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2.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伤寒论》112首方剂的君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君药的组方原理。认为君药的规律是偏于祛邪。  相似文献   

3.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112首方剂的臣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臣药的组方规律,认为臣药的规律是偏于扶正。  相似文献   

4.
宋天彬 《世界中医药》2007,2(3):131-132
张仲景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身体力行,总结了当时整个时代的医疗经验,其著述《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集古代中医学之大成,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新创造的勇敢精神;在医德方面,更有高尚的情操,曾愤慨地斥责“当今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我们研究仲景学说,不但要继承发扬他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的医德,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科学史上从来就没有终极的真理,再好的理论或学说,也要经受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5.
九、原文(25)、(26)条同为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在治疗上为何前者用桂枝汤而后者用白虎加入参汤? 答:这两条虽文字近似,但其病机、治法大不相同。前者之大汗出,是服桂枝汤汗不如法所致,故虽汗出而表邪并未解除。其脉洪大,是正气随汗外泄,阳气浮盛于外所致。因无里热津伤之征.故其脉虽变而证未变,所以仍使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一部经典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颇有影响。历来医家研究者,若天上繁星,时至今日,仍各抒己见,榷商不已。余不揣浅陋,愿以临床30年之浅显心得,略陈管见。笔者认为,在《伤寒论》中,仲景只讲了两个大重大问题。一是伤寒病的传变规律,使医者知常达变,预后有方;二是方剂组成原则。纵观经方,药简理深,直中病所。正所谓是“加一味嫌多,减一味嫌少。”在此,先就第一个问题,“六经传变规律”简单的谈谈笔者看法。王仲景的六经是什么科学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前期的科学成果,必为后来者所借鉴。《伤寒论》亦不例外,仲…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研究 ,是中医学术研究之热点 ,并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泛化趋势。数十年来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就研究内容而言 ,无论其深度和广度 ,均属史无前例 ,而其研究方法和手段 ,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纵观数十年《伤寒论》研究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 ,有关《伤寒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是继承和创新的交错。换言之 ,即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合理选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或大胆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传统的考据、校注、验证、推理等方法 ,在理论研究中仍占有相当的比重 ,而计算机技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数学、生物化学、光学…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作为一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巨著,仅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有所突破还远远不够,要使其在理论有所创新,有重大进展,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本综述旨在总结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映《伤寒论》理论研究的进展、动态,提示《伤寒论》研究的某些内在规律,以期使《伤寒论》的研究开创新的局面,得到新的升华,使《伤寒论》的学术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9.
四、原文55条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而86条又说“衄家,不可发汗”,应如何理解?答:55条之“伤寒脉浮紧”,是概言太阳伤寒诸症。“不发汗,因致衄”,是太阳伤寒当汗失汗,邪郁不解,损伤血络,因而导致衄血。从伤寒失汗致衄而仍用麻黄汤治疗来看,其衄血量一定不  相似文献   

10.
十四、《伤寒论》中药同名异的三个方剂是什么?其主治证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同而方名各异的三个方剂是: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桂汤。三方虽药物组成相同,但由于方中桂枝和芍药的用量不同,故其主治证各异。桂枝汤,桂枝和芍药用量相等,重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故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症见头项强痛、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见鼻鸣干呕等。桂枝加芍药汤,芍药倍量于桂枝,重在缓解急迫而止腹痛,故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所致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2.
纵观《伤寒论》全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处处体现,作者以八纲为视角,探讨六经病、六经辨证及治法与八纲之间联系,从病性、病势、病位等方面入手,分析六经病属性,六经辨证要点与相应治法,使之研究更深入、具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4.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本《伤寒论》,在伤寒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前辈学者在底本探究、校者稽考、版本辨伪、同刻考异、翻刻重印、校注诠释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今后研究,应是对现存各藏本进行甄别真伪,明其源流,汇刻校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重阳气贯穿在《伤寒论》始终。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就是阳气郁滞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煦、抵御、气化作用。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壅,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枢者,气之枢纽也,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亦可郁遏;血虚失载亦可致阳郁。  相似文献   

18.
韩优星 《天津中医药》2005,22(2):144-146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9.
陈鑫  滕晶 《中医药学报》2012,40(3):188-188,F0003
系统总结分析了张仲景《伤寒论》中微脉的特征及主治病机,从而阐明了微脉作为一种独特的脉象,反映了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对以后临床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