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脊髓脊膜彭出(MMC)患儿显微手术近期疗效。方法选取确诊MMC患儿86例,年龄1个月~5(2.18±1.06)岁。所有患儿行脊膜修补加栓系松解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记录患儿症状、总排尿次数(TOV)、总排尿量(VTV)、总漏尿事件次数(LT)、功能性膀胱容量(VF)、总大便失禁和污便次数(TFI)和ICI-Q-SF问卷表评分。比较患儿治疗前、出院时和随访时相关参数变化。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伤口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3例,有效率为60.5%(52/86)。随访时患儿TOV、LT、TFI和ICI-Q-S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出院时,VF显著降低治疗前和出院时(P<0.05);治疗前和出院时患儿各参数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显微手术是一种有效MMC患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体感诱发电位 (SEP)在神经外科脊髓疾病显微手术中的监测作用 ,避免或减少医源性脊髓损伤。方法  2 8例病人行术前、术中SEP全程监测 ,包括脊髓SEP(SSEP)及皮层SEP(CSEP) ,术中及时把监测信息反馈给术者。并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对照分析。结果 椎管内占位手术在行髓内肿瘤切除时最易引发SEP波幅降低及潜时延长。术中监测按Frankel分级D、E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 50 % ,潜伏期延长不超过7% ;B、C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 40 % ,潜伏期延长不超过 5 %。术后不会引起脊髓功能不可逆损害。结论 脊髓手术时行SSEP和CSEP联合监测可及时反映出脊髓功能的变化 ,提高术者术中操作的安全性 ,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 男2例, 女5例, 平均年龄49.4岁。病变位于颈椎1例, 胸椎5例, 腰椎1例。单纯神经根症状1例, 单纯脊髓病症状4例, 既有脊髓病症状又有神经根症状2例。T1和T2加权像均呈等或稍长信号, 增强扫描均为均匀强化。术前误诊为脊膜瘤1例, 该患者术中未仔细辨认病变, 误将病变当成手术操作导致的渗血而吸除;误诊为神经鞘瘤2例。患者均行术前定位, 经后正中入路于显微镜下行硬脊膜外病变切除术, 病变均实现全切, 住院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 D级3例, E级3例;患者随访1~117个月, 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 E级4例, 未见复发。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上极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脊膜瘤, 术前应认真阅片。建议术前病变节段棘突注射亚甲蓝并定位照片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一旦考虑该病, 术中打开椎板清除硬脊膜外脂肪...  相似文献   

4.
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监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SEP技术对1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切除术前、后进行检测随访,并将术中SEP监护组与非监护组的手术后功能改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潜伏期缩短10%~15%或波幅增加>40%,提示愈后良好;监测电位指标平稳,或潜伏期缩短<10%,或波幅增加<30%,可继续进行手术操作,提示术后效果会受到轻度影响;监测电位指标出现暂时性波动,可在15~20 m in内恢复到基础电位,应在电位出现波动时暂停手术操作,提示术后效果会受到较大影响。结论节段性皮神经刺激SEP术中监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疗效评定和指导术中操作客观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徐彩霞 《现代保健》2011,(22):116-117
目的探讨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2例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术前补充足够营养,采用等渗盐水行连续回流灌肠;术后严密观察,做好各项护理。结果所有病例术后24h左右肠道功能恢复,肛门开始排气排便。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患儿大便、营养发育均正常。结论做好患儿围手术期的护婵,尤其是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细致观察、精心护理是治愈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1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过,并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11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恢复程度不尽相同,感觉平面均有下降,术后复查MRI示血肿清除满意,硬脊膜受压症状好转,但脊髓大多已经有异常信号改变.随访0.5~10.0(3.0±0.2)年,肌力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9例.结论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诊断明确后,应尽快手术治疗,术后及时行高压氧治疗对保护脊髓功能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探讨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ASSEH)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5例经手术证实的ASSEH病例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颈肩部/腰背部剧痛,并迅速出现迟缓性瘫痪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MRI检查均表现为椎管内硬膜外条状或梭形病灶,边界清楚,未见强化.急诊在显微镜下行后路椎管探查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术.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中见血肿位置与MRI提示的一致,清除褐色胶冻样血肿5~15 ml,显微镜下未见蛛网膜下隙和脊髓异常.按照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评分,术后11~30 d神经功能从术前的B、C级均恢复到E级,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1~6个月均未见异常.结论 结合临床症状和MRI可提高ASSEH正确诊断率,而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非必要.急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症状性ASSEH的有效手段,术后DSA有助于排除脊髓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俯卧体位对脊髓手术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的影响。方法选择80名脊髓手术患者,按有无神经压迫症状分为阳性组(P组)与阴性组(N组),每组40名。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后静息时(T0)和俯卧位后1min(T1)、5min(T2)、10min(T3)的体感诱发电位P40的波峰潜伏期与波幅变化。结果P组T1、T2、T3时点P40波峰潜伏期和波幅与组内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组内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两组间各时点SE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可引起有神经压迫症状的脊髓手术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结合胶原海绵预防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急性神经根性疼痛的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09年7月,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48例术后将地塞米松结合胶原海绵置于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试验组),52例术后使用生理盐水结合胶原海绵(对照组),术前及术后6h、1d、3d、1周采用VAS法进行疼痛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一周内的神经根性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Oswestry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应用地塞米松结合胶原海绵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急性神经根性疼痛,但对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SEH)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和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SSEH好发青壮年患者,多急性起病。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状态越好预后越好。随访证实术后6例患者神经功能均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MRI是最佳最快诊断方式。尽早椎板减压手术可以有效恢复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游戏引导护理模式在尿道下裂修补术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尿道下裂实施手术修补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游戏引导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初次排尿时间、术后1周内小便次数,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情况,统计两组患儿监护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患儿良好配合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初次排尿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1周内小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d后和出院时,观察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监护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患儿良好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尿道下裂修补术患儿实施游戏引导护理模式干预,可促进患儿早期康复,降低焦虑发生率,促进护患和谐。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100~150 g,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随机将其分为4个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PRP(30×109/L)组、BMSCs(1×106/ml)组、PRP与BMSCs联合组,每组10只。使用打击装置造成大鼠T10段脊髓的冲击伤,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PRP组在损伤段脊髓注入RPR,BMSCs组注入BMSCs,PRP与BMSCs联合组注入BMSCs与PRP复合物,每组分别注入1 ml。模型对照组不注入任何物质。术前3 d和术后12周对大鼠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第12周,对大鼠小腿后侧皮肤感觉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潜伏期时间和波幅大小。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出伤段脊髓组织,冷冻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观测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结果 PRP组、BMSCs组、PRP与BMSCs联合组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大鼠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潜伏期延长且诱发电位波幅减少。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RP与BMSCs治疗组的SSEP潜伏期减短与诱发电位波幅上升(P<0.05)。治疗组的受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P<0.05),PRP与BMSCs联合治疗组效果最好。结论 PRP、BMSCs均可提高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缩短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和提高诱发电位波幅,增加受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从而修复损伤脊髓。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脊膜脊髓膨出合并脑积水的外科治疗(附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脊膜脊髓膨出合并脑积水的发病机理和手术时机。方法 头颅CT6例。腰骶部CT2例,腰骶部X线照片6例。1例分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和脊膜脊髓膨出修复术,5例一期手术,分流术中测量颅内压。结果 4例颅内压正常,2例颅内高压,1例分二期手术在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脊膜脊髓膨出体积明显缩小。6例伤口愈合良好,随访半年至3年无复发,CT未见脑积水,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脑积水可促进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在新生儿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和膨出修补手术疗效良好。显微手术能防止术后脊髓栓系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涵洞塌陷法”结合术中B超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采用“涵洞塌陷法”结合术中B超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时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胸椎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手术时间(250±40) min,术中出血量(700±300) ml,术中无血管损伤.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单纯脑脊液漏12例,神经功能一过性损伤2例,神经功能永久性损伤1例.术后2周,28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改善,14例无改善;末次随访时,34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改善,8例无改善.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胸椎JOA评分分别为(8±1)、(9±2)分,均较术前[(5±3)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3.2%、78.8%;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优分别为4、6例,良分别为18、21例,可分别为12、7例,差均为8例,优良率分别为52.4%(22/42)、64.3%(27/42),总有效率均为81.0% (34/42).结论 “涵洞塌陷法”结合术中B超治疗胸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手术风险及住院费用,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硬脊膜内髓外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硬脊膜内髓外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为神经鞘膜瘤,8例为脊膜瘤.结果 除2例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椎管外残留部分肿瘤外,其余17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无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伤及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早期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 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硬脊膜内髓外肿瘤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且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的优点,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实施护理干预进行早期预防尿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尿道下裂男性患儿共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行尿道下裂手术治疗,基于此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术后排便情况,尿瘘等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排便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短,7 d内排便次数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多,数据差异明显,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尿瘘、切口感染、疼痛、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数据差异明显,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93.33%,对照组患儿护理满意度73.33%,数据差异明显,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尿瘘发生率,促进患儿尽早排便,提升其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晓松 《现代保健》2012,(10):58-59
目的:总结降低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尿潴留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7例拟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采取包括术前心理干预、盆底肌肉群训练、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控制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行腹部和盆底肌锻炼、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个体化排尿训练、适时拔除尿管及心理护理等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结果:37例中,术后7~10d留置尿管拔除后,有28例(占75.7%)能自行排尿,未发生尿潴留;另9例(占24.3%)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潴留,经再次留置导尿管5~8d并积极锻炼膀胱功能后,均恢复出院,住院时间为25~34d。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积极、正确地做好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和排尿训练,正确掌握拔除导尿管的时机和方法,对减少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前进行平卧排尿训练对预防和减少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在术前1d以一侧肢体制动的姿势在床上练习平卧位排尿训练至少3次,至患者感到排尿自然顺畅为止。对照组在术前仅做常规准备。结果实验组有38例术后可自行排尿,对照组仅有1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实验组(2.65±1.06)h;对照组(3.85±1.36)h,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平卧排尿训练,可减少术后排尿困难,降低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女性全盆底网片悬吊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对14例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行全盆底网片悬吊术的护理措施除术前、术后身心护理外,更应注意观察术后排尿情况,测定残余尿量,并指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出院指导.结果 经术后随访,14例患者均治愈,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 全盆底网片悬吊术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是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导管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颅组(76例)和穿刺引流组(76例)。开颅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穿刺引流组进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 两组均观察至患者出院, 并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期间并发症、预后情况, 统计两组术前、出院时神经损伤情况及术前、术后1、3、7 d颅内压。结果穿刺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P<0.05), 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均P<0.05)。出院时, 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术前降低(均P<0.05), 且穿刺引流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开颅组(均P<0.05);出院时, 两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相对各向异性(rFA)、各向异性(FA)值较术前升高(均P<0.05), 且穿刺引流组rFA、FA高于开颅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 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逐渐降低(均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