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元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20+138-120,138
目的:探讨百白破疫苗接种方法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月龄满3个月以上完成基础免疫,在1.5~2.0岁及满6周岁加强注射的儿童,吸取百白破疫苗0.5ml,在臀部外上方1/4处或上臂外侧三角肌进行深部肌内注射。结果:4432名儿童中,无一例发生无菌性脓肿,有4例儿童发生局部硬结,经及时处理得以恢复。结论: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接种24h后局部热敷、接种人员操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增强责任心,规范操作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部位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探讨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预防接种门诊进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的人次1246例,共计4256针次。其中在臀部外上1/4接种人次为466人次,计1452针次;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处进行深部肌肉注射的人次为780例,计2804针次。观察两组不同部位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针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在臀部外上1/4接种的儿童发生不良反应86例,发生率为5.92%,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处进行深部肌肉注射的儿童发生不良反应52例,发生率为1.85%。χ2=50.39,P<0.05。结论选择不同部位接种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并且进行接种后的观察监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预防减少接种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为预防和控制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等疾病的发生,对3个月以上足月健康儿几进行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共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723例次,共有7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0.97%。对接种过百白破疫苗进行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护理。结果在预防接种中,科学使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认真护理,儿童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都非常低。结论在接种百白破疫苗前,必须将疫苗液充分摇匀,对禁忌证要严格掌握.接种后要耐心且通俗易懂的将不良反应的处理对策告诉其家长.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门诊2011年3月的800例在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0例,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接种2周后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接种2周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前后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轻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接种百白破(无细胞)疫苗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正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接种百白破(无细胞)疫苗的112例身体健康幼儿;给予112例幼儿全部接种百白破(无细胞)疫苗,观察其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接种百白破(无细胞)疫苗主要不良反应为局部总不良反应47.32%,全身总不良反应27.67%,发热总不良反应70.53%,过敏总不良反应9.82%。结论充分了解接种百白破(无细胞)疫苗后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其临床防控有效率,具有百白破(无细胞)疫苗准确接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1例百白破(无细胞)疫苗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娟  黄萍  汪峰 《安徽医药》2014,18(2):397-400
目的通过分析1 991例百白破(无细胞)疫苗接种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对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2010—2012年收集的安徽省1 991例百白破(无细胞)疫苗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991例百白破(无细胞)疫苗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5∶1,高峰年龄段集中在〈1岁,占46.1%。发生时间分布主要为0~1 d,占85.4%。季节分布集中在夏季6月、7月、8月,占39.9%。临床损害多为发热/红肿/硬结,占82.9%。发生原因为一般反应占97.6%和异常反应占2.1%。98.1%的病例好转或治愈。结论接种百白破(无细胞)疫苗,在存在〈1岁、夏季炎热季节等条件的儿童中使用时,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疫苗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更加有利于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免疫规划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的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引起不良反应的事件之间的差异,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接种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5月的446例在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儿童,随机将其为两组对照组(233例)和观察组(21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系列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比对照组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少(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35%,而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44%,经数学统计计算,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儿痛苦及局部不良反应,从而提高预防接种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320例接种百白破疫苗的3个月-1岁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发热发生率为1.88%,对照组为21.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21.88%,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患者百白破疫苗接种过程中,效果显著,降低患者发热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9.
张丽 《北方药学》2013,(8):152-153
目的:探讨儿童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产生原因。方法:将产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判定,并对症治疗。结果: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表现有全身性反应和局部性反应。在接种过程中和接种后都可以出现不良反应,男孩及婴幼儿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结论:针对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对其进行预防及对症处理,可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将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与吸附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应用于接种适龄儿童后所产生的用药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26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儿童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134例儿童,对照组儿童接种吸附全细胞百白破疫苗,而实验组儿童则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对比两组儿童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儿童的接种后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更轻,组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应用于临床百白破接种的预防工作中,能够有效减少儿童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儿童预防百白破疾病的发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婴幼儿不同接种部位的接种后反应情况观察,为婴幼儿选择安全理想的预防接种部位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5-6月期间将我院岗贝预防接种门诊1032名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2岁以下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接种部位分别采用股外侧肌、三角肌及臀肌.观察3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股外侧肌、三角肌及臀肌肌肉注射30min内局部反应率分别为2.1%(7例)、1.1%(4例)、1.5%(5例);30分钟至72 h内局部反应率分别为9.6%(32例)、8.7%(32例)及10.9%(36例);发热率分别为4.2%(14例)、3.3%(12例)及2.7%(9例).3组局部反应发生率和发热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34,1.96,P>0.05).结论 选用臀肌、三角肌及股外侧肌肌肉注射法接种疫苗都是安全的,但2岁以下婴幼儿的理想接种部位还是股外侧肌中部肌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情况,以减少AEFI的发生。方法收集2010~2013年儿童疫苗接种及AEFI的登记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3年儿童累计预防接种疫苗146 348例次,出现AEFI 198例,发生率为135/10万。其中一般反应156例(占78.8%),异常反应26例(占13.1%),偶合症12例(占6.1%),心因性反应4例(占2.0%)。发生率前4位的疫苗是甲型流感疫苗、23价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百白破疫苗;除1例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遗留下肢活动障碍外,其余病例均治愈。结论 AEFI多种疫苗均可发生,接种前应注意询问受种者过敏史和近期健康状况,规范接种,做好接种后医学观察,有利于减少AEF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吸附百白破三联疫苗(DPT)在儿童免疫规划接种制品中是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率较高的疫苗之一,为此我们在日常的预防接种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表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的上臂红肿硬结、皮下脓肿处置的良好方法.方法 通过3年6个月在我院门诊对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的上臂红肿硬结、皮下脓肿使用止痛消炎膏上臂局部敷用,并作详细的临床观察记录.结果 观察组儿童37人,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的上臂红肿硬结、皮下脓肿使用止痛消炎膏上臂局部敷用,效果良好,无局部疤痕等后遗症.结论 发现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的上臂红肿硬结、皮下脓肿使用止痛消炎膏上臂局部敷用效果良好,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不良症状及处理措施分析规范化疫苗。方法选取笔者所在辖区(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接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的600例3个月以上儿童(600位家长),观察600例接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的儿童临床症状,再实施相应的预防护理工作。分析600例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婴幼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表)、不同年龄阶段(3个月、4个月、5个月、18~24个月)异常反应发生率等参数指标。结果 600例接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的婴儿中有20例出现不良反应,占3.33%(20/600),未出现不良反应者占96.67%(580/600);20例不良反应中3个月婴儿异常反应发生率为5.00%(1/20)、4个月婴儿异常反应发生率为10.00%(2/20)、5个月婴儿异常反应发生率为50.00%(10/20)、18~24个月幼儿异常反应发生率为35.00%(7/20),不同年龄阶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婴幼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达99.67%(598/600)、不满意率为0.33%(2/6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在对婴幼儿进行疫苗接种时要严格规范好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免疫规划的影响,并提出促进免疫规划项目发展的应对方法。方法 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进行接种的个案数据,数据来自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中心,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状况。抽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进行接种的1 000名儿童监护人为研究对象,分析预防接种情况。结果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35例,其中疫苗不良反应占比最多,为2.90%。乙型肝炎疫苗占比1.20%。卡介苗占比0.20%。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占比0.20%。百白破疫苗占比1.20%。含麻疹成分疫苗占比0.50%。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占比0.10%。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占比0.10%。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占比最高,均为1.20%。监护人职业、监护人文化程度、知晓防疫作用、熟悉疫苗接种程序、按时接种均会影响预防免疫接种实施效果(P <0.05)。媒体宣传占比78.2%;邻里传播占比34.2%;短信占比67.0%;社区宣传占比79.2%。在疫苗接种实施期间,监护人主要通过社区宣传、短信、媒体宣传3种获取方式获取信息。结论疑似预防接种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预防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护理的观察分析,寻找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期间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的487名足月健康婴儿(无禁忌证)的保健资料。将其分为2组,一组为的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wPT)接种的婴儿78例,一组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aPT)。结果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wPT)的发热反映率相较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aPT)高。两组百白破疫苗发热反应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aPT)能有效减低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的不良反应率。医生在接种后需告诉家长其不良反应的相关处理对策,预防和减少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59例儿童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寻找预防和降低接种副反应的方法.方法 对2003~2007年中山市南区医院防保所预防接种门诊登记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07年该所常规使用15种疫苗,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有12种疫苗,副反应发生率10.94/万,以HIB及百白破三联疫苗副反应发生率较高;同种疫苗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副反应发生几率也增高.副反应主要为局部反应及发热.病例预后良好.结论 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严格执行安全接种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提高接种技术是预防副反应发生的一个可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频磁疗治疗接种百白破疫苗致红肿硬结的疗效。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副反应发生率。方法针对我社区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接种百白破疫苗后红肿硬结的60例儿童进行局部低频磁疗治疗,护理与观察。结果通过对60名儿童使用低频磁疗局部治疗,护理观察1~5d,发现接种部位,红肿逐渐减轻,硬结逐渐减小至消失。结论低频磁疗治疗接种百白破疫苗致红肿硬结疗效迅速显著,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无任何副作用,儿童家长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降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评价疫苗的安全性,使疫苗接种更趋科学化。方法收集我市2011年部分县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收集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年部分县区共接种24571剂次,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45例,发生率为0.59%,发生最多的是百白破,共64例次,占44.1%,其次是麻疹22例次,占15.2%,再次是23价肺炎11例次,占7.6%。其中以一般反应为多见,共125例次,占86.2%,异常反应14例次,占9.7%。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发生。本组145例次中主要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本组有123例次,占84.8%,其次是过敏性皮疹9例次,占6.2%。结论引起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必须加强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