示出其建筑形态背后隐藏的时代特征。希望唤起学者对当下普通乡土建筑的关注,借此重新审视乡土建筑对"此时此地"的表达,从而对乡村复兴实践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激活乡土建筑的同时,理解其特有的原真性也愈发重要,这是乡土建筑能否在当代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乡土建筑的原真性特质在于其生命周期范围内的自发建造历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所居环境的再思考,使自发建造历程具有"实现的历时性""非专业性"及"封闭的地域性"三类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其材料与工艺都朴实地回应着与土地的联系。所以,从自发建造历程认识乡土建筑的原真性在当代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往往需要涉及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其历史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碉楼建筑作为防御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是研究某一时期乡土建筑的重要资料,本文立足于建构理论的视野之下,通过对重庆部分地区碉楼建筑的调研、测绘等研究,对传统乡土建筑碉楼在建造方式、材料应用、技术手段、细部构造方面进行解读与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研究乡土建筑的价值,并且能够引发对乡土建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富春山馆"是业余建筑工作室于2017年完成的一个代表作品,文章从工法的角度对作品的建造过程展开讨论,特别聚焦于其中所采用的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传统砌筑工艺如何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进而指出工法的研究产生于真实的建造过程,是劳作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以工法的角度展开研究性的思辨,使我们能够回到建造的内在逻辑,回到材料、做法、工艺、构造、节点等具体问题中去展开讨论,从而避开当下建筑界由外在表现主宰的陷阱。  相似文献   

8.
乡土建筑,一般来说开始是由一群受到当地文化传统影响的当地人所建造,然后经历了漫长的反复试验,又在对地域环境熟悉的当地工匠手中有系统地建造起来,因此特定气候的环境建筑技术转化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且深远的价值。基于浙江中部地区的乡土村落——义乌神坛村的实地考察,对传统乡土建筑与当代乡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将传统乡土建筑的建造智慧转化设计为适应当前环境和建筑需求的气候响应性建筑。结合正在施工的义乌雪峰文学馆阐述如何将环境能量协同与气候响应作为主要考量因素进行当代乡土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6,(2)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乡土建筑快速变化的担忧已成为普遍情绪。试以纳西族乡村为例,对乡土建筑进行调查与研究,考察其建造范式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成因,最后提出一种新观点:乡土建筑的变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传统的终结,也可能是传统的发展;乡土建造并不必然走向现代建筑的建造范式,也可能会形成一种新乡土建造范式。  相似文献   

10.
乡土建筑,我理解是指区域性的、局部地区的建筑; 用传统的材料、技术以及审美观建造的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开放、建筑和建筑文化的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城市特色逐渐消失。与乡土建筑比较,许多现代建筑是以浪费能源、拒绝环境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吸纳了许多乡村人口,使得乡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乡土建筑的废弃问题非常普遍。而乡土建筑作为乡村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重要作用与价值,其建造技艺亟待研究和记录。本文简单梳理了乡土建筑的有关概念,并简述了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的"美丽乡村"更新计划,详细研究、解析、总结该地民居的建造体系,突显了田野调查的考据实证价值及建筑人类学价值。并依据总结的建造体系对该村的一处已荒废地块进行了尝试性的更新设计以验证建造体系的适应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诠释了乡土建筑,展望了乡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田汉文化园建筑群的空间原型源自湖湘地区的传统聚落,是"地方工作室"一直倡导的地域建筑类型学基础之上的当代建筑的在地性创作,设计关注当代性和建造以及材料属性之间的关联,具体建立在问题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材料表皮肌理的原真性研究,强调结构与围护二者的建构关系,更多地思辨而非以一种惯性的行为来主导设计,衍生出一种更具地方认同感的建筑语言。文章以材料的选材、工法入手.从建造的角度着重介绍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而思考设计、建造、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从广义上来讲,传统建筑是以历史沿传而来的建筑工艺技术、使用传统建筑体系的材料所建造的具有传统形式的建筑物。此概念包括传统的历史建筑、乡土建筑,以及根据传统理念、形式、工艺营造的建筑。当下乡村的许多建筑建造年代距今虽然不是很久远,但是由于使用了许多地方材料和传统工法(如外墙为砖石或夯土,内部结构为木质的梁柱体系,屋顶为小青瓦),所以依然呈现出浓厚的传统风貌特色。一般传统村落保护中,大多只注重那些被列入保护名录的文物或历史建筑,而忽略  相似文献   

14.
寿焘 《建筑遗产》2021,(1):68-77
文章以"建构"为线索揭开民居装饰话语中所涉及的结构性、空间性等建筑学基本问题,抽取徽州乡土建筑典型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各类装饰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从材料、构件和空间三个核心维度,探寻装饰在建造部位、空间塑造及意境表达中的层级性与秩序性,探讨其中蕴含的建构理性思维,以揭示徽州乡土建筑装饰表象背后的物质构形规律、材料建造逻辑和空间营造智慧,进而拓展建筑学视野中对传统民居装饰的认知边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岭南乡土建筑改造中存在的现状问题,通过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定性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为辅的方法进行研究,从采用生态节能材料和技术、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和创新建筑空间研究实现乡土建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从建筑形态文化和乡村肌理的传承、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的传承、建筑材料与技术文化传承研究乡土建筑文化可持续传承的方法,从建筑与村落整体环境融合、建筑与村民活动结合、建筑与商旅文创产业结合研究建筑与乡村整体环境可持续规划的方法,从而达到有效保护岭南乡土生态环境,传承活化岭南乡土传统建筑文脉和乡土文化特色,使建筑与乡村整体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乡土建筑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引起关注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冲击剧烈,中国建筑界在乡土建筑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仍有很多问题,建筑师们要更加努力不断探索研究设计理论与方法,以现实主义朴实的态度认识乡土建筑,用敏锐的洞察力、饱满的创作热情,充分发掘乡土建筑的特殊性和奇异性。从本民族的建筑出发,最终创造出根植于历史复杂性与真实现场中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乡土建筑在自我建造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乡土建筑的概念,从乡土建筑现状入手,研究了乡土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昆明地区"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提出了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的对策,指出乡土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与建造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鑫  张琦 《世界建筑》2011,(4):107-111
特鲁利建筑是意大利南部典型的乡土建筑形式之一,主要分布于普利亚区的阿尔贝罗贝洛城镇。本文重点剖析了特鲁利建筑传统的建造技艺、起源假说以及现代发展。乡土建筑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持续演变与进化不仅是建筑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启明灯。以阿尔贝罗贝洛城镇的特鲁利建筑的发展为例,探讨特鲁利建筑的建造技艺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更新,以期抛砖引玉,为乡土建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很多高校师生走进乡村并参与当地的乡建活动,其目的是挖掘地方文化,设计乡土建筑,引领乡村振兴;高校师生走出课堂,直视乡村现实,从学术角度出发,探讨设计激活乡村理论,并进行设计与建造全程实践与体验。同时,竹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可以让建筑回归本质,能够体现建筑本质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文章通过参加"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活动,基于团队的竹建筑作品"云雀",解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记录作品的建造实录。  相似文献   

20.
立足桂林乡土建筑对气候、环境的适应特点来重新认识乡土建筑在新时代的发展,从其中提炼出适合现代生活的建造材料和建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