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强力定眩胶囊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年该院收治的94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强力定眩胶囊治疗,14 d为一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76.60%(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两药联合治疗眩晕症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且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8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LVA、RVA、B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TCD参数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倍他司汀用于治疗眩晕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温阳止眩汤加味辅助治疗眩晕症痰浊中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眩晕症痰浊中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温阳止眩汤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1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治疗后2组DHI评分均明显降低,LVA、RVA的Vm均明显升高,治疗组BA的Vm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止眩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可升高眩晕症痰浊中阻证患者的动脉Vm,降低DHI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姜利国 《河北医学》2016,(7):1215-1217
目的::观察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临床疗效并与其它方法治疗进行疗效对比。方法:治疗组草药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症102例,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片(抗眩啶片)治疗眩晕51例,两组均5d 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患者10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片(抗眩啶片)治疗眩晕51例总有效率78.43%。结论: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98例PC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水平,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血流速度,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b、PV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LVA、RV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PCIV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单纯倍他司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定眩合剂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入选病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口服定眩合剂治疗,疗程均为两周。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定眩合剂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脑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丹芪葛根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对气虚血瘀型颈性眩晕患者颅内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气虚血瘀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加用丹芪葛根汤,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颅内血流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颅内血流指标LVA、RVA、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颅内血流指标LVA、RVA、BA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虚血瘀型颈性眩晕患者予以丹芪葛根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颅内血流指标,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LVA、RVA、BA的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PCIV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痰通脉定眩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浊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脉定眩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因子及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水平、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V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VA、LVA、B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参麦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进行本次研究,并对70例病患实施随机分组(A组与B组)治疗,两组均接受对症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35例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方式治疗,35例B组患者采用参麦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方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在治疗1周及2周后的眩晕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B组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治疗2周后,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A组的74.29%(P<0.05);治疗后两组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提高,且B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要显著好于单纯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和观察组(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视频眼震图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的自发性眼震、扫视试验、平滑跟踪试验及位置试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眼震电图显示眼震峰速下降、潜伏期延长、精确度下降、欠冲及过冲发生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平滑跟踪试验Ⅲ、Ⅳ型异常检出率和位置试验Ⅰ、Ⅱ及Ⅲ型检出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DGF-BB和NOS水平低于对照组,但TCD各动脉血管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41,P=0.02).结论 与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方法相比,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眼震异常状态、血清PDGF-BB和NOS水平、TCD指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老年性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老年性眩晕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均治疗2周。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有助于提高老年性眩晕症患者的疗效,提高椎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微创埋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动脉[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收集100例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方案(推拿、按摩等)+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创埋线治疗,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评分,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动脉(BA、LVA、RVA)血流动力学(Vm、RI、PI)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ES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均升高(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动脉(BA、LVA、RVA)血流动力学(Vm、RI、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BA、LVA、RVA)的Vm高于本组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 Vm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BA、LVA、RVA) RI、PI低于本组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 RI、PI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创埋线治疗能够通过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血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培他司汀片口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辅以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变化及血管内皮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脑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GRP、ET-1水平,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梅尼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创新组,各42例.传统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创新组给予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创新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临床症状评分、脑血流速度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鸣、眩晕、失眠多梦、头痛等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和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脑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临床症状评分,效果优于单纯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的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 方法 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与治疗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TCD参数、血液流变学和ET-1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96%)高于对照组(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脑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疗效良好,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且可降低ET-1水平。   相似文献   

18.
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莒县中医医院脑病科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中西联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动脉血流指标[左大脑后动脉(LPCA)、右大脑后动脉(RP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1);治疗后两组LPCA、RP-CA、LVA、RVA、BA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LPCA、RPCA、LVA、RV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耳穴压豆配合中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其机制与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RM-IV眩晕诊疗系统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效果。 方法 选取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204例为治疗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SRM-IV组、倍他司汀组、联合治疗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SRM-IV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倍他司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SRM-IV组和倍他司汀治疗。综合评估4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血清学指标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4组眩晕症状评分简化量表(vertigo symptom score simplified scale,VSS-SF)评分、眩晕障碍量表(vertigo disorder scale,DHI)评分、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HBV)、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微管相关蛋白(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Tau)、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低于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SRM-IV组、倍他司汀组VSS-SF评分、DHI评分、HBV、Hct、Tau、β-APP、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VSS-SF评分、DHI评分、HBV、Hct、Tau、β-APP、CGRP水平低于SRM-IV组、倍他司汀组,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SRM-IV组、倍他司汀组(P<0.05)。治疗期间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RM-IV眩晕诊疗系统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效果显著,可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3):983-988
目的:观察并记录经四维疗法对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血压、疼痛)、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方法:收集12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入组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压+常规治疗(针刺、手法按摩等),观察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压+四维治疗法(手法按摩+针刺+止疼与改善循环药物+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患者的症状缓解程度,并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以评估降压效果。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动脉(BA、LVA、RVA)的血流动力学(Vm、RI、PI)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压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BA、LVA、RVA)血流动力学(Vm、RI、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BA、LVA、RVA)的Vm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的V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BA、LVA、RVA)的RI、PI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的RI、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疗法能通过改善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而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疼痛、眩晕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