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里达因为解构而闻名于世,也因为解构而常常遭到误解。解构不同于批判,也并非是对在西方传统中教养形成的价值和思维方式进行极端而粗暴的摧毁(destruction)。相反,解构应被视作一种狡黠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就是在哲学思想所赖以建立的地面之上无限度地滑动。并非作为某种非理性主义者,也并非简单的“理性的批判”,德里达力图扰乱理性的活动,使之名誉扫地,使之浸入“书写”之中,也就是说浸入虚构、滑稽模仿之中。解构首先是一种复杂化、进行普遍追问的实践。通过返回到文本、表达式、语言行动,解构所追求的是一种实用类型的认识。这样,解构丰富了我们的概念,丰富了我们的理性实践。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使我们对西方传统哲学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期西方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由于意在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意义是在延异中生成并撒播的,因而解构理论既与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大相径庭,也与结构主义批评迥异其趣。从批评史的角度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方法,启发人们重新认识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汉平<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一文的批评意见,主要从"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直译与意译","翻译与语言差异的问题"几个方面展开,以确立自己对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从开端以来一直将存在视为最终的本原或根据。德里达对这种传统的存在本原观进行了解构。他认为,存在远非最终的根据或本原:在存在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延异”;而存在自身,也早已是“踪迹”。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在颠覆西方传统思想与现存的等级秩序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找到了共同语言。事实上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仅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反抗父权制统治的思想武器与方法论工具 ,同时也为以巴特勒为代表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传统女性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对女性主义政治学 ,尤其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政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运用三种解构策略对三位一体的在场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进行解构读解,旨在批判从柏拉图、卢梭和黑格尔直至海德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本质特征及其真理观和意义理论.虽然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在其所界定的文本的文本性内是有效的,但由于这种文本的文本性脱离了社会历史性就难免有其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意在对传统公度性方法主导的逻各斯进行反叛和解构,以消解绝对性、统一性、基础性、主体性,消弭科学哲学和人文领域之间的界限,这寓意着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批评观念和话语模式的出现。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以特有的解构策略对西方文化传统进行质疑和解构,暴露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虚幻和偏执之处,体现了后现代所具有的超越风格和积极否定精神,意味着哲学从传统思维范式向后现代思维范式的转型。解构由此成为范式转换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8.
以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作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对卢梭《忏悔录》的解读中。对“补充”概念的文化内涵做了充分阐释,认为“补充”具有补充与替代的双重涵义,这两种意义的并存一方面是对“在场”与“完满性”的补足和修缮。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本源”与“在场”是永远不可能的。“补充”概念的双重意义致使人们对补充行为充满着矛盾心理,补充既可以使事物或事情更加完满,又由于替代使得补充成为对事物或事情的一种破坏,因而成为一种危险的补充。补充概念或行为的矛盾性揭示了“补充”更加深烈的文化意蓝。补充不仅解构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而且补充作为一种替代所形成的“补充之链”是一个无休止的延异的过程。从而达到了消解本源性与本质性的目的。德里达对“补克”概念及其内在矛盾的解析以及文化意蕴的挖掘,揭示了“补充”概念的解构学意义皖在于把“补充“概念作为批判“在场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有力武器,从而达到解构与颠覆“逻各斯中心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关键线索和组成部分。德里达的政治哲学具有鲜明的解构性色彩,它包括对于哲学文本解读逻辑的政治性质的关注,对于逻辑中心主义的强烈批判,强调从边缘化入手来解读现代社会的政治现状和政治本质。对现代民主的人民性质、民族自觉、大学制度、马克思的幽灵性和友谊政治学等的讨论,表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现代特征,表明结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建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方建筑师把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理论应用于建筑创作 ,提出了解构主义建筑的理念。解构主义建筑理论为研究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并且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以先验论(人为自然立法的现象学)论证知识的客观性和现象世界的实在性。海德格尔则认识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不具自存性,它还有更为深层的根基,即生存存在论,存在论层次的认识先于并高于认识论意义的认识。康德区分现象与本体主要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作为现象根基的本体理念乃不在之"在",此说耐人寻味。海德格尔则批评康德的本体论只关乎在者而非"在"。海德格尔终生追问"在",指出思对"在"的归属与谐响,从康德之"问"回归于"答",同时也强调"在"与表象之同一,克服康德超验形而上学。康德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如何可能",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在是怎么一回事"。前者讲思对"在"的综合,后者讲思对"在"的应合,二者都是伟大心灵传达"在"之词语的杰作,其不同意味着时代之不同,其不同也标出不同之时代。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象学的视域,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根据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死亡思考可以还原为三个时期:早期深思死亡的重点在于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中期重点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晚期重点为去掉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当下以海德格尔的沉思为契机领悟死亡对于建构和谐家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从根本上消解语音中心主义高于书写的思想和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语言结构是不稳定、不明确的,语言写作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我国翻译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反对阐释作为一种批评主张,与解构主义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但是在后现代理论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却发生了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反对阐释的理论倡导者几乎都有一种解构主义气质;二、反对阐释理论从语言学层面对西方传统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质疑与批判,使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构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6.
解构与全球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解构不是一种主义 ,它是多重的。解构是面向世界或地球的思考 ,因而一开始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事物 ,而且总是与某种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它的目的不是摧毁某种模式 ,而是对全球化进程中的 ,不同文化间争论的问题进行思考。主权问题是全球化市场关系中的一个大问题 ,既要在自由市场的经济竞争中谨慎地审视和解构对神学政治学意义上的主权意识的依恋 ,同时又要根据环境、发展阶段和独特的形势来支持它。当处于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时 ,人们必须作出决定 ,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7.
后结构主义对知性文化的解构,主要集中在对知性结构的解构上。无论是人之死,还是世界之死,都是对传统知性结构的深入解构。“人之死”解构了传统知性结构中的主体,而“世界之死”则解构了传统知性结构中的客体,如此一来,支撑知性文化的传统知性结构就彻底消解了。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诗和艺术作品的思考渗透着他对于存在问题的真知灼见,他从分析作品之物性开始,进入到物与作品的中介亦即器具的分析中.然后追问那使器具之器具性敞开的东西.最后,他认为作品之创作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创建大地.这样,世界为显为明,大地为隐为暗,两者共同构成为作品之存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小说不断重复表现士子比商人更能获得女性青睐,这一题材不断地被解构,就在这破坏又建设的过程中,士子的白日梦做得越来越完美。直到最终纪昀对此题材真正地解构,以刻薄的手法把士子的白日梦唤醒。  相似文献   

20.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书信展示了二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恋情、友情和师生情,证明了海德格尔对阿伦特的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才华的认可和肯定,海德格尔对阿伦特的思想发展始终起着引导的关键作用,而阿伦特对海德格尔也始终怀着爱恋和依赖的复杂感情。虽然二人之间也有矛盾与冲突,但是他们持续终生的爱情与友谊证明伟大的心灵是相通、相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