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 spectroscope(PAL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polyethylene(PE) which was irradiated by γ-ray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the spectra were decomposed into three lifetime components using PATFIT package. The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hifts of the degree of cross linking and crystallinity were detected effectively in samples. Moreover, a small quantity of oxygen, which involved in the cross linking process, was measured sensitively by PALS. The regularity of positron lifetime intensity vs radiation intensity in γ irradiated sample was opposite to that in ultraviolet irradiated one, which is due to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amples and the change of polar functional group in initiator. Furthermore, contrastive patterns were studied by positron doppler broaden(DB) method and the results were agreed well with PALS data mentioned above.  相似文献   

2.
3.
4.
研究了含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与高压聚乙烯的合金膜(简称PDMVSPEM)的制膜、辐射剂量和材料配比等对PDMVSPVSPEM的氧氮透过选择性、力学性能和表面特性的影响,初步讨论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只要满足温度条件,易用机械共混获得组份分布均匀的合金膜。膜的辐照效应与剂量的关系表现为剂量<0.04兆戈瑞时,产生交联;>O.04~0.08兆戈瑞,交联与裂构同时均匀进行;>0.08兆戈瑞,裂构占主导。在上述辐照剂量范围内,PDMVSPEM的P_(O_2)和α_((O_2)/N_2)未见改变;随PE含量增加,膜的P_(O_2)。呈非对称S形变化,拉伸模量E较拉伸强度δ增长快,断裂伸长ε沿U字形变化。谷底在PE含量40~50%,此刻形态结构处于相逆转阶段,并对应于膜凝胶生成量的低点。PDMVSPEM的相区尺寸很小,仅当PE含量>70%时,SEM图中方可现察到较明显的相分离结构,在PDMVSPEM的最表面层(约 5nm)产生有机硅链段的富集。即使PE含量高达90%,膜的表面特征仍与纯聚甲基硅胶的颇为相近。  相似文献   

5.
氯磺化聚乙烯水解后是一种性能特异的离子交换膜。本文研究了低密度及高密度聚乙烯中空纤维氯磺化反应时间与交换容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红外光谱及广角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氯磺化反应对聚乙烯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氯磺化反应主要发生在聚乙烯的非晶区,最大交换容量及反应速度均与非晶区含量有关。反应对晶粒表面也有一定程度的侵蚀作用,随着交换容量的增加,结晶度下降,晶粒度减小。低密度及高密度聚乙烯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前者比后者变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聚乙烯在低于凝胶化剂量的~(60)Co γ线辐照后,交联结构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H”、“Y”型交联链的生成不仅与辐照剂量有关,而且还与原试样中所含微量异种结构单元相关,但与试样的分子量无关。还讨论了融熔态聚乙烯的辐射交联机制。  相似文献   

7.
LDPE/1,2—PBD共混体系的辐射交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合物共混物经辐射交联后,具有多种优良性能,这些性能都与交联度有关。溶胶分数与辐照剂量间的关系常常被用来表征聚合物的辐射交联程度和交联行为。本文试图将共混物的组成、组份的分子链结构与其溶胶分数与辐照剂量间的关系式联系起来,从而预期共混体系的辐射交联行为。  相似文献   

8.
9.
采用同步-分步结合的方法合成了氯磺化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环氧树脂(CSM/PB-MA/EP)三组分IPNs.先用同步法合成CSM/EP二组分IPNs作为骨架网络,再将PBMA溶胀进入骨架网络中.得到三组分IPNs.网络间经两次相互缠结贯穿后,比单独用同步法或分步法合成的IPNs对网络间束缚作用大,且骨架网络与PBMA组成比较接近时,相容性较好.TEM结果表明:用分步染色方法可以观察三相间的形态变化和相区尺寸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Mw>1×105)的红外光谱-温度特性.3条非晶谱带(1368、1352和1304cm-1)的吸收强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都比普通分子量聚乙烯增加的小,尤以高于140℃更甚.分子链中次甲基的近程构象序列分布随温度的变化不受分子量的影响,但旁式构象序列分布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和降温过程的红外光谱均表明1352和1304cm-1两谱带随结晶状态的变化比1368cm-1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量氯磺化聚乙烯对纳米Si3N4粉体表面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降解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的方法制备了低分子量氯磺化聚乙烯(LMCSM),将其作大分子表面改性剂对纳米氮化硅(Si3N4)粉体进行表面修饰,对改性前后的纳米Si3N4粉体采用沉降实验、FT-IR、TEM、TGA等方法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LMCSM对纳米Si3N4粉体的改性主要为化学改性,其化学利用率为54%,物理利用率为29%;改性后的纳米Si3N4粉体的表面自由能从142.6 J/M2降至66.89 J/M2,在三氯甲烷中分散良好.  相似文献   

12.
聚乙烯单晶的退火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混合晶红外光谱法和SAXS、DSC和LAM等方法研究了聚乙烯单晶在75℃、90℃和105℃退火前后的结构变化,发现在90℃以下和105℃以上退火,遵循不同的退火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用红外光谱、DSC、SAXS和WAXD等方法考察了辐照5MGy后的聚乙烯单晶在退火前后的结构变化,对比未辐照样品在同样条件下的变化,提出在90℃以下和105℃聚乙烯有不同的退火机理,辐照引起的交联和晶区结构损伤,限制了退火对晶体结构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张利华  冯莺 《应用化学》1991,8(6):65-69
通常γ-辐照裂解的聚乙烯醇(PVA)在N·N’-甲基丙烯酰胺(BAM)存在下可以辐射交联。BAM/PVA体系的辐射效应可大致依辐照剂量的增加划分为三个阶段:强化辐射交联为主区,强化辐射交联与辐射裂解相抵区和辐射裂解优势区。强化辐射交联区的溶胶分数S与辐照剂量D的关系可表示为: S=(1 (1/(1-K))D_g~(2=K))-(D_g/(1-K))D~(1-K) =A-BR~(1-K)式中,D_g为凝胶化剂量;K是与BAM含量相关的常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FTIR-ATR方法考察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天然橡胶(NR)及丁苯橡胶(SBR)两个共混体系,发现NR的835cm~(-1)和SBR的964cm~(-1)两个吸收峰因与聚乙烯共混而增高变窄,说明聚乙烯的非晶链段和橡胶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正交投影技术,结合目视背景光谱平滑性,对二元共混物中各组分进行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将该法用于聚乙烯/聚丙烯共混物的实际样品测定,能满足生产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混合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小角散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γ-射线辐照对溶液生长聚乙烯单晶的影响,表明γ-射线辐照在单晶的规则折叠区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结构缺陷或畸变。  相似文献   

18.
聚乙烯在室温下几乎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所以,较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对聚乙烯辐射交联影响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本文将具有端基双键的正-1-十六烯和相应的正-十六烷分别溶胀在固态聚乙烯中,观察了这两种较低分子量有机分子对聚乙烯辐射交联和不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溶胀在聚乙烯中的两种有机分子对聚乙烯的辐射交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聚乙烯辐照后不饱和度的变化亦有明显影响,进一步证实了PE不饱和的端双键基Y型交联是聚乙烯辐射交联优先发生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聚乙烯/聚并苯复合材料室温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新型导电材料聚并苯替代碳黑作为导电填料制备聚乙烯/聚并苯复合物.确定了复合物渗流转变区,并解释渗流转变现象的产生机理.从聚并苯含量和热处理过程,对聚乙烯/聚并苯复合物室温电阻率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聚并苯质量分数在20%~40%之间是聚乙烯/聚并苯复合物渗流转变区;热处理有利于聚乙烯晶区完善排列,也有利于导电链形成;以聚并苯作为导电填料所制备的复合物具有较高的PTC强度;辐射交联可以提高聚乙烯/聚并苯复合物PTC强度,抑制NTC效应.  相似文献   

20.
固相氯化法合成氯化聚乙烯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在不同条件固相氯化聚乙烯(CPE)的红外光谱,探讨了一步和两步氯化合成的CPE的结构差别,着重讨论了两步氯化的CPE结构特点。从观察表征结晶结构和—(CH_2)_n—链段氯分布的特征频率变化表明,低温固相氯化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并且在CPE中形成高氯化和低氯化链段(或未氯化)的嵌段结构。在两步固相氯化时,晶区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氯化作用已不局限在无定形区,其结晶结构的破坏主要同第二步氯化程度有关,即使CPE氯含量相同,若前后两步氯化程度不同,结构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