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QT离散度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室性心律失常检查方法已受到临床上的重视,手工方法测量QT间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测量者之间差异可达30%.若能设计一个精确的计算机测量算法,将会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设计一种计算机自动测定QT离散度的算法,避免人为误差,为临床提供重复性好、测量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采用平行随机单盲观察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别给予生脉注射液(20例)和硝酸制剂治疗(20例)20天,计算治疗前后QTd和QTcd(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显著降低QTd和QTc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美托洛尔对其影响.方法 7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期和缺血缓解期的QT d和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 cd)的变化.结果 A组美托洛尔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心肌缺血期的QT min显著延长(385ms±39.2 ms对345 ms±31.4 ms,P<0.01),QT d,QT cd显著缩短(5 ms±18.7 ms对92.1 ms±29.2 ms,59.2ms±19.6ms对102.2ms±35.9ms,P<0.01).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比较,QTmin,QTd,QT cd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心肌缺血期QTmin显著延长(385ms±39.2ms对348ms±30.8ms,P<0.01),QT d,QT cd显著缩短(分别为57.5 ms±18.7 ms对89.6 ms±27.2 ms,59.2 ms±19.6 ms对101.6 ms±31.5 ms,P<0.01).在B组中,心肌缺血期和缺血缓解期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的QT min均显著缩短(P<0.05),QT d,QT cd均显著延长(P<0.01).结论 CAD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期可引起QT d和QT cd的增大,应用美托洛尔治疗,通过显著延长这些患者的QTmin,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的程度,使心肌复极化趋向同步,这有利于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4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4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3例)发病3d内的心电图,并以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两组AMI患者的QTcmax、QTd和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而恶性心律失常组的上述指标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显著增大(P<005~0.001)。提示QTcmax延长和QTd、QTcd增大与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测定上述指标对AMI近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与泵衰竭的关系。方法61例老年AMI患者分为两组:泵衰竭组(Kilip分级泵功能≥Ⅲ级者,n=21)和对照组(Kilip分级泵功能Ⅰ级者,n=40)。分析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QTd、QTcd在泵衰竭组分别为(646±1601)ms和(7733±2060)ms,在对照组分别为(5275±1450)ms和(6098±1593)ms,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Td和QTcd增大与AMI患者的泵衰竭有关,QTd和QTcd可作为评估老年人AMI早期泵功能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最大校正QT间期(QTc max)、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o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4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4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3例)发病3d内的心电图,并以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两组AMI患者的QTc max、QTd和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而恶性心律失常组的上述指标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及阿替洛尔对其影响.方法 102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划分为左室肥厚组68例,无左室肥厚组34例,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QTd,QTlcd测定.随机选出50例行常规降压治疗,另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洛尔,血压降至理想水平4周后复测QTd,QTlcd.结果 1)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QTd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及健康者;2)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程度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3)阿替洛尔治疗后QT离散度明显缩小;4)阿替洛尔治疗4周后心肌肥厚无明显逆转.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增加有关;阿替洛尔可明显缩短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而减少心脏病事件发生率,长期应用可能因逆转左室肥厚而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的干预作用。方法:对36例EH伴有LVH患者给予口服苯那普利10mg/日,1次/日(qd);服药4周时若患者BP≥160/100mmHg,则苯那普利剂量增加至20mgqd,总疗程26周。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参数,并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用ECG计算出QTd、校正的QTd(QTcd)。结果:(1)治疗后的LVMI、QTd和QTcd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2)治疗前的QTd、QTcd分别与治疗前的LVMI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及r=0.77,P<0.01),治疗后的QTd和QTcd的降低程度分别与LVMI降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P<0.01及r=0.75,P<0.01)。结论:苯那普利能有效地逆转EH患者LVH,降低QTd、QTcd;QTd与QTcd可作为LVH逆转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实验动物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及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实验家兔随机分为AMI无再灌注组、AMI再灌注组及假手术对照组。观察各组在AMI前后、再灌注前后不同时点QTd的动态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AMI发生后 ,QTd立即较前显著增大 (P <0 .0 1) ;再灌注后 5min ,QTd再次异常增大(P <0 .0 5 ) ,并随即开始减小 ,至 90min左右减小至最低水平 ;而无再灌注组QTd则无明显的再次增大、减小之波动 ;3例再灌注后 3~ 15min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结论 :AMI及再灌注前后QTd的动态变化有可能成为早期判断AMI发生及成功再灌注的又一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舒吉(Isoket)对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LDDSE)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39例依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三组:对照组(CON)12例、冠心病1组(CAD1)15例和冠心病2组(CAD2)12例,其中CAD2行LDDSE+Isoket,其余两组行LDDSE,以冠脉介入性治疗(PCI)后室壁运动改善的结果作为评价LDDSE的标准.结果 Isoket可以明显增加心率,降低收缩压,但对舒张压影响轻微.CAD1组室壁运动双相反应的发生率为62.50%,存活心肌检出敏感性为61%,特异性为76%;CAD2组室壁运动双相反应的发生率为72.20%,存活心肌检出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88%;CAD2组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和敏感性明显高于CAD1组.结论 Isoket可提高LDDSE存活心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舒吉(Isoket)对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LDDSE)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39例依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三组:对照组(CON)12例、冠心病1组(CAD1)15例和冠心病2组(CAD2)12例,其中CAD2行LDDSE Isoket,其余两组行LDDSE,以冠脉介入性治疗(PCI)后室壁运动改善的结果作为评价LDDSE的标准。结果Isoket可以明显增加心率,降低收缩压,但对舒张压影响轻微。CAD1组室壁运动双相反应的发生率为62.50%,存活心肌检出敏感性为61%,特异性为76%;CAD2组室壁运动双相反应的发生率为72.20%,存活心肌检出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88%;CAD2组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和敏感性明显高于CAD1组。结论Isoket可提高LDDSE存活心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探讨用彩超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彩超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及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地测量及定位外,还能对检测到的动脉的血液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证实了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MSE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索.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例稳定性心绞痛(SAP)、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12例缺血性心肌病(ICM),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及29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含量,并与40例健康人做比较,同时探讨Hs-CRP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关系.结果:SAP、UAP、ICM、AMI和AMI恢复期组血清Hs-CRP质量浓度分别为:(0.78±0.52)mg/L、(1.43±1.27)mg/L、(1.67±0.89)mg/L、(31.64±37.37)mg/L及(0.56±0.27)mg/L,经与对照组(0.55±0.23)mg/L比较,UAP、ICM、AMI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Hs-CRP与冠心病发生有关,对冠心病的预测、发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