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动力电池在快速充电中容易发生温度过高、温度变化过大甚至导致热失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变化的动力电池智能充电策略。分析了Reflex快速充电策略原理及其优点,针对动力电池的充电特性,采用模糊控制系统对Reflex快速充电策略进行优化设计;对电池单体进行脉冲放电实验确定电池参数,并在Simulink中搭建电-热耦合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Reflex正脉冲电流为1 C时,充电时间最长、充电初期温升最小但中期温度变化明显;当Reflex正脉冲电流为2 C时,充电时间为1 C的54%,但电池初期温升最大且温度超过安全充电温度;当采用智能充电策略,充电温升明显减弱、充电过程中温度变化减小且充电时间比2 C仅增加13%。根据智能充电策略进行实验,在0~2 200 s智能充电策略电池温度变化符合仿真预期,证明该充电策略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首选,维持其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需要应用散热系统。针对常用的风冷散热系统,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在电池内部流道、进出风口结构、冷却空气流体参数等方面开展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以及采用优化算法和优化策略,改善电池内部温度和温差的优化设计研究。为克服风冷散热系统冷却效率低及密封性不足的问题,基于风冷散热系统的混合冷却系统被研究者广泛提出。  相似文献   

3.
对主变的大修改造及缺陷处理,使变压器的顶层油温有明显的降低且事故率低,增加了密封性能,使冷却系统的连接管路实现了柔性连接消除了应力,减少了渗漏点,减少变压器的突发事故率,延长大修周期,降低噪音。  相似文献   

4.
1.进口管路(新蒸汽母管和ARS阀门进口之间的管路) 为保证这些阀门充分的预热,最好将其装设在距离新蒸汽管路2~2.5米远的地方。依靠这段进口管的长度,可以得到大约在主蒸汽温度100~150℃以下的最佳预热温度。较高的预热温度,在阀门的出口端会产生过度的热应力;而预热温度偏低时,在阀门的入口端将产生过应力。假如上述的布置方案无法实行,即进口管路较长,那么必须在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退役动力电池储能再利用过程的热管理方法和运行方案,基于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了风冷热管理的方案和运行策略。建立了舱内退役电池簇的数学物理模型。仿真了不同风量下磷酸铁锂(LFP)电池簇和三元镍钴锰(NCM)电池簇的温度分布,对比分析了有无风冷热管理时电池簇的热行为。结果表明:风冷热管理能满足适宜退役动力电池正常工作时的温度范围;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簇和镍钴锰电池簇,增加风冷系统后,簇内电池最大温差可由无风冷时的10 K降低至4 K左右,电池的最大温升由30 K降低至10 K左右。该研究可为退役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高效热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机型空调管路设计了多个方案,管路应力仍然不合格,为了提高管路的设计效率,采用ANSYS谐响应模块对管路方案进行筛选,挑选较优方案进行测试,并将测试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较优方案应力测试合格,仿真结果与测试数据趋势一致,证明了基于谐响应的分析的配管设计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针对特定硬件平台的单体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电压、温度检测以及通过多点对一点RF无线通信传输多节单体电池电压、温度信息的软件设计方案,来实现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中单体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电压、温度的实时监测.通过程序调试与实验验证,系统稳定、可靠、实用性强,且在实际项目开发中采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某款冰箱压缩机管路共振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管路的模态仿真分析及模态控制,确定了管路减振降噪的最优分析方案。为证明方案的有效性,将仿真得到的方案应用于产品,并与原方案的振动响应结果进行实验对比,实测优化最大振幅下降70%,优化方案得到的振动响应结果明显较小,从而验证了冰箱管路减振方案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典型行驶工况下的动力电池温度特性研究有助于动力电池热管理策略的更合理设计。基于Comsol建立了某电动汽车的锰酸锂动力电池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在电动汽车典型行驶工况下对动力电池进行热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证明:动力电池在急加速、爬坡、急减速工况下的温升较为明显,需要冷却散热;在匀速、UDDS动态工况下的温升不明显,不需要额外散热,为电动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提供了更为实际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特性,以3.2 Ah锂离子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模型。分别对锂离子单体电池在不同放电倍率、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热特性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温升呈现非线性特征,在放电末期温升速率明显增大;锂离子电池的温升和温升速率随着放电倍率的增大而增大;仿真温度和实验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锂离子单体电池放电过程热行为。进行锂离子单体电池热特性仿真和分析,可以为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借助ANSYS Fluent平台对储能系统中的锂离子电池包进行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首先建立电池的热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利用ANSYSFluent仿真软件得到电池单体温度分布,并通过与实验测量的结果对比验证所建立的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接着进行了电池包风冷系统的仿真分析,完成了对电池包温度分布和风道流速分布的求解。最后通过改变出风孔数量和风扇挡板形状改善了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对储能电池包的温度与内部流速分布的分析是可行的,对强制风冷系统的结构优化能够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散热性能,实现更低的最高温度与更均匀的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锂离子电池对温度的敏感性,采用往复流对电池散热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探究温度及温差对电池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影响。根据电池组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仿真结果,制定散热控制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其结果表明:优化后电池的温度均匀性明显提高,电池温度和温差可控制在电池使用的理想区间。  相似文献   

13.
对18650型锂电子电池的比热容和在0.5 C放电下的发热功率进行测定,测得电池的比热容为995 J/kg·℃,电池发热功率随着荷电状态(SOC)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实验和仿真的数据对比,验证参数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0.5~2.0 C放电下电池的发热功率进行测定。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采取沿着电池轴向铺设水冷管的方法进行散热,通过ANSYS仿真平台发现:在极端条件下水冷的最佳参数为水温25℃,流速10 cm/s。  相似文献   

14.
针对660 MW机组冷却塔的主辅共塔设计方案,建立了主辅共塔间接空冷塔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环境风对冷却塔内外流场的影响,分析了环境风向、辅机散热器类型和冷却三角增加方式对主机、辅机水温降幅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风方向对主机循环水温降影响较小(约为1.0℃),对辅机循环水温降影响较大(约为5.8℃);当辅机采用4排管散热器时,辅机循环水温降增大2.5%(约为0.2℃),主机循环水温降减小0.5%(约为0.06℃)。研究结果可为主辅共塔设计方案的具体工程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皓  杨凯  惠东  张慧卿 《电源技术》2011,35(10):1208-1210,1217
通过CFD分析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电池组风冷结构对流场与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由温度实验验证了该风冷结构的冷却效果.此种结构提高了电池组内部温度场均匀性.电池组在1C充放电条件下,电池组内部测量点温度在294 ~ 296.8 K,同一时刻测量点温差在2K以内.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户外基站备用电池组的工作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需要进行冷却和保温。将半导体制冷(TEC)与相变材料(PCM)保温相结合,对基站用48 V铅酸电池组进行热管理。模拟分析TEC的布置、制冷功率和环境温度对冷却保温效果的影响。TEC设置在电池组前后两侧、制冷功率为170 W时,可降低电池的温度、提高冷却阶段电池组温度场的一致性、延长保温时间。电池组经过连续的冷却保温过程,仍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充放电时的最高温度可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娜  杨凯  惠东  张慧卿 《电源技术》2011,35(11):1351-1353
利用风扇强制对流换热,对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组进行热管理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通过利用软件STAR-CCM+的包面、多面体网格生成及其求解等功能,对热管理结构设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电池散热结构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电池箱具有良好的温度一致性,系统冷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姚丽君 《电池工业》2022,26(1):14-18
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在高寒地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动力电池低温容量衰减限制整车续航里程等问题.动力电池组的安全、使用容量和寿命是决定电动汽车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的重要原因.锂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以某88 AH三元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动力电池的仿真模型,试验与计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十分吻合.设计了某电动汽车动力电...  相似文献   

19.
超低负荷下,汽轮机低压缸内的温度分布情况直接影响汽轮机的安全运行。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蒸汽在低压缸内的温度分布特性,采用非平衡凝结流动模型、SST k-ω湍流模型对某300MW汽轮机极低负荷工况下的低压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整个低压缸内蒸汽流动特性、做功能力、温度分布以及近零功率时冷却蒸汽参数变化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轮机在30%机组热耗验收工况(turbine heat acceptance,THA)时,末级动叶根部出现了回流。在20%THA左右时,末级已经出现了鼓风现象,动静叶顶部出现漩涡,温度明显上升,且此时末级做功为负功率输出。在近零工况下时,低压缸排汽温度与冷却蒸汽流量和冷却蒸汽温度呈线性变化趋势,与冷却蒸汽流量负相关,与冷却蒸汽温度正相关,因此需设置合理的冷却蒸汽流量和温度来控制末两级叶片的出口温度。研究成果可为超低负荷工况下汽轮机的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