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交叉电项针这一方法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从而促进脑出血后气切插管咳嗽反射障碍患者肺感染的恢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顺序纳入患者,单盲法评价。将60例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并咳嗽反射障碍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西药抗炎、化痰、头针、体针等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交叉电项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基础信息如病情、病程、年龄和性别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评价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评价、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吞咽评价应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评价,"交叉电项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CPI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两组CPIS评分均有降低,"交叉电项针"组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并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能够促进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并咳嗽反射障碍患者肺感染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交叉电项针"治疗重症脑出血后气管切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重症脑出血后气管切开留置套管患者随机分为交叉电项针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25例。常规治疗组予基础用药治疗和中风病常规针刺治疗,交叉电项针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交叉电项针"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插管封管时程,入院时和拔管后48 h动脉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变化以及入院时、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气管切开插管咳嗽反射分级量表评分(TCRGS)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交叉电项针组患者的气管切开插管封管时程更短(P<0.01)。两组治疗后动脉PO2和PCO2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TCRGS均低于入院时,治疗后2周均低于治疗后1周(P<0.01);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比较,交叉电项针组TCRG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交叉电项针可缩短气切患者封管时程,有利于咳嗽反射功能的重塑;虽也可改善肺部换气功能,但较常规治疗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交叉电项针联合吞咽训练促进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交叉电项针治疗,采用双侧风池穴、翳风穴、地仓透颊车、廉泉穴,电极左右交叉相连;每天针刺1次,每周6次,14 d为 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即28 d)。在纤维内镜下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渗漏-误吸量表(PAS)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28 d后,2组患者的FEDSS、PAS、CP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电项针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咳嗽反射的恢复,有助于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延髓损伤豚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4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交叉电项针组和电项针组,每组又分为干预1、3、7、14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豚鼠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备脑出血延髓损伤模型。造模12 h后开始干预,针刺组豚鼠选取双侧“风池”“翳风”针刺,每次20 min,每日1次。交叉电项针组豚鼠以电针仪电极在项部交叉连接双侧“风池”“翳风”,电项针组豚鼠电针电极不交叉连接双侧“风池”“翳风”,均每次20 min,每日1次。空白组、模型组豚鼠给予同样的抓取固定,但不干预。分别于干预1、3、7、14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NSS)评定豚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各时间点取豚鼠延髓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突触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突触素(SYN)阳性表达,ELISA法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 (PK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cAMP蛋白及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结果 空白组豚鼠无神经损伤。与空白组同时间比较,其余各组豚鼠在各时间点mNSS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交叉电项针"促进脑梗死后气管切开患者咳嗽反射重塑及肺感染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以60例咳嗽反射障碍并肺感染的脑梗死气切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按照就诊顺序纳入患者。3组均给予相同的抗炎、化痰、改善供血等基础治疗。"交叉电项针"组采用双侧风池穴-翳风穴、地仓透颊车、廉泉,电极左右交叉相连;针刺组采用双侧风池穴、翳风穴、地仓透颊车、廉泉(不接电极);对照组进行单纯西药基础治疗,不给于针灸治疗。根据对GFC咳嗽反射分级量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等指标进行观察,4周后统计3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疗前3组GFC评分及CP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后3组比较,交叉电项针组GFC评分及CPIS评分好转明显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交叉电项针能有效促进脑梗死后气管切开插管并咳嗽反射障碍患者咳嗽反射的重塑及肺感染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后行床边气管切开的手术配合和术后护理。方法 对 30例患者均行床边气管切开 ,选用美国TNVIV0 35 0 0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护血压、心率、Sp(O2 ) ,观察气管切开过程的循环指标和Sp(O2 )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 ,无一例术口感染和出现循环指标的变化。结论 气管切开较气管插管具有患者舒适宜耐受 ,有利于气道分泌物排出 ,减少解剖无效腔从而减少呼吸功的消耗、促进患者康复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重型脑出血患者血气和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气管切开给氧方式,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型脑出血患者32例,分别采取自身对照和回顾性对照分析的方式,先在气管套管口插入吸氧管给氧,并覆盖双层盐水湿纱布,6h后测定血气分析变化;然后改用自制气管切开罩给氧,6h后测定血气分析变化。并与以往42例重型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后导管给氧比较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2组比较显示其血气分析在酸碱代谢平衡、氧分压及碱剩余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时在二氧化碳分压方面亦有显著性差异;且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气管切开后,气管切开罩能有效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提高氧含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呼吸性碱中毒和呼碱代酸中毒,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电针对卒中后气管切开留置套管患者膈肌功能的作用。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1例脱落)。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呼吸训练,对照组辅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穴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天鼎、风池、C3~C5夹脊穴行电针治疗,连续波,10~20 Hz,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索诺声便携式彩超(M-Turbo)测量两组患者膈肌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膈肌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观察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能促进卒中后气管切开留置套管患者膈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交叉电项针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其中观察组加用交叉电项针治疗(电针交叉连接于翳风穴及风池穴之间),对照组加予常规电项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渗透误吸量表(PAS)、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特异性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PAS、VDS、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PAS、VDS、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叉电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且优于普通电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元针法对脑卒中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咳嗽反射能力、肺部感染情况、吞咽功能及拔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通元针法组,每组37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头针组针刺病灶对侧顶颞前斜线2/5段、顶颞后斜线2/5段、顶旁2线;通元针法组针刺百会、中脘、关元、气海、天枢(双)、肺俞(双)、脾俞(双)。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咳嗽反射评分(CRG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吞咽功能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1周评价拔管成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CRGS、CPI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 05)。治疗后通元针法组CRGS、CPIS评分低于头针组(P<0. 05),吞咽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拔管总有效率均高于头针组(P<0. 05)。结论:通元针法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咳嗽反射能力,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吞咽功能,进而提高临床拔管成功率,总体疗效优于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职良喜 《针刺研究》2007,32(5):342-346
目的:观察电浮针疗法对原发性痛经(PD)的镇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171例PD患者,随机分为电浮针组、浮针组和药物组各57例,电浮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疏波频率约60 Hz、串长2.5 s,密波频率约60 Hz、串长5 s,强度2~3 V,持续30 min)与浮针疗法相结合,远取三阴交穴治疗,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取三阴交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 mg/次,2次/日)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统计疗效。结果:纳入171例患者,163例完成试验,脱落8例。电浮针组、浮针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ITT/PP)分别为94.74%/96.43%、91.23%/96.30%和77.19%/83.02%;电浮针组:近期治愈40/40,显效9/9,好转5/5,无效3/2;浮针组:近期治愈38/38,显效10/10,好转4/4,无效5/2;药物组:近期治愈10/10,显效27/27,好转7/7,无效13/9。ITT和PP分析结果一致:电浮针和浮针组的总疗效以及痊愈率显著优于药物组(P<0.01),电浮针与浮针组的总疗效以及痊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短时间内电浮针组镇痛作用优于浮针组(P<0.05)。结论:三阴交穴电浮针疗法对PD的镇痛作用具有高效快捷、安全无痛的特点,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项针联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脑外伤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外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给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项针组给予项针治疗,电刺激组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联合组给予项针加Vitalstim电刺激治疗,均治疗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分别应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7级评价法评估吞咽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后2个月均优于治疗后1个月(P均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吞咽功能均明显优于项针组和电刺激组(P均0.05),而项针组和电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项针、Vitalstim电刺激及吞咽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外伤后吞咽障碍效果优于项针加吞咽训练或Vitalstim电刺激加吞咽训练,临床中应采用综合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术后昏迷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苏醒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水肿体积、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脑脊液Caspa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人工叩背排痰法对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72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且术后气管切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予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予人工叩背排痰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药穴位贴敷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留置气管套管成功拔管时间、护理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留置气管套管成功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PaO2、PaCO2值均较护理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肺部感染发生。[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人工叩背排痰法可促进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气管插管全麻胃肠术后咽喉痛(POST)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作用.方法:6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胃肠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电针组患者全身麻醉前30 min给予点刺少商,电针尺泽、合谷并持续至术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静脉全身麻醉.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24、...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电凝椎动脉的方法建立后循环缺血大鼠模型,通过跳台实验、平衡试验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BAEP)观察电项针对后循环缺血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将9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项针组。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跳台潜伏期及平衡性情况。在造模后1天、7天分别进行BAEP检测,比较3组大鼠Ⅰ、Ⅲ、Ⅴ波的振幅(AMP)和波峰潜伏期(PL)。结果:模型组、电项针组大鼠在造模1天后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平衡性明显下降(P 0. 01);治疗7天后,电项针组较模型组大鼠跳台潜伏期明显缩短、平衡性明显提高(P 0. 01)。模型组、电项针组大鼠在造模后1天进行BAEP检测,Ⅲ、Ⅴ波振幅(AMP)明显压低; Ⅲ、Ⅴ波峰潜伏期(PL)波峰明显延长(P 0. 05),假手术组不出现变化,Ⅰ波无明显变化(P 0. 05)。治疗7天后,电项针组较模型组大鼠Ⅲ、Ⅴ波振幅(AMP)抬高(P 0. 05); Ⅲ、Ⅴ波峰潜伏期(PL)缩短(P 0. 05),Ⅰ波无明显变化(P 0. 05)。结论:电针项可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大鼠的脑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减少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麻醉药用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手术,试验组全麻的同时予以电针内关、合谷穴。记录全麻药物追加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试验组术中丙泊酚、芬太尼追加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6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采用电针刺激,可减少全麻药追加量,并不影响手术安全和降低麻醉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项针对耳鸣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即刻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耳鸣这一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加电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在治疗前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前后Vm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两种方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方面均有效;治疗组治疗后Vm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快(P0.05)。结论:耳鸣患者经电项针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得以明显即刻改善,这一即刻效应为电项针治疗耳鸣奠定了基础,为临床治疗耳鸣这一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能造成缺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本实验旨在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电项针疗法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能造成缺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本实验旨在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电项针疗法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