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了解荧光素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报告,并就ADR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收集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 8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44%;多为消化系统及皮肤软组织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疹、瘙痒等;3例导致住院的严重不良反应,经抢救脱离危险。结论荧光素钠注射液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药物,一般ADR较轻微,但也存在发生严重ADR的风险,临床对此应引起重视,做好预防工作,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临床使用荧光素钠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为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 146例患者报告,采用帕累托图分析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及荧光素钠注射液生产厂家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发生194例次ADR,消化系统最为多见(127例次,65.46%),其次为呼吸系统(40例次,20.62%)和皮肤及其附件(21例次,10.82%)。年龄(≥60岁)是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消化系统反应是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主要表现,患者年龄是ADR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该类患者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时要做好用药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眼科用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眼科临床合理用药和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某眼科集团228家医院在2017年5月1日~2020年5月31日药事数据上报平台中的1229例门诊和住院患者发生的ADR,对给药途径、转归、临床表现以及发生ADR例数排名前10位药品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1229例ADR的报告中,眼局部用药发生例数671例(54.6%),静脉给药366例(29.78%),口服152例(12.37%)等。发生ADR例数排名前10位药品中以荧光素钠注射液静脉注射ADR发生率最高,共266例(45.70%);滴眼液中以双氯芬钠滴眼ADR发生率最多,共79例(13.57%)。荧光素钠注射液、中药注射剂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结论眼局部用药可引起局部及全身ADR,应重视及关注荧光素钠注射液及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并做好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及分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荧光素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145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1450例患者发生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共93例,占6.41%。结论:荧光素钠注射液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可致轻重不一的不良反应,多数轻微,但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好及时救治的准备,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脱氧核苷酸钠在肝病辅助治疗中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09-2015年收集到的29例脱氧核苷酸钠作为肝病辅助用药致ADR报告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概况、用药剂量及溶媒、联合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主要临床表现、ADR的治疗及转归等,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9例ADR中,女性患者较多(65.52%),平均年龄(49.72±10.31)岁;ADR大部分发生在首次给药后,最快为用药后即刻出现,最慢为用药2周后;以变态反应最为常见(48.28%);ADR经处理后均治愈或停药后自愈。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性别、是否第一次用药、既往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会影响脱氧核苷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患者使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并严密监测患者体征及症状。临床中应重视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致ADR的监测及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某眼科医院59例荧光素钠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其ADR发生特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眼科医院835例使用荧光素钠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中发生ADR的病历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与疾病分布,ADR的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的处理及结果,国产与进口制剂ADR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荧光素钠ADR有效报告59份,不良反应发生率7.06%。进口与国产制剂ADR发生率分别为5.73%及7.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下年龄组ADR发生比例较高,其中18岁以下年龄组ADR发生比例25.93%。ADR发生时间以用药后30 min以内为主;累及系统和器官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3例重度ADR患者经急诊科紧急治疗后好转。〖HTH〗结论:〖HTK〗应加强对荧光素钠ADR的主动监测并对其用药风险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患者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荧光素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星  姜秀清 《中国药业》2009,18(21):61-62
目的降低荧光素钠注射液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总结2007年至2008年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的136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1366例患者发生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共86例,占6.30%。结论荧光素钠注射液可致轻重不一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好及时救治的充分准备,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朱健儿  王梅 《中国药房》2013,(48):4547-4549
目的:探讨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某院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致ADR报告143例,就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岁以下儿童(65例次,45.45%)是ADR高发组;大多数ADR在首次用药的1h内出现;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140例次,63.35%),其次是全身性损害(32例次,14.48%),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ADR中涉及联合用药的有35例,占24.48%。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致ADR的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罗沙星甘露醇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近4年来我科患者用氟罗沙星甘露醇注射液致ADR25例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ADR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结论:临床应重视氟罗沙星甘露醇注射液的抗菌效应及ADR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0.
161例细辛脑注射液新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目的 通过对近4年细辛脑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济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6-2009年收到的161例细辛脑注射液新的、严重(新严)的ADR/ADE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细辛脑注射液致161例新严的ADR/ADE病例,发生时间在用药20min以内的129例,占80.12%;主要累及和损害呼吸系统75例、消化系统73例、心脏及循环系统51例等;儿童为ADR/ADE的高发人群,占全部病例的49.69%。细辛脑注射液生产工艺中的辅料(增溶剂)、药物本身的稳定性、临床联合及配伍用药等是导致ADR/ADE的主要原因。结论 细辛脑注射液致临床ADR/ADE(特别是儿童)应引起高度重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临床医务人员应减少或避免严重ADR/ADE的发生;希望有关部门对该药品的安全性应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华医学会全文数据库收录的40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ADR的报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在高年龄组发生率较高;ADR累及机体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ADR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以减少或杜绝其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刘松岩  战心  徐辉  李连茂 《中国药房》2011,(20):1899-1900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钆喷酸葡胺对比剂。方法:观察我院3657例按0.2~0.4mL·kg-1剂量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657例中共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18%,其中轻度过敏反应5例、中度过敏反应1例、非过敏反应2例,未见重度过敏反应和死亡病例。结论:钆喷酸葡胺作为静脉注射磁共振成像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也应引起重视,细心观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9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琳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31):2949-295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12年上报的209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9例患者中有63例>7080岁患者发生ADR,占30.14%;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抗肿瘤的中药注射剂;ADR损害类型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占46.89%;新的一般ADR 65例,新的严重ADR 2例。结论:中药注射剂致ADR与用药人群、患者体质、用药剂量、溶媒选择、联合用药、静脉滴速等有关。临床应加强辨证论治、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不良反应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09年国内公开报道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ADR7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的ADR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中双硫仑样反应45例,占60.00%;过敏性休克11例,占14.67%),其次为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ADR,注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疏血通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这2种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2012年我院收集的疏血通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5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疏血通注射液ADR报告中,〉60岁患者11例,占36.67%;患者原患疾病为脑梗死者16例,占53.33%;ADR发生时间在1 d后的为16例,占53.33%;ADR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0例血塞通注射液ADR报告中,〉60岁患者5例,占25.00%,男女比例为1.86∶1;原患疾病8例为外伤,占40.00%;ADR发生时间在1 d后的为13例,占65.00%;ADR累及多个系统和(或)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必须加强对疏血通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302例丹参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之羽  王友群  李明 《中国药房》2010,(32):3035-3037
目的:分析丹参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可能原因。方法:根据各医院上报的第一怀疑药品以及不良反应描述,对2003~2008年江苏省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明确为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302例有效病例进行分析,对各种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归类,尝试分析出可能由丹参注射液有效成分导致的不良反应。结果:302例丹参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中0.66%为疑似丹参注射液有效成分所致;96.36%为与有效成分可能无关的过敏反应;2.32%为制剂不良反应;0.66%为无法确定原因的不良反应。结论:丹参注射液有90%以上可能为过敏反应,应与其主要有效成分无关。其有效成分可能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陈平  杨莉  徐永祥  崔影  刘治安 《中国药房》2012,(19):1806-180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430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43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加强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蒋霞  ;蔡果珍 《中国药房》2014,(40):3816-3819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13年相关中文医药学期刊报道的胞磷胆碱注射液致ADR病例,并就收集到的58例ADR相关信息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58例ADR患者均为静脉给药,老年患者占比较高;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以速发型为主;0.501.00 g剂量范围内发生ADR的比例较高;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为多见;发生ADR强度以Ⅱ级为主,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均可恢复正常。结论:胞磷胆碱注射液致ADR预后较好,但临床仍应加强用药监测,过敏体质须慎用,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