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404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试验组199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05例)治疗。在28d、3个月分别进行生活能力状态(Ability diary of life,AD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rIndex,BI)、生存质量(包括Quality of life Index,QLI、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等指标评定。结果治疗后28d试验组的QLI、FAQ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BI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在ADL评分、BI分级、QLI及FAQ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残障情况、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评价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K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证候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生大黄、芒硝和川芎嗪联合治疗,观察两组肾损害的主要临床指标、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LPS)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功能器官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和平均住院天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肾损害的主要临床指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血浆TNFα、IL6、LPS和ATⅡ水平明显降低(P<0.05),SIRS、ARF、MODS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缩短了住院日(P<0.01),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大黄、芒硝和川芎嗪通过抑制和拮抗LPS和细胞因子,降低了ATⅡ水平,改善胰、肾微循环障碍,减轻了胰腺炎症的发展和肾损害,改善了肾功能;有效地防治SAP肾损害的发生,提高SAP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余敏  陈艳云 《内科》2014,(1):12-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4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给予甲氨蝶呤片、柳氮磺吡啶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观察组32例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薏苡仁汤加减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在用药1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目、关节压痛数目及血沉(ESP)、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除ESP、RF外其他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A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黄体酮治疗,同时大量饮水并进行蹦跳运动.肾下极结石以头低臀高位拍打肾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排石汤加减内服.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56.7%,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治愈率为20.0%,总有效率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好.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症是人类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尤其是卫生意识差的儿童易患此症。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受到刺激时蛔虫沿肠道向上逆行,进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症,引起胆道阻塞,也是形成胆石症、胆囊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将30例经B超确诊的胆道蛔虫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综合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综合治疗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14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生存质量量表等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TBil(总胆红素)降低显著(P〈0.05),TP(总蛋白)、CHE(胆碱酯酶)、TG(甘油三酯)、NH3(血氨)、FIB(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和PTA(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总体疗效优于一般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周勤 《内科》2014,(1):6-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住我院治疗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茶碱控释片0.1 g,2次/d;口服酮替芬1 mg,2次/d;雾化吸入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μg∶500μg)治疗,2次/d。观察组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FEVl、FEVl%预计值、FEVl/FVC)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4%,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0)。两组患者治疗前FEVl、FEVl%预计值、FEVl/FV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FEVl%预计值、FEVl/FV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疗效,改善肺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9~2011年收治的胫腓骨干骨折7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疗程4~6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77.1%)(P<0.05),并发症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7.1±3.8)d、(133.5±9.4)d和(16.7±2.9)d,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效果好于单一西医治疗,其加速患者骨折的愈合速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周勤 《内科》2014,(3):275-27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西医组患者予吸氧、祛痰、抗炎、静脉滴注氨溴索和多索茶碱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疗;中西医组患者在同西医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治疗:当归50 g、川贝母50 g,丹参100 g、百合100 g、紫河车100 g、菟丝子100 g和山茱萸肉100 g,人参150 g、三七150 g,黄芪200 g,蛤蚧2对,诸药共研细末,每次15 g,早晚水煎分服。连用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中西医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西医组患者(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中西医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较西医组患者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探讨血浆D 二聚体与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 30例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病程第 1、3、7、14及 2 1天 ) ,并与 4 0例健康人及 4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从病程第 1天起即开始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至第 7天达高峰 (P <0 .0 1) ,以后又呈逐渐降低趋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与病程第 7天血浆D 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 (P<0 .0 5 )。患者的出血量与血浆D 二聚体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脑出血急性期可能存在纤溶活性增高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