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11~2008-05,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86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86例,室间隔缺损60例,房间隔缺损40例,年龄3~32岁。封堵前常规做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主要用心脏彩超确定封堵病例,在封堵时再做主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确定动脉导管及室间隔缺损的形状及大小。动脉导管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3~6mm,室间隔缺损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1~2mm,房间隔缺损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4~6mm。术中在透视监测下建立股动脉及股静脉轨道,在左心室释放封堵器前伞,在右心室释放封堵器右伞封堵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不建立轨道,将长导丝从肺动脉放到胸降主动,在主动脉侧释放前伞,在肺动脉侧释放后伞,封堵动脉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时一般将导丝放在右上肺或者左上肺静脉再进入输送鞘管,在左房侧释放前伞,在右房侧释放后伞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mg/kg),疗程半年。术后3、6、12个月随诊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胸透。结果其中有2例室间隔缺损病例,因缺损较大封堵不成功改作手术治疗,其余全部封堵成功。术后6个月显示肺血明显减少,心胸比例由0.60±0.2减少至0.45±0.15(P0.05)。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径由术前(56.4±6.5)mm缩小为术后(40.5±3.0)mm(P0.01),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由术前(90±23)mmHg降低至(20±15)mmHg(P0.01)。结论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心脏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应证选择合适成功率高,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30例,经透视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指引下穿刺股动脉或者股静脉,通过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分别于术后24 h、1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通过TTE、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疗效.结果1例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膜部VSD)因选用封堵器直径偏小导致封堵器在释放即刻脱落至主动脉弓部,用抓捕器通过股动脉回收成功,二次置入直径较大的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余29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defects,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膜部VSD均一次置入成功,术中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20~90(38±16)min,X线曝光时间5~45(18±10)min,住院时间3~7(4±2)d.结论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适合于继发孔型ASD、膜部VSD及各种类型的PDA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行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封堵术3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1~16岁,房间隔缺损32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单纯采用经胸超声引导,于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经股静脉穿刺封堵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超声监测封堵全过程,评估封堵效果。结果 37例患者在超声监测引导下封堵成功,操作过程相对简易、安全。术后1、3、6个月随访,未发现瓣膜损伤、残余分流、心包积液、外周血管损伤等介入并发症。结论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术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等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失败后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因介入封堵并发症而需外科手术的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过电话及门诊复查随访,复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记录每位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年龄3.0~67.0岁,平均(18.8±17.9)岁.外科手术距离介入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4天(2小时~5年),中位住院天数10(7~21)天,中位体外循环时间为67(0~206) min,中位阻断时间为40(0~90) min,中位呼吸机时间8.5(2.0~88.0)h,中位ICU时间1 (1~6)天.随访7.0~ 182.4个月,平均(93.0±49.3)个月.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介入封堵治疗总体是安全可靠的,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并由操作熟练的介入医师完成.若出现复杂并发症,尽早进行外科手术干预,手术结果满意.建议介入封堵术后的患者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48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方法 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Cardiacure-TM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2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ASD合并PDA 1例,VSD合并PDA 2例. 结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一次性封堵成功44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为91.7%(44/48);15例次 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为100%(15/15);22例次ASD患者成功率为90.9%(20/22), 14例次VSD患者成功率为85.7%(12/14). 封堵伞于术中脱落3例,其中ASD伞脱落2例,VSD伞脱落1例;介入治疗未成功1例.4例封堵未成功的患者中3例择期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治愈,1例行急诊体外循环修补手术治愈.随访40例,随访时间1~19个月,复查心脏杂音消失,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残余分流. 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心胸外科医师掌握该项技术有其较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由于封堵装置及导管的逐步改进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技术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由于本技术属于微创手术 ,毋需开胸及体外循环 ,病人手术创伤及机体紊乱程度小 ,住院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在国内也受到关注。现将我院 4 0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麻醉处理予以报道。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4 0例均为儿童 ,ASAⅠ级 ,男 2 8例 ,女 12例 ,年龄 4~ 12岁。其中房间隔缺损 2 0例 ,动脉导管未闭 12例 ,室间隔缺损 8例。术前禁食 6~ 8h ,术前 30min给予阿托品 0 0 1mg/kg肌肉注射。麻醉方法  4 0例随机分两组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经导管介入治疗57例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26例;年龄1.5~75.0(29.4±3.5)岁。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20例;VSD合并ASD 2例,VSD合并PDA 1例,ASD合并PDA 1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ASD合并PDA患者先封堵动脉导管,再封堵ASD;VSD合并PDA患者先堵动脉导管,再封堵VSD;VSD合并ASD患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介入治疗手术时间30~90 min。全组手术成功56例,成功率98.3%(56/57),1例老年女性ASD患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因肺动脉压高放弃封堵而终止手术。住院时间3~7 d。全组门诊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心电图随访1个月~2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安全、微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临床经验,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记录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术后心腔结构变化。结果 ASD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功率为100.0%。ASD、PDA患者术后RAd值、RVd较术前明显减少,PDA患者术后时LAs、LVDd、LVSd较术前减小,术后MVFV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可有助于改善ASD患者近期右心房和右心室结构和PDA患者左心房、左心室结构,所以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对心脏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儿出生后诊断为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完全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出生后病情危重,危及生命,转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由于患儿主动脉及肺动脉转位,全身供血无氧合,仅靠动脉导管及室间隔缺损分流提供的少量含氧血生存,随时可能缺氧发作危及生命(生后一度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长时间等待可能导致严重肺动脉高压失去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漂浮导管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8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男39例,女46例,年龄(22.8±16.5)岁,体重(46.4±12.1)kg,单纯室间隔缺损42例,房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9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5例,其他11例.右侧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插入漂浮导管,动态监测肺动脉压、评估血流动力学,行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与漂浮导管相比超声心动图对重度肺动脉高压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8%对100%,P>0.05),评估肺动脉收缩压偏低[(118.2±44.7) mmHg(1mmHg=0.133kPa)对(139.5 ±32.3) mmHg,P<0.05,),对艾森门格综合征诊断有较高假阳性率(8.4%对0,P<0.01).漂浮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肱动脉收缩压值1.22 ±0.35;平均肺动脉平均压/平均肱动脉平均压值1.07 ±0.11;肺血管总阻力(17.6±8.3)wood单位,剔除14例艾森门格综合征患者后肺血管总阻力为(11.3±3.7)wood单位,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阳性67例,确诊艾森门格综合征14例.大量双向分流7例.漂浮导管检查中发生穿刺部位血肿2例.结论 漂浮导管检查评估肺动脉高压的程度、性质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安全、准确,同时可进行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可为制定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