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校园网多出口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在校园网多出口应用策略路由(PBR)的方法,整合CERNET丰富的教育资源及本地ISP提供的高速出口带宽、国际资源优势,在适应CERNET网络环境的策略路由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校园网的出口是网络规划和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它关系到校园网用户对Internet访问的速度,本文就校园网的多链路接入方法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采用先进成熟的流量管理设备LinkProof实现多链路接入的解决方案,并和传统的多链路接入方案进行了分析对比。该方案充分整合了CERNET及本地ISP的优势资源,并作到多链路负载均衡,在高校校园网中进行了实际应用,是行之有效的校园网出口瓶颈及链路负载均衡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的校园网络通常拥有多个出口.不同ISP的外网用户访问校园网络时,如果不能解析到对应ISP的IP地址.用户的跨网访问将影响其访问速度。基于BIND9的View功能,设计并实现多出口校园网域名智能解析,即域名解析服务器根据来访者的IP类型,对同一域名做出相应不同解析。避免跨网访时的线路瓶颈。实践证明,该方案大幅提高用户的访问速度。  相似文献   

4.
大型校园网多ISP连接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大型校园网的特征,指出目前校园网多ISP连接常采用的基于NAT和源地址策略路由的方案在对网络应用的支持、性能和灵活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利用一种新的拓扑结构和NAT规则,使NAT服务器能够区分校园网内主动发起访问的数据包和对网外请求进行回应的数据包,实现了基于NAT和普通路由的方案,并以武汉科技大学校园网为背景给出了实例。新方案简化了网络管理,能更充分地利用多ISP连接的上行带宽,更加灵活地支持大型校园网所需要的多样化的应用类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大型校园网的特征,指出目前校园网多ISP连接常采用的基于NAT和源地址策略路由的方案在对网络应用的支持、性能和灵活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利用一种新的拓扑结构和NAT规则,使NAT服务器能够区分校园网内主动发起访问的数据包和对网外请求进行回应的数据包,实现了基于NAT和普通路由的方案,并以武汉科技大学校园网为背景给出了实例.新方案简化了网络管理,能更充分地利用多ISP连接的上行带宽,更加灵活地支持大型校园网所需要的多样化的应用类型.  相似文献   

6.
策略路由技术在多出口校园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章提出了一种在多出口校园网环境中,利用策略路由技术(PBR)和网络地址翻译(NAT)技术解决校园网出口带宽瓶颈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充分整合了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及本地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优势资源,在高校校园网中进行了实际应用,是行之有效的校园网出口瓶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校园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升级,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网络常通过多个ISP来实现接入,文章提出以Linux路由策略为基础,利用Iproute2工具在Linux平台上实现多WAN网关。并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对网络的应用和要求越来越高,原先的网络无论在速度上,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了.对于高校校园网的改造已经迫在眉睫.以实际项目为背景,简述两种校园网多出口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即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使用GRE隧道技术,实现校园网的多出口、多服务的要求.用户既可采用原有方式通过教育网接人Internet,也可采用电信等其他网络,高速揍人Intemet.文中方案采用在客户端路由的方式,可以根据用户要求,灵活选择教育网出口或者其他ISP提供的网络,并实现灵活计费,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目前此方案已经在某高校进行试验,结果证明了它能有效地提高网速.此方案不仅可用于校园网,也可用于企业或者小区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对网络的应用和要求越来越高,原先的网络无论在速度上,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了。对于高校校园网的改造已经迫在眉睫。以实际项目为背景,简述两种校园网多出口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即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使用GRE隧道技术,实现校园网的多出口、多服务的要求。用户既可采用原有方式通过教育网接入Internet,也可采用电信等其他网络,高速接入Intemet。文中方案采用在客户端路由的方式,可以根据用户要求,灵活选择教育网出口或者其他ISP提供的网络,并实现灵活计费,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目前此方案已经在某高校进行试验,结果证明了它能有效地提高网速。此方案不仅可用于校园网,也可用于企业或者小区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智能域名解析技术在多出口校园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校园网普遍存在的多出口应用现象,分析了不同ISP用户访问校园网内部资源时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提出了通过智能分源动态域名解析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Linux操作系统下的BIND软件,通过对View功能的分析,给出了一种较新的、低成本的、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提供了详细的配置示例和操作细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校园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外网接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需求。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采取了多个ISP同时接入校园网的方式。如何设计好多出口校园网体系结构,使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多出口校园网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校园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外网接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需求。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采取了多个ISP同时接入校园网的方式。如何设计好多出口校园网体系结构,使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多出口校园网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基于多ISP接入的网关架构,应用多种路由协议、QoS策略、智能DNS和NAT技术,实现合理分配接入带宽,充分利用多条上网链路,降低网络使用成本,突破ISP运营商之间网络互联的速度制约,提高内部站点对外服务质量,增强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常用的多宿主网络服务部署方法中存在的由于ISP网络地址集的变化或DNS配置等因素会造成服务访问路由不可达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策略DNS与HTTP Proxy在多宿主网络中服务的部署策略,在各ISP出口安装HTTP Proxy服务器,配合策略DNS服务进行联合部署。从理论上对该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部署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实例分析及效果测量,证实了在不改变网络拓扑、基本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该策略可大幅度提高校园网或企业网信息资源服务的互联网用户访问速度和访问质量,并解决了传统方式中路由不可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高速网络计费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正常运营离不开网络计费管理,高速网络上计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直受到各个ISP的密切关注.本文介绍了一套基于网络处理器的计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运行在1Gbps的网络环境下,实现了大型园区网网络用户的上网控制、网络计费等功能.实验室测试结果争实际运行情况充分证实了系统的高性能、稳定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Linux校园网双出口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闻珠  徐燕  周淑萍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1):2100-2101,2104
当前大多校园网都是通过国家教育网接入的,但通过教育网访问公网速度较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针对此问题提出以Linux为平台用网络双出口解决问题,即当访问教育网时从教育网出口,访问公网时通过当地ISP出口.详细介绍了在Linux下策略路由、NAT技术的原理和具体实现,以及如何将这两个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双出口,为需要解决此类问题的用户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one of the first and most extensive characterizations of closed community-based P2P systems. Such systems are organic groups of peer-to-peer (P2P) clients, which can be joined only by users belonging to a certain network (e.g., connected to a give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 A number of factors motivate the growth of these communities, such as quality of content, anonymity of transfers, and the potential for better performance that enhances user experience. Our study is conducted in two contrasting environments—a campus network and a national ISP—located in different continents. In both cases, large-scale closed communiti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predominant P2P systems in use. We shed light both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the growth of such communities, and present results characterizing the extensiveness of their usage, the performance achievable by the system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communities for network providers. While our findings are interesting in their own right, they also offer important lessons for ongoing research that seeks to localize traffic within ISP boundaries. In particula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 in ISPs with heterogeneous access technologies, the performance benefits to users on localizing P2P traffic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the degree of seed-like behavior of peers behind high-bandwidth access technologies; and (ii) while localization can reduce the traffic on Internet peering links,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caus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raffic on internal links of providers, potentially requiring upgrades of network lin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