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世红  赵堪兴  王立  陈薇樱  王犁明  王擎 《眼科》2005,14(4):261-264
目的检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杆体α—cGMP门离子通道基因(α—cGMP—gated cation channel,CNGA1)基因突变。设计对照性实验研究。研究对象35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ARRP)家系的先证者和55名散发病例。随机收集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应用DNA分离试剂盒提取DNA,应用11对CNGA1基因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CNGA1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及内含子外显子的拼接区。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将PCR产物进行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硝酸银染色,观察有无变异带。如果发现变异带,再将该PCR产物进行DNA测序。主要指标通过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发现CNGA1基因突变。结果未发现CNGA1基因突变。结论CNGA1基因突变在国人RP患者中的致病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实验通过关联分析,研究早期生长因子1(EGR1)和晶状体蛋白α-A (CRYAA)基因的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SNPs)与人类近视的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抽取2870名志愿者外周静脉血并制备DNA,其中包括1052名对照者(对照组)、615名中度近视患者(近视组1)、640名高度近视患者(近视组2)和563名先天性高度近视患者(近视组3).分别用直接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的方法对EGR1基因的1个tSNP(rs11743810)和CRYAA基因的2个tSNPs(rs872331、rs3788061)进行基因型分析;然后用x2检验分析tSNPs与近视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对于EGR1基因的1个tSNP和CRYAA基因的2个tSNPs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近视(全部)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11743810:P=0.700、0.922;rs872331:P=0.377、0.166;rs3788061:P=0.444、0.303).近视各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GR1和CRYAA基因的多态与本组人类近视的遗传易感性无关.与动物模型不同,EGR1对人类近视的遗传易感性很可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muropathy,LHON)一个双生子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LHON一个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其遗传特征和发病特点,并对家系成员(发病者、未发病者及对照者)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及电生理检查)和线粒体基因三个原发性突变位点的检测,即自全血提取线粒体DNA(mt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扩增mtDNA上相应片段检测G3460A、G11778A和T14484C位点突变。最后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对该家系中的一对双生子(其中一人为先证者,另一个未患病)进行DNA多态性的比较分析以鉴定其卵性。结果该家系显示为典型的母系遗传,先证者的临床表现为典型的LHON患者表现;母系亲属mtDNA的G11778A位点突变阳性,G3460A和T14484C位点突变阴性,而对照者三个位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双生子卵性鉴定结果为异卵双生。结论该家系为典型的LHON家系,mtDNA上G11778A位点突变可导致LHON的发生,但并不是所有G11778A位点突变者均发生LHON。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RASGRF1基因顺式调控元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甘肃地区近视人群的相关性。方法:系 列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学中心的高度近视患 者166 例(332 眼)和中低度近视患者92 例(184 眼)分别作为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并将77 例 (154 眼)无近视的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首先利用“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ENCODE)和基因 型组织表达数据库(GTEx)确定眼组织细胞相关功能性调控元件中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 利用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进行候选SNP的基因分型。在不同遗传模式下,采用卡方检验、非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rs8033417 T/C在显 性模式下含等位基因C的个体近视的发病风险明显降低(P=0.035);rs8033417 与甘肃地区中低度近 视发病风险无相关性,但在显性模式和加性模式下能明显降低高度近视患者的患病风险(P=0.043、 0.032)。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s8033417 T/C与RASGRF1基因的反义长非编码RNA基因 RP11-16K12.1的表达相关。结论:rs8033417 可能是甘肃地区近视发生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推测其 可能通过影响反义长非编码RNA基因RP11-16K12.1的表达,继而调控RASGRF1基因表达从而影响 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李晓华 《眼科研究》2011,29(8):753-758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DNA序列无变化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状态发生可遗传的改变的情况,是目前基因组测序后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研究方向之一。表观遗传学的本质是表观遗传修饰,其对基因表达与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及非编码RNA,如小RNA(miRNA)。研究认为,表观遗传学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动物实验研究均表明,表观遗传学可能与视网膜纤维化、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视网膜疾病的发病均有重要关联。通过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加深和理解,一些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有望用于视网障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程度,探讨血糖波动对其的影响,为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正常波动组(NF)、糖尿病模型组(DM)和糖尿病波动组(DF)。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NF和DF两组大鼠每天三次腹腔注射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第8wk取视网膜,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DNA损伤程度。结果:NF和DF两组大鼠血糖变化明显而且规律,波动曲线稳定,评价血糖稳定性的各项指标较NC组均有明显的增高,DF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GE显示NF,DM和DF三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彗星尾长(TL)、尾部DNA含量(TDNA%)、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四指标均高于NC组,多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存在DNA损伤,血糖波动可加重损伤,表明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机制,可能是DR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家系4例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其眼部表现各不相同,遗传形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文中对本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中华眼底病杂志,1992,8:33-35)  相似文献   

8.
IL-1β和TNF-α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兵  惠延年 《眼科研究》2002,20(1):9-11
目的:观察白介素1β(IL-1β)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生长的影响,了解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中炎前因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MTT比色实验和^3H-TdR掺入实验,检测IL-1β和/或TNF-α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IL-1β和/或TNF-α(0.02-20ng/ml0可促进培养的RPE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DNA合成也明显增加。结论:炎前因子IL-1β和/或TNF-α可能促进PVR中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IMPDHl基因的突变特征以及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利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确定家系内遗传连锁关系。方法严格按照有关伦理学要求进行家系收集,所有现存家系成员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裂隙灯和眼底镜检查、视野、暗适应阈值以及ERG检查)。提取该家系lO例患者、lO例未患病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IMPDHl第7外显子基因片段,利用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样本进行IMPDHl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该家系中lO例患者的IMPDHl基因发生了Asp-226-Asn(GAC→AAC)的错义突变,lO例家系未患病成员则没有此突变。结论IMPDHl基因的一种已知突变Asp-226-Asn与该家系所发生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紧密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0.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eng X  Pu W  Gao D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174-177
目的:探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相关的线粒体DNA原位点突变在视神经疾病中的诊意义。方法:79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视神经疾病中,16例为临床诊断的LHPON患者,44例为可疑HLON患者,2例为酒精性弱视患者,4例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5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4例为原发性开角型 青光眼患者,3例为脊髓小脑退行性变和1例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ction,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外周血DNA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3460位点、11778位点及14484位点,分析3个原发位点的突变。结果:31例(39.2%)呈11778位点突变阳性,其中包括16例临床诊断为LHON的患者、13例(29.5%)可疑LHON患者及2例酒精性弱视患者,余48例均未检出上述3个原发位点突变。结论:线粒体DNA的检测分析为确立或排除LHON提供了诊断依据,尤其是对无家族史或原因不明的双侧性视神经炎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研究对象是在未出现DNA序列改变的前提下发生的可遗传的基因功能变化。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调控机制(即表观遗传学)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具体介绍表观遗传学在癌症发生中尤其是在眼内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三个Rb基因突变嵌合体家系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遗传型RB是一种单基因疾病,由定位在13q14的Rb基因突变所致。大多数遗传性RB表现出典型的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作者分析三个遗传性RB家系RB外显不全及表型传递规律变异的原因。 方法:RELPs和VNTRs作单体型分析,SSCP及直接DNA序列分析检测Rb基因点突变。 结果:Rb基因突充嵌合体是造成某些Rb基因突变携带者不发病以及家庭成员中RB表型遗传不符合孟德尔规则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直接检测致病性的Rb基因突变才能准确判断携带者,估计患病风险。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37-40)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致病基因peripherin/RDS的突变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RP)中peripherin/RDS基因的突变谱及突变率。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异源双链-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的15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谱变性家系和55例散发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peripherin/RDS基因的第一,第二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 15个家系及55例散发患者未检测到peripherin/RDS基因突变。结论 本研究所检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与RDS基因无关,显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频谱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目的 分析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3个原发致病基因突变的频谱及其遗传特征。 方法 分别用突变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mutation-specific prim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PCR)、异源双链-单链构象多态性(heteroduplex-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HA-SSCP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和DNA测序等方法,对140个LHON家系的先证者(男120人,女20人)进行mtDNA 3个原发致病突变位点,即G11778A、G3460A和T14484C的检测,并对这些患者的家系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 在140例LHON 先证者中,130例(男113人,女17人)为G11778A位点突变,占92.9%;2例(男、女各1人)为G3460A位点突变,占1.4%;8例(男6人,女2人)为T14484C位点突变,占5.7%。 结论 中国人LHON患者mtDNA 3个原发致病突变中,以G11778A位点突变为主,少数为G3460A 和T14484C位点的突变。(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 47岁 于2005年1月5日因双眼干涩、流泪、异物感1y余而来诊.否认夜盲及家族遗传病史.视力:右眼0.05(-8.50DS→0.2),左眼0.05(-8.50DS→0.1).双眼泪河线极窄,眼表面干燥,角膜轻度混浊,双晶体轻度混浊,双眼底呈豹纹状,视盘边界清楚,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管径及分布正常,双眼呈对称性分布在后极部、围绕黄斑中心凹,散在大小均匀、边界清楚、位于视网膜血管之后的类圆形黄白色萎缩斑,其周边围绕以较小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及萎缩斑,双眼病变对称(图1).眼压:右眼17mmHg,左眼15mmHg.双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臂-视网膜循环时间:13.3秒,动脉期:双眼后极部散在小圆形斑痕,色素游离,遮蔽背景荧光(图2);静脉期:双眼黄斑区及视乳头周围大片班驳样透见荧光(图3);晚期:双眼后极部斑痕组织染色.  相似文献   

16.
徐国兴 《眼科》2003,12(1):44-46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DNA合成与增殖的作用。方法:取眼库眼球游离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用DMEM加10%血清及MEM氨基酸和庆大霉素,进行细胞传代培养。用溶血磷脂酸(LPA)、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及TGF-β2 LPA进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试验,用细胞染色法进行细胞计数,提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DNA,用分光光度计进行DNA定量测定。结果:含有或缺乏1%小牛血清的两种LPA(10μM)均明显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但这种细胞的增殖被2nG/ml的转化生长因子-β2所阻滞。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2能阻滞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DNA合成与增殖,TGF-β2在增殖性玻璃体视膜病变及RPE细胞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青光眼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及原发性婴幼儿青光眼(PCG).目前认为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尤其是基因突变,在青光眼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1997年发现CYP1B1基因为PCG的致病基因以来,关于CYP1B1基因突变与青光眼发病关系的研究成为青光眼遗传和基因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许多学者认为CYP1B1基因也是POAG致病基因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对近十余年来对CYP1 B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CYP1B1基因突变与POAG发病及进展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表观遗传学是传统遗传学的分支之一,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而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如miRNA等方式对基因表型进行调控并可进行遗传的科学。目前已发现,表观遗传学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在眼科学领域,表观遗传与各种眼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均有关联。由于传统遗传学导致的疾病不可逆,而表观遗传是可逆的过程,因此表观遗传与眼科疾病关系的研究正逐渐引起重视。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长、分化、衰老、上皮一间充质转化(EMT)等均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晶状体疾病,如白内障可能与表观遗传学因素有密切关联,大力开展晶状体表观遗传学研究可能为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已将表观遗传学方法应用于晶状体生理和病理的研究,国内的眼科医学工作者应关注和跟踪这些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并积极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先天性无虹膜症家系的致病基因Pax6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分析。方法对该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及外周血样本采集,Pax6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使用美国ABI PRISMTM 377XL DNA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序列分析;用MspI进行突变鉴定。结果该家系共5代58人,患病21例,采集血样28人份,测序结果发现Pax6基因R254X(760C〉T)突变。结论先天性无虹膜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呈高度临床及遗传异质性,无义突变R254X(760C〉T)为一新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一个近亲婚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RRP)家系中视紫红质基因(RHO)的突变特征,并探讨其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病机制。 方法 抽取8例该ARRP家系成员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5~8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RHO基因第1~5外显子和第1内含子基因 片段 ,用直接DNA测序法筛查RHO基因突变。 结果 来自同一家系3例患者RHO 基因的第5外显子第344密码子发生了A→G碱基的错义突变,导致了谷氨酰胺变成了精氨酸(G ln344Arg),3例患者为该突变的纯合子。患者近亲婚配父母及1例未患病家庭成员为该突变 的杂合子。2例未患病家庭成员及10例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RHO基因突变。 结论 Gln344Arg突变可能是该ARRP家系的致病原因;在近亲婚配ARRP家系中RHO基因突变频率可能增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45-1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