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丰宁招兵沟低品位磷矿特点为中高品位磁铁矿、低品位磷矿共生.通过对磷矿的浮选研究,对选铁尾矿增加了磷矿回收,选用日用化工常规的表面活性剂AE,作为低温捕收剂的增效剂,矿浆不加温、加碱,浮选药剂制度简单,以极低品位磷资源入选而获得极高品位和高回收率磷精矿.  相似文献   

2.
远安低品位胶磷矿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了远安低品位胶磷矿的正-反浮选流程,通过正-反浮选,可获得原矿P2O517.96%,MgO 2.31%,精矿P2O531.21%,MgO 0.84%的良好指标,实现了胶磷矿与石英、白云石等杂质矿物的有效分离。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作增效剂可以较大程度提高捕收剂的捕收性能和选择性,提高P2O5品位和回收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利用北方低品位磷矿,降低选矿生产成本,采用动植物油脂化工废弃副产品为主体原料,并配以适量的增效剂,研制出了一种价廉捕收剂AW-2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W-25能够获得较好的选矿指标,该药剂具有较好的捕收性、选择性及耐低温性,适宜北方选矿厂浮选低品位磷矿使用.  相似文献   

4.
抑制剂W-98在瓮福磷矿反浮选中的选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瓮福磷矿的性质,采用反浮选工艺处理胶磷矿,用反浮选高效抑制剂W-98作为磷矿的抑制剂,来抑制磷矿物而浮白云石等脉石,从原矿P2O5品位为 27.33%,MgO为6.19%中,获得了磷精矿P2O5品位为37.34%、MgO为 0.73%、回收率92.39%的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5.
改性脂肪酸XF-1是一种新型的磷矿捕收剂.为了考察XF-1对磷矿的浮选效果,选取XF-1、磺化油酸钠及油酸钠为捕收剂对宜化磷矿进行浮选,动电位及单矿物吸咐对比分析表明,在捕收剂用量为1.5kg/t,浮选温度为30℃时,XF-1、磺化油酸钠和油酸钠将五氧化二磷品位为21%的粗磷矿分别提升到27%、23.6%、22.1%,磷回收率分别为85%、75.4%、74.8%;在低温15~25℃时,XF-1浮选获得磷矿品位和磷回收率明显高于磺化油酸钠和油酸钠.采用粗选与精选相结合的闭路浮选工艺,捕收剂XF-1选别出品位为30%、磷回收率为90%的磷精矿,且精矿氧化镁含量只有1.4%.XF-1所表现出的亲和力和吸附力优于磺化油酸钠和油酸钠,XF-1具有良好的捕收性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磷矿颗粒的分级浮选、药剂对比及组合浮选对湖北保康钙质磷矿和大峪口硅钙质磷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级后粒径为-65μm的小颗粒磷矿更有利于反浮选,且保康磷矿反浮选效果优于大峪口磷矿;复合药剂和酸性抑制剂均能改善保康钙质磷矿浮选效果,最终磷精矿品位达到36.14%,磷回收率为96.10%;药剂表面张力降低能增强药剂对磷矿颗粒的湿润.最后,通过测量电动电位和亲水亲油平衡值,对浮选过程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对浮选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反浮选法以油酸盐和烷基胺盐为捕收剂分别除去细粒径磷矿中的碳酸盐和硅质脉石以提高矿石的品位。结果表明:不管是对油酸盐反浮选捕收方解石,还是胺盐反浮选捕收硅石,增加体系的酸性都有利于提高矿石的品位,还能明显提高前者的P2O5回收率。增加捕收剂用量同样可提高矿石品位,但却减少了P2O5回收率。对于2种反浮选过程较适宜的捕收剂用量为0.5 kg/t。抑制剂的添加有利于提高2种反浮选的效果,优化后的抑制剂用量为3.5kg/t。  相似文献   

8.
云南海口中品位硅-钙质胶磷矿从浮选工艺、流程结构和药剂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产业化研究开发,取得了成功和系列技术成果,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为云南中低品位磷矿浮选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先导.  相似文献   

9.
针对湖北宜化殷家坪低品位难选硅镁质磷矿,采用阴离子捕收剂MG-7反浮选脱镁—沉降脱泥—阳离子捕收剂T609反浮选脱硅工艺. 在脱硅之前预先脱泥,同时消泡剂TOP和捕收剂T-609搭配使用,解决了阳离子反浮选脱硅过程中泡沫过稳定的难题. 获得品位为33.04%,回收率为69.50%的浮选精矿. 将分离的矿泥并入精矿,混合后精矿品位为30.56%,回收率为78.68%. 相比于传统的正浮选工艺,此工艺不需加温有效地降低了选矿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我国磷矿资源丰富,但大多为中低品位沉积型磷块岩,选别难度大. 浮选是磷矿选矿中最主要的分选方法,浮选药剂对浮选指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浮选药剂按照所起作用不同分为调整剂、捕收剂、起泡剂三类. 结合近年文献资料分析,发现传统捕收剂存在溶解性差、选择性不强等缺点,提出利用不同药剂分子间协同作用及提高药剂的活性,采用复配及合成方法研发高效低毒、水溶性好、选择性强的抑制剂和捕收剂是实现我国难选性磷矿中与脉石矿物分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信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然而,长期以来三门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存在授课内容重复、衔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文章首先阐述了整合的总体思路,其次提出了整合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了整合后课程体系的特点,最后对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3.
VBA与VB应用程序之异同和相互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VBA(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与VB(VisualBasic)之间的异同点,以及VBA与VB的代码对照,并举例说明了两者之间进行相互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 ,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 ,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 ,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人为本,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工作,把党性原则和"人情味"联系起来,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互相转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花鸟画和花鸟图案虽然在表现的目的、功能和工具材料上相异,但在表现手法和造型规律上却相互融合。在设计艺术中进行工笔花鸟画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互融性,将设计艺术中的一些有益因素贯穿到花鸟画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工笔花鸟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使花鸟画教学和设计艺术专业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泥岩涂抹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及封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岩涂抹是断层封闭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了建立合理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泥岩涂抹类型、形成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泥岩涂抹主要有3种类型:即研磨型、剪切型和注入型.泥岩、页岩、煤层、膏岩、泥质盐岩、碳酸盐岩和粉砂岩均可成为涂抹的原岩,由原岩与周围岩石的强度差异所决定的拉张型叠覆带是泥岩涂抹形成的关键地质因素.叠覆区的几何学特征、断距与泥岩厚度的比率、有效正应力控制着泥岩涂抹的连续性,亚地震断层(断距小于15m)泥岩涂抹连续临界SSF值范围很大,最大可达到50,规模较大的断层(断距大于15m)临界SSF值一般为5~8,有效正应力越大,临界SSF值越大.连续的泥岩涂抹导致断层在盖层段垂向封闭.断层侧向封闭取决于多次涂抹形成断层泥含量,可建立SGR,SSF和CSP与过断层面压力差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断层所能封闭的最大油气柱高度,实现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9.
由于缺乏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科技哲学和科技美学的指导 ,现代科学和技术越来越陷入自设的困境 .面对现实 ,提出致力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特别是理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融合 ,以此促进科技、美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联姻 ,唤醒科技的人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常见天然沸石的结构.性能和应用情况以及对几种典型沸石类分子筛材料的合成方法.特性及应用,提出了开发利用沸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