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其中采取先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后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手术策略的患者43例(由远及近组),采用先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后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手术策略的患者12例(由近及远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术中1次取栓成功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 良好预后率(mRs≤2)、死亡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术。由远及近组患者1次取栓成功率高于由近及远组[67.4%(29/43)vs 33.3%(4/12)],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由近及远组[(68.77±17.65)min vs (100.08±38.3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术后24h、术后7d NIHSS评分、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前循环串联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采取由远及近的手术策略比由近及远手术策略有更高的1次取栓成功率,且能更快地获得血流再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联合颅内机械取栓治疗颈内动脉病变串联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病变串联脑卒中患者88例,随机将患者编号1~88,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纳入奇数编号、偶数编号,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颅内机械取栓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脑部血液供应水平、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前,脑部血液供应水平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脑部血液供应水平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神经功能指标水平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82%(3/44),略低于对照组11.36%(5/4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针对颈内动脉病变串联脑卒中患者采用颅内机械取栓联合经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液供应水平,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价其疗效和预后。结果18例患者经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动脉溶栓后均成功获得全部或部分再通。术前与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疗效评估,17例改良Rankin评分(mRS)显示预后良好,其中0分10例,1分6例,2分1例;1例预后不良,mRS 4分。18例患者复查均无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潘婕  史宗杰  施天明  王美萍  郭舜源  耿昱 《浙江医学》2019,40(4):314-317,321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循环血管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69例,将年龄≥80岁的17例患者作为高龄组,<80岁的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颅内出血风险及90d良好预后。结果高龄组90dmRS评分5(3,6)分,高于对照组的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比例,总体颅内出血、症状性出血以及90d良好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80岁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进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4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9例患者完全再通15例(79.0%),部分再通2例(10.5%),未开通2例(10.5%),开通率为89.5%。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0.5%),死亡2例(10.5%)。17例患者术后mTICI靶血流可达2b~3级,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5、35.83,均P=0.00)。出院时和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60,P>0.05)。结论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行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闭塞的病因及预防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共计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机械取栓治疗,采用mTICI评分及NIHSS评分评价血管再通情况,分析血管再闭塞原因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责任血管无粥样硬化者,血管再通率较高为84.62%(P=0.023);取栓次数大于3次者,血管闭塞的比率明显增加为80.00%(P0.05);取栓时间窗超过6 h的血管闭塞发生比率明显增加80.00%(P0.05);穿支血管再通,即mTIC分级在2b及3级以上者,血管再通率明显升高为83.33%(P0.05)。结论:加强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综合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动脉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及预见性去骨瓣减压、内减压等多模式手术方式,能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对于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病变进行同期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狭窄患者12例(24处病变),病变分布情况依次为: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开口部串联病变(1例)、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近段串联病变(3例)、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远段串联病变(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与大脑中动脉M1段串联病变(2例)、椎动脉开口部与椎动脉颅内段串联病变(2例)。除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远段串联病变为取得良好支撑力而先处理近端病变、后处理远端病变外,其余病例均采用了先处理远端病变、后处理近端病变的手术策略。病变部位的手术方案均为同期腔内支架成形术,麻醉方式视患者配合程度采用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观察12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责任区域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新发卒中事件,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及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结论:经过选择的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病变患者,进行同期腔内治疗处理串联病变是安全的,但需要术前详细的评估以及完善的手术预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机械取栓、药物溶栓及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疗效.方法 对27例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患者进行腔内介入治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6例.术后随访90 d,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应用支架取栓器23例,支架结合抽吸技术3例,动脉溶栓1例.腔内治疗后即刻再通率67%,症状性脑出血11%,90 d随访预后良好率33%,死亡率18.5%.结论 特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支架机械取栓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根据术中是否需要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分为单纯机械组和联合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记录术中取栓次数,对比术前及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变化、血管再通率、症状性出血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分级和存活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治疗开始时间、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单纯机械组,联合组取栓次数较少,血管再通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性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mRS分级和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患者,支架机械取栓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可减少取栓次数,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0
目的探讨房颤栓子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12月房颤栓子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行急诊取栓患者34例(房颤组),其他原因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急诊取栓患者48例(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INR、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术后去骨瓣减压、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分析,分析房颤致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房颤组术前NIHSS评分及术前INR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取栓次数均少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在TOR、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去骨瓣减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非房颤组在术后7 d NIHSS改善总有效率和术后90 d mRS恢复良好率上优于房颤组,但是在细分亚组中均无显著优势。结论房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相对较重,动脉支架取栓治疗该类患者效果良好,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Mimics软件对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构建个体化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计算,以壁面剪切应力、壁面压力、血流轨迹和流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CAS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CAS术后颈动脉内的流动速度、颈内与颈外动脉的流量分配比例、壁面剪切力和壁面压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血液流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评估CAS的效果更为直观且合理,并能够在术前为个体病例提供最优的指导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累及颈总动脉起始部的巨大真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3例临床治疗资料。胸部正中切口显出前纵隔,切开心包及其返折显出心脏及其大血管,联合颈部切口显出动脉瘤全貌,升主动脉一颈内动脉自体静脉转流后,于主动脉弓上切除动脉瘤。结果3例均于术后9d治愈出院,分别随访3月、5a、6a无动脉瘤复发。结论利用自体静脉升主动脉颈内动脉移植技术,经胸部正中切口根治累及颈总动脉起始部的巨大动脉瘤,起始部显露清楚、操作方便,不切开胸腔、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作为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相比较,具有易操作、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作者就CS的现状、操作方法及并发症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1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2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12例。结果11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6-20月未出现TIA发作,原病变血管再狭窄小于20%,人工血管通畅,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手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加强围手术期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同期联合支架术治疗并存颈动脉和肾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期联合支架术治疗的30例并存肾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标准为外周动脉造影示肾动脉管腔内径减少≥70%且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管腔内径减少≥70%.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降压药物种类、肾功能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收缩压由术前(135.93±23.02) mmHg降至(123.07±12.62)mmHg(术后3d平均收缩压)(P<0.05),舒张压由术前(76.13±8.75)mmHg降至(70.87±6.42)mmHg(术后3d平均舒张压)(P<0.05).2例冠心病患者术后心绞痛再发,经处理后缓解.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收缩压降至(122.33±7.39) mmHg,舒张压降至(70.87±8.62)mmHg(P<0.05);服用降压药物种类由术前(2.93±1.87)种减少为(2.40±2.13)种(P<0.05).高血压获益率为100.0%,肾功能获益率为76.6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7个月心绞痛再发和短暂脑缺血发作,予处理后缓解.结论 同期联合支架术治疗并存肾动脉和颈动脉狭窄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