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留置输尿管导管作胆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 1992年6月~2014年10月,在607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经右锁中线肋下穿刺置入输尿管导管经胆囊管残端置入胆总管行胆道引流术。结果 598例(98.5%)胆管引流获得成功。插管失败6例(1.0%),中转鼻胆管引流2例,T管引流4例;输尿管导管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2例(0.3%);输尿管导管早期滑脱导致胆汁性腹膜炎1例(0.2%),再次腹腔镜下放置输尿管导管及腹腔引流管治愈。一期缝合术后有狭窄影像3例(0.5%)未处理。598例术后3~14天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无残石,588例术后2~4周拔管,10例4~6周拔管。588例随访6~60个月,平均18.5月,无胆漏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留置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可有效预防术后胆漏。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1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残端扩张、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液电碎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148例胆总管内径≤0.8 cm的细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48例中,腹腔镜手术成功116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32例,无中转开腹.术中胆管镜下取净结石116例,十二指肠镜下取出结石29例,乳头切开术后排出结石3例.无残余结石.术后胆漏7例,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轻症胰腺炎3例.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有2例呈现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区狭窄影像,未予处理.术后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对于有较高腹腔镜和内镜技术者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148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残端扩张、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液电碎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148例胆总管内径≤0.8 cm的细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48例中,腹腔镜手术成功116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32例,无中转开腹.术中胆管镜下取净结石116例,十二指肠镜下取出结石29例,乳头切开术后排出结石3例.无残余结石.术后胆漏7例,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轻症胰腺炎3例.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有2例呈现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区狭窄影像,未予处理.术后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对于有较高腹腔镜和内镜技术者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1993年10月至2005年3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包括胆总管切开,胆管镜取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87例胆总管内径≤0.8 cm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结果87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后残余结石。术后5例出现胆漏,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见胆总管切口缝合区狭窄2例(未处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及胆管损伤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总结1999年1月~2005年7月7例腹腔镜术后胆漏及胆管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2例迷走胆管漏,1例经腹腔引流后治愈,1例经B超引导穿刺引流后治愈;胆囊管残端漏1例,再次手术缝扎,胆总管探查取石放置T型管引流后治愈,肝总管损伤漏2例,1例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放置腹腔引流治愈,1例剖腹手术修补漏口,放置T型管支撑6个月;胆总管横断2例剖腹行胆总管端端吻合放置T管支撑6-7个月。术后随访1~3年,均恢复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漏及胆管损伤,应及时发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从1992年6月-2003年5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的手术方式(胆道镜取石术、扩张术、细导管引流术、支架术)对403例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381例手术获成功(94.5%),4例残石经内镜取石治愈,4例残石内镜未取净,11例胆漏经腹腔引流管或内镜鼻胆管引流治愈,2例胆囊管细导管脱落,1例胰头癌术后15d死亡。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临床应用——附40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从1992年6月—2003年5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的手术方式(胆道镜取石术、扩张术、细导管引流术、支架术)对403例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381例手术获成功(94.5%),4例残石经内镜取石治愈,4例残石内镜未取净,11例胆漏经腹腔引流管或内镜鼻胆管引流治愈,2例胆囊管细导管脱落,1例胰头癌术后15d死亡。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即时缝合胆总管切口427例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1992年6月至2003年12月,我们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胆道镜取石术,扩张术,经胆囊管细导管外引流术,胆总管支架内引流术),对427例病人进行治疗。结果405例手术获成功(94.8%),4例残石经内镜取石治愈,4例残石内镜未取净,11例胆漏经腹腔引流管或内镜鼻胆管引流治愈,2例细导管脱落,1例胰头癌术后15d死亡。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结论选择合适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运用同期两镜或三镜术中留置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的治疗经验。方法从1992年10月-2014年8月,我们运用同期两镜或三镜术中留置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的手术方式,即腹腔镜术中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术(LUD),对207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181例胆管引流获得成功(87.4%)。输尿管导管插管失败12例(5.8%),其中中转为鼻胆管引流7例,T管引流2例,放弃胆管引流3例。输尿管导管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2例(1.0%)。输尿管导管早期滑脱导致胆汁性腹膜炎2例(1.0%),再次腹腔镜下放置输尿管导管及腹腔引流管1例和放置T管及腹腔引流管1例而治愈。术后胆漏4例(1.9%),经腹腔引流管引流自愈。乳头切开术后发生轻症胰腺炎3例(1.4%)。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无残石,胆管切口一期缝合术后有轻度狭窄影像2例未处理,乳头区狭窄影像1例未处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同期两镜或三镜术中留置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即时缝合胆总管38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 992年 6月至 2 0 0 2年 1 2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 382例的诊治经过。结果 手术成功36 4例 ,残石经内镜取石治愈 4例 ,胆漏经腹腔引流管或内镜鼻胆管引流治愈 1 1例 ,细导管脱落 2例 ,晚期胰头癌术后 1 5d死亡 1例。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脐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治疗,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3年3月,本院34例经脐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漏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漏发生率为22.7%(a4/150)。34例胆漏患者中,22例在术后24h内出现,12例在术后3~7d出现,经腹腔引流34例患者均治愈。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轻柔,认真仔细缝合胆总管以及加强营养支持等,是防治经脐入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胆漏的原因及诊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2年5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LC术后胆漏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胆道损伤率为0.73%(25/3408),表现为术后胆漏的占36%(9/25)。其中主胆管损伤5例,副肝管损伤7例,除1例迷走胆管损伤未行再手术外,其余11例均再手术,均治愈。结论术后胆漏是LC胆道损伤的特点之一,LC术后不明原因的突发性上腹部剧痛是胆漏的信号。胆漏量<100ml/d,可行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胆漏量>100ml/d,应及时开腹再手术,根据情况行胆道的修复或重建,若不能行一期修复或重建的可先行经近端胆管插管外引流。  相似文献   

13.
Luschka胆管损伤致迟发性胆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Luschka胆管损伤引起迟发性胆漏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例患者LC术中Luschka胆管损伤引起迟发性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痊愈,随访10~28个月,恢复良好,均无发热、畏寒、腹痛、腹胀、黄疸等不适发生。结论:LC术中Luschka胆管损伤引起迟发性胆漏是可减小或预防的,腹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Luschka胆管损伤引起迟发性胆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与可行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男性44例、女性62例,年龄18~75岁,平均(46.5±15.7)岁。1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伴或不伴胆囊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67例,腹腔镜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39例,对两组病例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胆总管一期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72.8±21.0)min、(2.8±1.9)d和(5.5±2.3)d,优于T管引流术组的(95.5±26.5)min、(5.7±1.4)d和(8.1±2.6)d(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两组分别为(1.9±0.8)d和(2.1±0.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肝衰竭、腹腔感染、胆管残余结石、胆道出血及穿孔,胆漏发生率T管引流术组(3例)高于胆总管一期缝合组(0例)(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病人明显受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迟发性胆漏的发生原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例LC术后迟发性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胆漏发生时间为术后5~10 d,平均(7.4±1.7)d;其中迷走胆管损伤、焦痂脱落2,胆囊管钛夹滑脱1例,胆总管电灼伤1例,原因不明1例。1例于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治愈;3例行腹腔镜探查术,其中1例行迷走胆管结扎、腹腔引流术,2例分别行开腹迷走胆管缝扎及胆囊管缝扎、腹腔引流术;1例胆总管损伤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鼻胆管引流术+B超引导腹腔穿刺引流术治愈。住院12~21 d,平均(15.3±2.1)d;出院后1年复查,无胆道狭窄、胆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生活质量良好。结论: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发生原因主要有迷走胆管损伤、胆管电灼损伤及胆囊管处理不当。内镜及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及T管引流术的疗效,并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收治并完成胆总管探查术的18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观察组)82例,T管引流(对照组)101例,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对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82例患者中,8例发生术后胆漏(9.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道手术史、术前血白蛋白水平、术前总胆红素与一期缝合术后胆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以及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胆总管一期吻合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优于T管引流术;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减少术后胆漏的发生,术者需具备熟练的手术缝合技术(包括腔镜缝合技术)。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明确胆总管切开后一期吻合和T管留置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例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胆道变异情况,均于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出现Luschka管损伤,其中2例患者用电钩电切剥离胆囊床,术中发现胆漏,进一步检查发现Luschka管损伤,用可吸收线缝合Luschka管,术后未发生胆漏;1例患者术中用超声刀剥离胆囊床,未发现明显胆漏,术后2 d出现腹痛、黄疸,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胆汁,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证实Luschka管损伤,经腹腔穿刺置管引流+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诊6个月,均未发现胆道狭窄、胆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胆管损伤难以避免,熟悉解剖、术中提高警惕是防范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及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行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对列研究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9%(11/92)和18.5%(17/92)。合并糖尿病、胆总管直径<1 cm、由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例的主刀医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上述三个因素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胆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OR(95%CI)4.782(1.176~19.439),P=0.029;胆总管直径<1 cm:OR(95%CI)5.743(1.535~21.481),P=0.009;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例:OR(95%CI)4.693(1.251~17.612),P=0.022],同时上述三个因素也是术后胆总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OR(95%CI)3.455(1.147~10.406),P=0.028;胆总管直径<1 cm:OR(95%CI)4.667(1.500~14.518),P=0.008;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OR(95%CI)3.094(1.049~9.121),P=0.041]。结论 合并糖尿病、胆总管直径<1 cm、主刀医师经验不足(操作例数<30例)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糖尿病或胆总管直径<1 cm的患者应避免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在学习曲线内的主刀医师应采取合理的胆总管一期缝合方式以避免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胆总管探查术后选择性胆管一期缝合4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手术指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性地对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的病人,于术中行纤维胆道镜或胆道造影检查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42例,并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42例全部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全组平均住院9 d.发生术后胆漏3例,均经腹腔引流治愈.全组随诊6个月~4年,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疗效满意.结论 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及精细手术操作,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