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慕晓东 《风景园林》2023,30(3):33-41
【目的】风景园林批评学因自身复杂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境况,在当前尚未得到系统的理论建构,亟须建立一套可供参阅和讨论的研究框架。【方法】研究拟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主体论5个方面展开论述。【结果】1)本体论主要界定风景园林批评的定义、内容、思维、类型、步骤和功能;2)价值论主要从学科、社会、生态和文化4个维度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价值;3)认识论在四位一体(批评、历史、理论与设计)的认知基础上,深入理解风景园林批评的理论范畴;4)方法论依托于人文主义、实证主义和设计科学3种研究和批评范式,进而尝试重构风景园林批评核心方法论(即山水之境);5)主体论介绍了批评家的职责和呈现风景园林批评的多重媒介。【结论】这份研究框架旨在推动风景园林批评学的建立和发展,以期在学科层面、教育层面、行业层面、社会层面和时代层面均发挥相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4):97-98
凯瑟琳.贝尔西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最杰出的后结构主义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她的作品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英国文学和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学界和普通读者。在早期作品中,她积极汲取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理论,批判了西方传统文学批评中最常见的摹仿论和表现论,驳斥了古典现实主义,推崇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并提出了以"积极的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性学科和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等领域的理论发展。无论是探究景观作为一种“此在”的本体论解释,还是获得超脱于设计师“原意”的对于作品意义的理解,抑或是找寻一种围绕“理解”的主体间性设计方法,解释学都具有知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向度,可称为风景园林一般方法论。在知识论层面,阐述了解释学与批评学的差异,并通过贝蒂的四原则架构解析作品解释的原则;在本体论层面,分析了2种理论路径与2种典型解释理论;在方法论层面,指出解释学作为设计方法论的机理与内涵。  相似文献   

4.
吴承照 《中国园林》2006,22(5):12-15
与发达国家相比,同LA对应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4个方面分析了风景园林学科基础理论特点,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
将中国文学引入西方世界的译介活动早在晚清时期就已开始,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问世,海外汉学界的研究视野才开始从古典文学转向现代文学,致力于作品分析以及文学史、文学选集的编撰。一些文学选集被作为美国高校的教学参考书,成为普及中国文学的有效途径;以夏志清、王德威、李欧梵等为代表的海外汉学研究,在方法论和历史观上为中国内地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某些新的可能性。但不应忽视的是,作为一个复杂的构成体,海外汉学研究的面貌不能仅以代表性学者的论断来框定,将海外汉学研究的理论思维套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时也需要对历史语境与现实状况差异导致的认识偏误进行反思,西方学者在冷战思维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范式以及英美反知性主义传统对五四以来作家创作心态的误读也需要正确认识。虽然英美主流媒体仍习惯沿用这种批评模式解读中国当代小说,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系列理论范式的转向,显示出重建文化研究格局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将生物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一些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蕴含了这一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的"平衡态范式"引入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以自然优先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生态决定论思想;20世纪80—90年代,生态学发生以复杂性为特征的范式转变,规划设计开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重视景观动态格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0世纪末出现了将生态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的趋势,生态都市主义思想和实践应运而生。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是多层次的,并综合体现在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汲取外国文学营养,取得了巨大的创作成就,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变革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等命题的提出,都是从不同视点对展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思考。在多重方法论提供的新的文学视野中,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富有真知灼见的史识,准确地把握其历史现象的认识要点并作出科学的史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1):23-25
20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的发展给中国传统造园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园艺学、建筑学和林学等相关专业学者在这样新旧交替的变局中开始研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课程与教育,并积极投身于风景园林实践中,为风景园林学的孕育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大批留学归国的学者接触到先进的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教育,将国外的风景园林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造园理念相融合,出现了一批早期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端。  相似文献   

9.
刘亦师 《中国园林》2023,39(5):43-47
毕特丽克丝·法兰德是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11位创始人中唯一的女性,是美国最早,也是公认最有才华的女性风景园林师,一生主持了200多项设计,其中不少是风景园林史上的杰作。法兰德成长及其事业发轫与当时在美国进步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女性主义运动大潮密不可分,在她的表率下,一批美国女性风景园林师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登上历史舞台。首先简述法兰德开展其设计事业的背景,即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及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概况,并从性别视角考察英、美等国女性从事园艺工作的传统,以及这一传统如何影响女性风景园林师群体在20世纪初的崛起。简述法兰德特殊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分3个阶段介绍其事业的发展及各阶段典型作品,并总结她的设计手法、风格和特征,着重讨论其设计思想的来源及其对美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红卫  蔡如 《中国园林》2003,19(3):7-10
大地艺术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许多大地艺术作品与景观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因素,时间因素,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工业废弃地问题,从而开拓了风景园林师的思维,影响到风景园林师对工业废弃地的处理方式,并丰富了风景园林师的形式语言,从而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艺术设计、电影、摄影和诗歌构成了艺术体系的核心,在形象表达和图像作用的类比方面,当代建筑与艺术具有共性,建筑是社会、城市空间和场所的艺术。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在意识形态批评、价值批评、符号批评及方法论上具有相似性,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具有同一性。由于建筑与艺术领域的扩展,建筑与诸多艺术领域的融合导致建筑批评必须从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汲取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2.
高翅  徐桐 《中国园林》2020,36(7):54
为使风景园林评论更雄辩,需让评论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引入现代口述史作为风景园林评论的一项重要证据,并提出风景园林四重证据法,即让文献资料、影像资料、调研数据和口述史资料相互印证补充。现代口述史既指记录和保存口述内容的方法,也指该过程的产物。区别于传统口述史,其因严谨的操作规范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运用方法分为收集式运用和验证式运用2种。收集式运用是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基本运用;验证式运用是创造性运用。2种方法可以分别或结合使用。最后强调通过严守操作规范、减少听者设计、提前策划倾听和保持评论距离来保证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1)
The study explored surrealist aesthetic philosophies in relation with referential postmodern architecture,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o communicate meaning with the audience.These philosophies provide lessons about the potential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o address th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public,that is,to address the vital social,ecological,and functional needs of modern society.According to this,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wo-fold.The first is to analyze the visual techniques and forms that are used in referential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relation with surrealist aesthetic philosophies,to communicate meaning with the audience.Second is to demonstrate the relevance of these visual theories,to enhance contemporary design practices.The study emphasized the potential of art forms that provide meaning to address the physiologic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society.Hence,it re-establish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n art form capable of enriching human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which is opposed to the conservative utilitarian natures of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4.
鲁政 《山西建筑》2007,33(14):37-39
依照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定义及其在实践领域中的发展趋向,以历史的维度,分别从景观的艺术之美、科学之美、伦理之美三个评价向量来简析当代景观设计的美学评价问题,以期澄清景观之美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5.
林林  唐建 《华中建筑》2008,26(10):58-60
随着冗余时代的到来,冗余现象渗透到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对建筑领域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该文从冗余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冗余在建筑空间形成中的作用与意义,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以及冗余空间是对当代空间模式类型的补充,最后提出冗余的研究应被纳入现代建筑空间理论的研究中,对提高空间效率及提升空间精神价值、空间的品质含义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和建设环境下,讨论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中认为孟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3方面主要特征:坚持风景园林的中国化与现代化是孟先生学术思想坚定的立场与方向;“园林理法”填补了我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中方法论的不足,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风景园林理论框架;“园林理法”包含了以“借景”为核心的6个设计步骤,是一种具有承上启下意义中国园林设计方法论。最后,文章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晖 《中国园林》2021,37(1):17-21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风景园林评论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风景园林作品及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风景园林师的创作思想与过程等方面的评判。风景园林作品评论以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天调为价值观,其重点涵盖风景园林作品的形成过程、文化语境、艺术审美、使用评价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风景园林作品评论作为信息反馈,是为了创造可持续风景园林作品而存在,是为了促使作品有科学而民主的形成过程,在彰显地域特色的语境下创作,满足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并能愉悦心情、感动灵魂,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by Sir Geoffrey Jellicoe. Central to this is the extent to which a designed landscape can be considered a ‘work of art’. Jellicoe makes connections between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projection of the psyche into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us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relate his exploration of the subconscious to Jung's ‘psychological system’. The theories of Tolstoy and Langer are also used as critical reference points for the analysis of Jellicoe's theories. Although Jellicoe's theories appear to be flawed, it is concluded that he is right to maintain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an produce works of art, and that his limitations as a philosopher do not diminish his design achiev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