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或格列吡嗪合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2名T2DM患者随机分配,分别接受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或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年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HOMA模型中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LAI)的变化,分析不同磺脲类降糖药合用二甲双胍对T2DM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BG、PBG、Hb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FINS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格列美脲组的下降幅度比格列吡嗪组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的HOMA-IR及IAI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01),且格列美脲组较格列吡嗪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格列美脲组体重指数(BMI)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的hsCRP水平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格列美脲合用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合用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IR,且前者的作用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合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37例经双胍类以及磺脲类加双胍类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DM患者,改用罗格列酮4 mg口服,每日1次,同时给二甲双胍250~500 mg口服,每日3次,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FBG、P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监测血脂,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结果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FBG、PBG、FINS、PINS下降,ISI增加,IRI降低,差异有显著性;HbAlc和血脂变化不大,副作用轻微,肝肾功能无损害.结论罗格列酮明显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二甲双胍合用治疗2-DM降血糖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6例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口服罗格列酮4mg/次,1次/d;二甲双胍250mg/次,3次/d。对照组43例口服二甲双胍250~500mg/次,3次/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结果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FBG、PBG、FINS下降,IR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FBG、PBG、FINS及IRI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肾功能无损害。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DM疗效确切,比单独使用二甲双胍好,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古东海  罗宁 《河北医学》2006,12(7):602-604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经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2个月以上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二甲双胍组:加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②对照组:加用安慰剂。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均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CRP,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结果:二甲双胍组血清CRP、FBG、FINS及HOMA-IR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二甲双胍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降低T2DM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并能够降低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促泌剂与二甲双胍配伍的降血糖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瑞格列奈0.5-1.5mg口服,每日3次,二甲双胍0.25-0.5g口服,每日3次;B组:给予格列吡嗪2.5-7.5mg口服,每日3次,二甲双胍0.25-0.5g口服,每日3次;治疗3月后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肝、肾功能和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并发高血压及高血脂者给予相应治疗。所有病人均配合饮食及适当的运动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BG、PBG和HbA1C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FBG和HbA1C无显著性差异,PBG下降,A组较B组明显(P<0.05),两组体重指数治疗后均有下降,A组较B组更有利于减重。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均正常。副作用:A组低血糖3例,B组7例。结论:瑞格列奈、格列吡嗪与二甲双胍配伍降糖疗效肯定。瑞格列奈组与格列吡嗪组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组合能产生基本相同的降血糖疗效,但对于餐后血糖的下降,前者更有优势。而且两种配伍均能使病人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均给予二甲双胍250mg3次/日和罗格列酮4mg1次/日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计量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及血浆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PINS、C-肽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药联用治疗12周后,FPG、2h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GHbA1c明显降低(P<0.05),FINS和PINS水平及Homa-IR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C-肽亦下降明显(P<0.01);体重指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7.
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孙颖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7):636-637
目的:观察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用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病例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及餐后2 h血浆胰岛素(2 h INS)、体重指数(BMI)的变化、肝肾功能,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 h BG、HbA1C、2 h INS均明显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BMI、FINS变化不大(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那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胰岛素水平,而未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是临床上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 将68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空腹胰岛素(FIn)、体重指数(BMI)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FBG、PBG、HbA1C、FIn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但格列美脲组FIn下降程度高于二甲双胍组(P<0.01)。两组治疗后TG及BM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 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均能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代谢、脂代谢,而格列美脲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较二甲双胍作用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诺和灵30R配合拜糖平或二甲双胍对降低餐后血糖疗效的评价。方法 对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诺和灵30R并同时服用拜糖平或二甲双胍及31例单纯使用诺和灵30R治疗12周疗效观察,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重指数(BMI)及肝、肾功能。结果拜糖平组FBG下降4.81mmol/L,PBG下降8.09mmol/L,HbAlc下降2.01%;二甲双胍组FBG下降2.72mmoL/L,PBG下降4.117mmol/L,HbAlc下降1.37%;两组与对照组比较PBG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以拜糖平组效果更为明显;BMI、肝、肾功能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无严重低血糖反应。结论 诺和灵30R配合拜糖平联合治疗糖尿病对降低餐后血糖具有作用明显,安全性、耐受性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二甲双胍对糖耐量低减者胰岛素原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灵  苏珂 《华夏医学》2001,14(6):777-77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低减者(IGT)血胰岛素原(PI),胰岛素敏感性(ISI)的影响。方法:33例IG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和安慰剂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原(PI),IS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二甲双胍组较安慰剂组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胰岛素原(FPI)及餐后2h血糖(PBG),餐后2h胰岛素(PINS),餐后2h胰岛素原(PPI),ISI,FPI/FIN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改善IGT患者高胰岛素原血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延缓IGT转化为2型糖尿病(NIDDM)。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测定77例2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组30例,胰岛素正常组47例)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并与20例正常人对比,结果显示,高胰岛素血症组(FIns〉15.1μu/ml)血小板聚集第一相(外源性诱聚剂)第二相(内源性诱聚剂)及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7.41±22.76,64.85±21.76,69.36±22.02,显著高于胰岛素正常组(45.  相似文献   

12.
本刊声明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高脂饮食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灌服阿司匹林前后采用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试验 (IITT)观察大鼠胰岛素的敏感性 ,并测定空服胰岛素、血糖和血脂等。结果 高脂饮食 4月、阿司匹林治疗 4周后 ,IITT发现高脂组腹腔注射胰岛素后 1h、1 5h和 2h的血糖及空腹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而阿司匹林治疗组腹腔注射胰岛素后 1h、1 5h和 2h的血糖及空腹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高脂组 (P <0 0 5或P <0 0 1 )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大剂量阿司匹林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伟雄  周静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75-1476
目的 探讨溶血对血清胰岛素测定的影响程度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种不同程度的溶血标本以及溶血标本在加入酶抑制剂EDTA后分别在4℃、25℃温度下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轻度溶血标本(Hb5g/L)胰岛素浓度在25℃温度下3h内下降至原来的30%,在4℃温度下3h内下降到原来的84%。重度溶血标本(Hb20g/L)胰岛素浓度在25℃温度下3h内下降至原来的4%,在4℃温度下3h内下降到原来的35%;溶血标本(Hb5g/L)在加入酶抑制剂EDTA后,胰岛素浓度在25℃温度下3h内下降至原来的87%,在4℃温度下3h内基本不下降。结论溶血程度越高,胰岛素降解越快。低温及酶抑制荆EDTA可明显改善溶血对胰岛素测定结果的影响程度。因此,要测定胰岛素的血清需进行低温保存或加入酶抑制剂EDT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甘精胰岛素与地特胰岛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后以及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不达标,分别加用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及地特胰岛素,对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糖降低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 口服降糖药或三餐前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加用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的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与地特胰岛素组在血糖下降程度、血糖达标所需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与地特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方面同样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诊甲亢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并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HOMA-β、HOMA-IR的相关关系。方法:纳入初诊的38例甲亢患者为甲亢组,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36例,甲巯咪唑治疗前后分别空腹抽血测血浆中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以及基本的生化指标;计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后HOMA-β和HOMA-IR,并分析FT3、FT4、TSH与HOMA-β和HOMA-IR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前甲亢组FT3、FT4、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偏高(P〈0.05);治疗后甲亢组HOMA-I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偏高(P〈0.05),而两组的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甲亢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FBG、HbA1c、FT3、FT4、HOMA-IR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TC、TSH、HOMA-β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TG、F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T3、FT4与HOMA-β均呈负相关(r=-0.424,P〈0.05;r=-0.307,P〈0.05),TSH与HOMA-β呈正相关(r=0.456,P〈0.05)。FT3、FT4与HOMA-IR相关性不显著,而TSH与HOMA-IR呈负相关(r=-0.429,P〈0.05)。结论:甲亢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正常人偏高,胰岛功能较正常人偏低,甲亢控制后患者的胰岛功能恢复,但胰岛素抵抗仍存在,故临床上有必要对甲亢患者进行定期的糖耐量及胰岛功能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胰岛素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新诊断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将113名40岁以上新诊断的T2DM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0-59岁(中年组)64例,60岁以上(老年组)49例。分别测量体质指数、腰臀比、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观察指标为OGTF各点血糖和胰岛素,根据血糖和胰岛素计算HOMA-IR、HOMA-IS、△Ins30/△Glu30等。结果新诊断老年组OGTF2~3h血糖高于中年组同点血糖(P〈0.05),老年组OGTF2-3h胰岛素值高于中年组同点胰岛素值(P〈0.05)。老年T2DM患者与中年T2DM患者相比HOMA-IR、HOMA-IS、△Ins30/△Glu30均有明显差异。结论与中年发病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早期分泌缺陷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江均贤  唐锦华 《中外医疗》2012,31(19):93-94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联合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ketoacidosis,DK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6例DKA患者,随机选择18例为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余18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治疗,观察两组控制血糖〈13.8mmol/L所需时间及所需胰岛素剂量、纠正DKA所需时间及所需要的胰岛素剂量、患者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例数。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纠正DKA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控制血糖到低于13.8mmol/L所耗时间及胰岛素的剂量、纠正DKA所需要的剂量、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泵皮下连续输注方式治疗DKA与传统的小剂量静脉胰岛素降糖效果及所用胰岛素剂量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8.
氯喹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氯喹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理。方法在高脂肪饮食喂养法复制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模型中,观察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以及氯喹对其影响。结果IR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骨骼肌2-脱氧葡萄糖(2-DG)摄取值和正常血糖钳夹技术测定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显著下降;肝脏胰岛素降解活性(LIA)、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及血脂则显著升高。而在高脂肪饮食喂养同时服用氯喹的大鼠与IR大鼠相比,GIR和2-DG摄取值明显上升,LIA,FINS和部分血脂指标明显下降。结论氯喹能明显提高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并对IR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阻止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彬  吕肖锋  刘福平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7):889-889,912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Ⅱ)与预混人胰岛素30R常规2次皮下注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纽,其中A组采用CSⅡ治疗,持续皮下输注诺和灵R,B组于早、晚餐前30min注射预混人胰岛素30R,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所需时间及治疗两周后初诊2型糖尿病的缓解率。结果CSⅡ组和预混人胰岛素30R常规2次皮下注射组均可有效降低血糖,CSⅡ组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时间明显快于预混人胰岛素30R常规2次皮下注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周治疗后,停用胰岛素一周,仅使用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2型糖尿病缓解率CSⅡ组明显高于预混人胰岛素30R常规2次皮下注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短期应用CSⅡ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0.
Chen X  Li X  Huang HY  Li X  Lin JF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1):1474-1477
目的探讨雄激素对胰岛素敏感性影响的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系和C2C12成肌细胞系分别分化为3T3-L1脂肪细胞和C2C12骨骼肌细胞,然后对这两种细胞分别以10-9mol/L睾酮处理4、8、12、24及48h,并以不同浓度(10-12~10-5mol/L)的睾酮处理24h,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两种细胞在以两种方法处理后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葡萄糖转运载体4(GLUT4)表达的变化。结果随着10-9mol/L浓度的睾酮处理时间的延长,IRS-1和GLUT4在两种细胞的表达逐渐增加,IRS-1于12h达峰后下降。3T3-L1脂肪细胞及C2C12骨骼肌细胞中12h峰值分别是0h对照的(1·42±0·42)倍和(1·53±0·14)倍,均P<0·05;GLUT4于24h达峰后表达下降[3T3-L1脂肪细胞及C2C12骨骼肌细胞中24h峰值分别是0h的(3·22±0·10)倍和(5·17±1·06)倍,均P<0·05]。当睾酮处理浓度从10-12mol/L逐渐增加时,IRS-1在两种细胞的表达逐渐增加,于10-9mol/L达峰值后表达逐渐下降[在3T3-L1脂肪细胞和C2C12骨骼肌细胞,10-9mol/L睾酮处理后的峰值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4·23±0·27)倍和(3·16±0·15)倍,均P<0·05]。GLUT4在C2C12骨骼肌细胞的表达随着睾酮浓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经10-7mol/L睾酮处理后的表达量是空白对照的(2·99±0·15)倍,P<0·05,于10-7mol/L后增加趋势不明显。在3T3-L1脂肪细胞中,GLUT4的表达于10-11mol/L达峰值[较空白对照增加(2·58±0·02)倍,P<0·05],然后随着睾酮浓度的升高表达下降。结论睾酮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的表达存在剂量和时间上的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