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西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中彩页1-中彩页4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源动力,城乡收入真实的差异和能否在城市获得稳定收入是人口形成乡--城流动的经济动因,而产业集聚是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内生经济动因.在非均衡的大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化进程也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呈现出非均衡性.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动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表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滞后城市化"、"教育滞后"、"经营城市过度"等偏差现象.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推动现代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已进入高度发展的城市化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正确认识城市化,加强城市管理,对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和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安全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三亚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三亚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从监管队伍建设、环境治理及依法建设3个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增强三亚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控制城市化进程,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同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等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机制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进程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土地作为城市经济与社会运行的载体及基本要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正在转化为城市土地,构成所谓的土地城市化;另一方面,原有城市土地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及其空间结构的调整,经过综合开发和重新配置而使其功能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运动的不断深化,土地这种十分稀缺资源的价值会日益提高,由此引发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矛盾也会更加尖锐。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内在规律,对于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城市规划理念与城市规划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以便更好的促进城市规划水平.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变得愈加广泛,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维持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原则,最后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建发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形成了包围在城市之中、其生活环境和经济体制等方面与城市发展进程不相协调的城中村,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引起了领导的普遍关注。西安在建设现代化外向型城市的进程中,也非常重视城中村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升和城市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空间变化的过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杨波 《城市问题》2006,(9):8-11,37
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矛盾广泛存在于收益差距、农民工权益维护、征地拆迁和就业等领域,已经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政府行为偏差、城市经济不发达及社会管理落后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必须从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通过转换政府职能、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城市经济、加强社会管理建设等措施,妥善处理相关利益问题和矛盾,促进城市化的正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积极提高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竞争力,是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其深层意义在于提高人口素质。通过人口  相似文献   

10.
英美澳日四个发达国家分布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四个大陆,其城市化进程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后城市化阶段表现出的特点更加鲜明.对比分析发现,四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政府政策、城乡关系、不同规模的城市所起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英澳日等国的政府在投资、规划以及法律建设等方面的介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美国则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城市化模式.发达国家取得的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的城市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村城镇化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按照首都发展战略规划,北京将在加快城区扩张、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郊区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当前,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是失地农民问题.本文以北京失地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土地占用和农民失地情况调查,分析农民失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城市化进展加速,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城市化正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复杂的背景和社会转型压力,论述了加快建设城市科学的重要意义.文章重点介绍了城市科学的学科构成、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科学建设的11个领域;中国城市化理论框架;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城市土地与城市住房;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城市社会与城市社区;城市文化与城市史;城市快速、立体交通设计与物流综合;城市生态与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等.文章最后还对城市科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城市化和城市的发展会造成我国耕地大量流失和粮食紧缺是极其错误的观点。我国城市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城市用地就总体而言处于低标准水平。城市与区域规划是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的重要手段,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城市与区域规划对空间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合理调控、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文分析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制度转型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过程,并基于1998年、2002年、2004年和2006年中国地级市建成区数据对Muth-Mill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人口城市化、交通改善、服务业发展是中国城市空间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分年度的回归表明,近年工业化对城市空间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受国家对土地空间规制的影响,城市对农村的相对效用未能影响城市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在共同的发展理念遮蔽下存在着重大的内在差异,从发展哲学的整体性研究视野出发,我们通过对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理念内在分歧的反思揭示出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理念分歧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浪潮的实质是资本城市化;在中国实施城市的科学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要以城市的新现代性引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政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单一的投资主体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发展,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度,分析了政府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多重角色。同时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施对策和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戈特曼(Jean Gottmann)与麦吉(Terry G.Mc Gee)都是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研究不同的地区发展,关注不同城市化现象,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典城市理论,他们在现代城市理论的发展中具有代表意义。通过本文多方面的比较,有利于我们清晰认识美国城市的发展模式与亚洲模式的本质差别,以客观的立场思考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国家、城市与区域产生的影响,指出资金、商品、信息、人口的全球流动把全球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并演变为全球城市体系,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力量;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城市化道路和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大力发展服务型城市和信息化城市。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峰时期,为协调有序地实现城市化进程,避免先行国家走过的历史弯路,必须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切实加强宏观调控,作者对中国城镇化的相关宏观问题──最终城镇化目标和最终城镇人口总量问题,实现最终城市化目标的时间跨度问题,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建设用地问题,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问题,城市布局的空间选择问题,调控政策和调控机制建设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specifically for student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who are not sinologists. Four theses should inform their studies. The first is that China is an ancient urban civilization, but the processes we observe today are unprecedented. Thus, China’s urbanization must be studied under this dual aspect, giving due to both historical continuities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own era. The second thesis argues that urbanization is a set of multidimensional socio‐spatial processes of at least seven different and overlapping dimensions, each with its own vocabulary and traditions of scholarship.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hus requires a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Thesis number three argues that urbanization involves rural–urban relations, but in contrast with many earlier studies, these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studied from an urban rather than rural perspective. Finally, and most contentiously, China’s urbanization, although entwined with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is to be understood chiefly as an endogenous process leading to a specifically Chinese form of moder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