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健康的免疫系统。恢复和提升城市河流生物多样性,让生命回归河流,是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以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的五源河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河流修复前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本底的基础上,论述五源河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设计技术与实践,提出生态修复的4项策略:1)河道生态恢复——三维生态空间重建;2)河岸生态修复——柔性生态河岸设计;3)河流与湿地协同——河流–湿地复合体建设;4)多功能生境恢复——生命景观河流重建。基于生物多样性提升目标,从生命景观河流修复的角度,探索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创新路径和模式。最后,评估修复后五源河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的五源河河流生境类型多样,生境质量优良,生物多样性提升效果明显。生态修复实践表明,针对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更有利于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及河流景观品质的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2.
竹皮河为季节性雨源型城市河流,存在污水直排、底泥淤积、季节性干涸等诸多水环境问题,导致其水质恶化严重,水生态系统受损,自净能力较弱。为恢复竹皮河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水质长效保持,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湿地、原位微生物修复、生态砾石河床、水生植物恢复等多种生态治理技术集成,实施河道生态补水、生态净化、生态修复三大工程,重建生态系统多样性,实现水质自然净化。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竹皮河城区段下游水体水质逐步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工程设计为雨源型城市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哲瑶 《中国园林》2023,39(3):82-87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河流的动态自然过程带来不利影响。而目前人们对河流的修复重治理效果而轻自然过程,特别是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研究较少,缺乏聚焦中、微尺度基于河流动态自然过程的生境恢复方法指导。基于此,从雨洪淹没、潮汐消落的河流动态自然过程规律着眼,提出对应的生境修复策略:1)恢复水陆边界的自然属性,重建泛洪区和河岸的联系;2)梯度式快速恢复近自然河岸带生境植被;3)连通感潮河涌湿地和营建关键生物生境,实现多种共生生物栖息地的再生。该方法有助于恢复河流长期、稳定的自由流动,生境在河流动态潮汐作用下异质性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还能为城市中心的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空间,以期在河流生境修复实践方面为风景园林和多学科融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雁栖湿地恢复项目是天府文创城的 生态核心,是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 容。落雁河现状存在枯洪期流量差异大,洪 水期泥沙含量大,内涝严重等问题。借鉴自 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特征进行生态修复 设计,对雁栖湿地项目区内的落雁河干支流 河道和周边场地的湿地系统进行修复重建, 构建完善的“林水一体”的植物群落和生境 空间,重建“丘区河流湿地+面状扩展湿地+ 小微湿地群复合体”的天府特色湿地系统。 实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生态涵蓄、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5.
受污染城市湖泊景观化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以武汉市月湖地区生态系统重建与景观改善示范工程中月湖3号人工湿地工程为例,系统介绍了新型景观化人工湿地技术在受污染城市湖泊水体修复中的应用,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来恢复湖泊水质并形成以湿地为主的滨水景观;同时介绍了湿地系统工艺、湿地控制模式、设计参数以及湿地景观设计,并对工程投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城市浅山区河道一般为承载防洪、灌溉等重要功能的自然河道,生境多样,环境敏感度高。本文以广安市浅山区河道——西溪河为例,因地制宜,通过河道形态、护岸断面、生态修复、交通系统和文化业态几个方面对河道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适应性防洪、雨洪调蓄、湿地净化、生物多样性修复、城乡连接、休闲和滨水体验等多重价值,为城市浅山区河道的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安徽建筑》2019,(12):68-69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合肥城区东南部,巢湖北岸,紧临南淝河、十五里河入巢湖口,总面积1072.00hm2,其前身是大张圩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2012年以来,包河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同时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景观改造提升,完善功能配套。通过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局部恢复了湿地功能,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构建了较为完整和稳定的生态系统。"城市之肾"和"城市之肺"的重要生态功能得以恢复,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调节了城市小气候,也同步形成了具有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的生态景区。  相似文献   

8.
湿地生境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并形成残存斑块,使其物理性状、生态功能、生物因子与自然湿地存在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景观恢复目标和策略.世博后滩湿地的景观修复策略注重维持生境的基本条件:在水动力学恢复和控制表土侵蚀的基础上,扩大湿地牛境斑块和建立功能性湿地,以增加缓冲能力,防止生物入侵,进行植被保育和恢复重建,为城市化过程中残存湿地斑块的保护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近郊型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内容聚焦于河流岸线形态、河流堤岸与坡面结构、缓冲带景观植物配置等具体的修复方法层面,综合性的景观修复参考案例较少。德国德莱萨姆河自2012年以来,以近自然修复理念为主导,计划并实施了针对防洪能力升级、河流形态改良、河流生态连续性修复等方面的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在显著提高河流防洪能力、提升河道及河岸带生态质量的同时,合理地开发了水能,适度地导入了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娱乐休闲功能,构建了富有野趣的近自然郊野河流景观。从修复理念、修复策略、工程措施、修复效果等方面综合解析德国德莱萨姆河生态修复项目。归纳总结得到生态审美观下的修复理念、低影响的生态修复策略、可持续性的生态修复工法、多样性功能复合的河流景观营造等借鉴经验,以期能为我国近郊型河流景观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安喜志  朱秋成 《园林》2023,(10):92-97
河滩地建设是实现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探讨国内外河道河滩地实践案例,总结其优秀的生态设计思路,应用于具体设计中,并以重庆梁平区龙溪河礼让—仁贤镇河段河滩地生态工程为例,因地制宜,总结了河滩地生态设计的5大策略,详细论述了在示范段采用梯塘系统、河滩洼地系统两种模式对河滩地进行优化设计和实施,利用河滩地作为缓冲区拦截及净化地表径流中面源污染,提升了乡村河流景观品质,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研究探索了一种能够集合河滩地滞水、自然生境和景观需求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河滩地建设形式。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河流廊道是城市中景观较好的区域,同时也是很多动植物栖息场所,其在城市中呈线型或带状布局,在空间分布上也起到连接较为孤立和分散的不同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的功能。河流廊道在整体空间结构上使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更加完善、系统内部联系性更强,在环境治理、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城市人群休憩需求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城市河流沿岸的连续性景观空间生态需求不断增加,对滨水空间亲水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证。本文以相关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广州市海珠生态城的生态恢复实际,并结合海珠生态城"以万亩果林湿地为核心,打造具有岭南水乡魅力的花城、水城、绿城特色生态城市样板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目标和规划思路,并重点围绕湿地生境分区、栖息地修复、水环境改善、恢复物种筛选、区域生物多样性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海珠生态城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莲塘湿地项目位于桂林市雁山区西南面,内有林地、池塘、河溪等多种地形。由于长期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本文针对莲塘湿地的现状特点,对湿地水体植被生态系统和湿地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提出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实现莲塘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再生,提高物种多样性,提升湿地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湿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境之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基于对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刻认识,在保护利用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建设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场地环境的自然演进过程,与地域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滨水活动有机结合,力求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湿地的乐趣和魅力。基于此,本文以江苏宜兴团氿为例来探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和生态设计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滨水带是水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的重要廊道,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点。然而城市中大量渠化的硬质河道阻碍了河道与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水、气循环,造成城市滨水带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本文基于人工诱导自组织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采用水生态功能性设计及自然生境改善技术,对城市滨水带驳岸形态、驳岸材料、植物群落进行自组织设计,从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角度进行优化与实施,对水岸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进行诱导,使城市滨水带水体、植物、动物等要素形成自我修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城市滨水带生境效能和稳定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湿地的潜力,并对滨水湿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本文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进行尝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河流滨岸带是介于水-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陆生和水生动植物活动迁移的廊道,在生态系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分析苏州河滨岸带发展情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在苏州河景观工程中河流滨岸带岸线布置和景观植物的选择,归纳了城市河道滨岸带构建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滨岸带方案来实践人水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鸟类栖息地是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通常作为检测城市湿地生境状况的指示性物种,在城市湿地的保育规划与管理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城市湿地鸟类的栖息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着手,通过对武汉东湖绿心鸟类资源及栖息地调查及识别,对鸟类栖息地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并提出了对鸟类栖息地退化生境修复、生物通道连接、恢复自然岸线、构建适宜栖居的植被群落及完善监测评估的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城市湿地中各类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崔荣祥 《园林》2023,(10):126-132
长江流域平原水网地区存在大量的坑塘养殖湿地资源,因前期养殖中采用单一目标的高密度、高投入模式,其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将废弃的养殖鱼塘改造为小微湿地,成为都市区城市与乡村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实践之一。以本土鸟类、两栖类栖息生境营建为目标,开展上海市嘉定区彭门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探索分析废弃养殖鱼塘转变为多样化生境营建技术措施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监测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后鸟类种类逐年增多,国家保护的野生鸟类数量也在增加,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面积呈增长趋势。彭门湿地生态修复与跟踪监测可为上海地区废弃鱼塘改造为小微湿地生物栖息地提供技术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红树林生长条件的研究,形成以红树林生态修复为重点的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思路,将公园规划中的游赏系统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以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为例,通过基于湿地水位时空管理的健康湿地水系统规划、融合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基于鸟类栖息环境需求研究的鸟类栖息地生境营造规划等,实现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以湿地景观为特色的景观游赏系统。在广东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背景下,本文希望对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协调滨海地区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