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吩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3例,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连续14d;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药物治疗。结果:按FMA及Barthel(BI)评分,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及AD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非药物”治疗的一条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70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39.2±7.7)分与对照组的(26.3±8.1)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22,P<0.01),Barthel指数评分(43.8±8.4)分亦与对照组的(29.7±7.5)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97,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电刺激脑梗死患者小脑顶核的治疗方法,观察其神经病学评分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电刺激小脑顶核组)和常规药物组,另设4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的变化.结果:电刺激治疗组较常规药物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P<0.05);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浓度也均较常规药物组下降更快(P均<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浓度下降,这可能与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徐翔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18-1319,1321
目的观察小脑通电治疗对脑血管疾病(CVD)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56例CVD患者随机分为通电治疗组(7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7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功能药物及基础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组加用CVFT-010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FN),每次通电40min,1次/日,14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治疗前、后临床神经病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测定脑循环动力学参数。结果 78例脑卒中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腕、手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小脑通电治疗适用于不同病情程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8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综合性治疗,同时电刺激小脑顶核,并与4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匹配但只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20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接受电刺激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头痛的效果。方法将7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头痛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脑循环治疗仪行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及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头痛分级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脑循环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改善脑部供血及脑代谢,缓解了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7.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APO-1/Fas和Bcl-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脑顶核电刺激的效果是否与抗凋亡蛋白有关.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体内的抗凋亡蛋白sAPO-1/Fas及Bcl-2的含量变化,进一步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3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刺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2次/d,45 min/次,连续10 d.主要观察指标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血清及脑脊液中sAPO-1/Fas,Bcl-2含量.结果①小脑顶核电刺激10 d后的脑脊液sAPO-1/Fas含量为(81.47±13.28)ng/L,较刺激前(52.47±14.32)ng/L明显升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4.19±12.16)ng/L.②小脑顶核电刺激10 d后的血清Bcl-2含量较刺激前明显增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小脑顶核电刺激可提高体内的抗凋亡蛋白sAPO-1/Fas及Bcl-2含量,可能是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1998年10月~2001年2月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经皮电刺激小脑顶核辅用中药治疗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康复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刺激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44%比较,χ2=23.67,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27.47±5.14)比(8.98±6.34)分,t=14.57,P<0.01,刺激后康复组与对照组(18.95±10.32)分比较(t=9.47,P<0.01);脑动脉血流量:康复组患侧治疗后明显增加(t=7.06,t=6.59,P<0.01),与对照组比较(t=4.72,5.36,P<0.01);康复组健侧治疗前后比较(t=2.18,2.34,P<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肢t=14.76,P<0.01,下肢t=10.24,P<0.01,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t=9.72,P<0.01,下肢t=5.61,P<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仿生物电刺激改善脑循环,治疗脑发育落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2002-03/2003-02收治的98例脑发育落后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仿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14d;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14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47/50),对照组有效率65%,两组相比较,χ2=7.69,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为65%(24/37)。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发育落后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是非药物治疗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nucleus,FN)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入选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9例,接受FN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46例,单纯康复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按神经内科常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NIHSS,治疗组为3.53±3.28,康复组为4.67±4.14,对照组为5.73±4.5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323,P=0.016);FMA和MBI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均优对照组,而且治疗组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2.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发育落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脑顶核仿生物电刺激改善脑循环,治疗脑发育落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将2002-03/2003-02收治的98例脑发育落后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仿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14d;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14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4%(47/50),对照组有效率65%,两组相比较,x^2=7.69,P&;lt;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为65%(24/37)。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发育落后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是非药物治疗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 ( ACI)患者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80例 ACI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组 ( 4 0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4 0例 )。分别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动脉血流量、脑电地形图及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气等生理参数。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动脉血流量、脑电地形图较刺激前有明显改善 ,且明显优于对照组 ( P<0 .0 1)。而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气等生理参数较刺激前无明显差异。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改善 ACI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有资料表明犤1犦,电刺激小脑顶核可引起正常或缺血脑组织血流增加。本院于1999年10月起采用电刺激后颅窝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电刺激(治疗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3~84(67.6±10.6)岁。选择上一年度同时期病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0~80(65.8±8.3)岁。1.2治疗方法犤2犦两组病例均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还采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CVFT-010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方法:主电极放置于双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颅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药物、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颅电刺激治疗仪治疗。采用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及BI评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术治疗可明显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脑顶核电刺激的效果是否与抗凋亡蛋白有关。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体内的抗凋亡蛋白SAPO-1/Fas及Bcl-2的含量变化,进一步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3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刺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2次/d,45min/次,连续10d。主要观察指标: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血清及脑脊液中sAPO-1/Fas,Bcl-2含量。结果:①小脑顶核电刺激10d后的脑脊液sAPO-1/Fas含量为(81.47&;#177;13.28)ng/L,较刺激前(52.47&;#177;14.32)ng/L明显升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4.19&;#177;12.16)ng/L。②小脑顶核电刺激10d后的血清Bcl-2含量较刺激前明显增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小脑顶核电刺激可提高体内的抗凋亡蛋白sAPO-1/Fas及Bcl-2含量,可能是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接受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43 例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两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45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提高(P<0. 05);脑血液动力学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 .01);血液粘稠度明显下降(P<0 .01)。结论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有利中风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入选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9例,接受FN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46例。单纯康复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按神经内科常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NIHSS,治疗组为3.53&;#177;3.28,康复组为4.67&;#177;4.14,对照组为5.73&;#177;4.5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323。P=0.016);FMA和MBI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均优对照组,而且治疗组优于康复组(P&;lt;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9.
背景小脑顶核刺激具有调节和扩张血管的功能,可以明显增加局部脑血流,但其作用机制是否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尚不明确.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的保护作用机制.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诊断为依据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综合科、康复室及超声波室联合进行的课题研究.对象2001-02/2002-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科住院的年龄>60岁的4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排除既往有脑出血或脑梗死、心房纤颤及其他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小脑顶核刺激+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为常规治疗组.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和肱动脉充血反应法,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主要观察指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结果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由(4.59±3.32)%增至(10.34±3.1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9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由(4.68±3.20)%增至(5.10±3.2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72,P>0.05),治疗后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1,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后肱动脉内径反应性血管充血功能明显改善,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改善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康复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刺激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44%比较,X^2=23.67,P&;lt;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27.47&;#177;5.14)比(8.98&;#177;6.34)分,t=14.57,P&;lt;0.01],刺激后康复组与对照组(18.95&;#177;10.32)分比较(t=9.47,P&;lt;0.01);脑动脉血流量:康复组患侧治疗后明显增加(t=7.06,t=6.59,P&;lt;0.01),与对照组比较(t=4.72,536,P&;lt;0.01);康复组健侧治疗前后比较(t=2.18,2.34,P&;lt;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肢忙14、76,P&;lt;O.01,下肢归10.24,P&;lt;O.01,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t=9.72,P&;lt;0.01,下肢t=5.61,P&;lt;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