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分析了采用半椎板切除微创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30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30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其中1例髓内肿瘤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左侧垂足现象,经治疗1个月,排尿恢复正常,足背伸动作逐步改善.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在1~3 d消失,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在术后1~2个月内逐渐改善,全部病例均能恢复正常工作.术后随访3~ 18个月,30例全切除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损伤小、出血少,且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2.
半椎板与全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半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30例,全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40例护理经验。结果全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要点为:保持脊柱的功能位置,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半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要点为: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病人早日康复。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应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以使护理工作能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侧部分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和适应证的选择。 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椎管肿瘤45例患者采用单剥离一侧椎旁肌,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微创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 神经鞘瘤19例、脊膜瘤11例、神经纤维瘤4例、表皮样囊肿3例和畸胎瘤3例均手术全切除,胸椎管内表皮样囊肿l例和脊髓圆锥部畸胎瘤4例残留少许包膜或瘤体。随访3个月~6年,失访4例。术中肿瘤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1例因胸腔积液肺不张致脊柱畸形。其余病例均无因手术而继发畸形。 结论 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治疗椎管内肿瘤损伤小,最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对于椎管内与脊髓无粘连可分离的肿瘤,选用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切除,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半椎板切除在硬膜内髓外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行硬膜内髓外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4-01-2009-12共手术治疗36例胸、腰椎硬膜内髓外肿瘤患者,MRI显示肿瘤大小为11mm×14mm~15mm×32mm,均在偏肿瘤侧对应肿瘤节段切除半侧椎板、棘突根部、关节突内侧1/3,切开硬膜,游离并切除肿瘤,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6例肿瘤均获得顺利切除,手术时间55~90min,平均62min,出血量120~350ml,平均15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采取头低脚高位,术后2周愈合。2例术后当天出现尿潴留,给予留置尿管,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均在术后1、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36例均获得6个月~5年4个月(平均2年1个月)随访,无胸、腰痛等症状,不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前肌力由Ⅱ~Ⅲ级恢复至Ⅳ~Ⅴ级。结论采用半椎板入路行硬膜内髓外肿瘤切除,创伤小,出血少,最大限度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后存在脊柱不稳、瘢痕粘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经单侧椎板"微孔"入路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显微切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椎管内原发肿瘤的微创治疗与脊柱功能保护的关系。方法 24例椎管内原发肿瘤位于颈段、胸段、腰段硬膜内或硬膜外腔,直径为0.9~3.0cm。精确定位下,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情况,用磨钻磨开单侧椎板形成“微孔”,经此入路用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结果 经手术切除以及术后病理证实,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膜瘤分别为9例、12例、3例,肿瘤全切除。术后3d均可转身运动,术后1周鼓励下床;无需要颈托、腰围等保护。术后3个月MR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随访6个月CT检查未见脊柱骨性结构变形。结论 单侧椎板“微孔”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彻底,是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一种疗效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肿瘤,同时行钉棒系统内固定加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1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7.4个月),根据Frankel分级,7例由术前的D级恢复至E级,5例由术前的C级恢复至D级,术后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肿瘤,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达到了解除颈髓、神经根、椎动脉压迫,彻底切除肿瘤病灶,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3~68岁,平均44.7岁.硬膜外肿瘤2例,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13例,髓内肿瘤1例.肿瘤位于延髓~C1,3例,C1,28例,C2水平2例,C1-3 2例,C2,31例;其中4例肿瘤位于颈髓腹侧.15例患者行CT或MR检查示肿瘤组织压迫脊髓.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10例,E级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肿瘤,同时行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7.4个月.根据JOA 17分法评分,术前6~17分,平均8.8分;术后6个月14~17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8.1%.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融合良好.Frankel分级:7例由术前的D级恢复至E级,5例由C级恢复至D级,3例D级及1例E级的患者术后未改变.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肿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可彻底切除肿瘤病灶,解除颈脊髓及神经根压迫,重建上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与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分别用于中胸段椎管内肿瘤的切除手术时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将我院进行胸段椎管内肿瘤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全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以及疗效、脊椎稳定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半椎板显微手术比较全椎板入路显示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比较(t=8.473,P0.001)、术中出血量(t=17.612,P0.001)、住院时间(t=16.655,P0.001)及下床时间(t=54.138,P0.001)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随访脊柱稳定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4,P=0.013);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2,P=0.576)。结论半椎板显微手术与全椎板入路相比,手术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3~68岁,平均44.7岁.硬膜外肿瘤2例,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13例,髓内肿瘤1例.肿瘤位于延髓~C1,3例,C1,28例,C2水平2例,C1-3 2例,C2,31例;其中4例肿瘤位于颈髓腹侧.15例患者行CT或MR检查示肿瘤组织压迫脊髓.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10例,E级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肿瘤,同时行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7.4个月.根据JOA 17分法评分,术前6~17分,平均8.8分;术后6个月14~17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8.1%.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融合良好.Frankel分级:7例由术前的D级恢复至E级,5例由C级恢复至D级,3例D级及1例E级的患者术后未改变.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肿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可彻底切除肿瘤病灶,解除颈脊髓及神经根压迫,重建上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3~68岁,平均44.7岁.硬膜外肿瘤2例,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13例,髓内肿瘤1例.肿瘤位于延髓~C1,3例,C1,28例,C2水平2例,C1-3 2例,C2,31例;其中4例肿瘤位于颈髓腹侧.15例患者行CT或MR检查示肿瘤组织压迫脊髓.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10例,E级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肿瘤,同时行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7.4个月.根据JOA 17分法评分,术前6~17分,平均8.8分;术后6个月14~17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8.1%.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融合良好.Frankel分级:7例由术前的D级恢复至E级,5例由C级恢复至D级,3例D级及1例E级的患者术后未改变.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肿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可彻底切除肿瘤病灶,解除颈脊髓及神经根压迫,重建上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颈段椎管内肿瘤32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术后22例进行颈椎稳定性重建.结果 肿瘤全切26例,占81.25%,肿瘤大部分切除6例(包括3例星形细胞瘤,3例包裹并紧密粘连椎动脉的哑铃形神经鞘瘤),占18.75%.按George的方法 评估,恢复良好23例(71.88%),症状改善6例(18.75%),无明显改善3例(9.38%),无手术死亡.30例随访3个月~3年.26例术后3个月MR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1例神经鞘瘤维持术后大小未增大,3例星形细胞瘤复发.术后X线检查其中4例出现颈椎不稳,26例稳定性良好. 结论 早期显微手术是颈段椎管内肿瘤的关键治疗手段,术后重建椎管的稳定性对患者的远期恢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2月~2005年10月收治的30例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痛、四肢感觉异常、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MRI均显示椎管内占位,脊髓有受压征象。均行手术治疗,21例患者肿瘤完整切除,9例大部切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椎管内良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15例,神经纤维瘤10例,脊膜瘤5例。除1例术后出现不完全瘫痪外,其他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椎管内原发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MRI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有重要意义,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椎管内原发肿瘤如能早期发现、诊断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王献印 《中国骨伤》2005,18(7):430-43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椎管内肿瘤诊断并不困难,但其治疗仍存在一些困难。我科近3年来手术治疗颈椎管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1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手术切除治疗颈椎管内良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治疗颈椎管内良性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至2005年经病理证实的颈椎管内良性肿瘤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8~56岁,平均43.8岁。22例患者术前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四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锥体束征等。术前行X线、CT和MRI检查,诊为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4例,脊膜瘤3例,脂肪瘤和椎管内囊肿各2例。完全切除18例,切除60%以上3例,切除25%并取活检1例。11例Ⅰ期行颈椎稳定性重建。结果: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84个月,平均12.5个月。复发并再手术2例。JOA评分:术前为(6.52±1.10)分,术后为(11.42±0.79)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8,P〈0.001)。手术改善率为(46.70±2.46)%,颈椎稳定性重建手术改善率为(62.37±3.58)%,其他手术方法的改善率(41.21±4.63)%。按JOA评定方法:优18例,良2例,中1例,差1例。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颈椎管内良性肿瘤,术后复发率较低,肿瘤切除不全是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MRI(MRA)是鉴别诊断、指导手术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太兵  黄仕光  曾广吾  董时纯 《骨科》2018,9(3):212-216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椎板切除治疗胸椎管内髓外肿瘤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5例胸椎管内髓外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36例纳入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采用后入路有限椎板切除、无内固定的49例纳入有限椎板切除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胸椎后凸Cobb角变化、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随访6~36个月,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0.36±8.61)个月,有限椎板切除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1.73±7.33)个月。有限椎板切除组的手术时间为(2.37±0.22) h,失血量为(313.3±32.8) ml,住院费用为(1.63±0.24)万元,均低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99,t=21.620,t=24.071,P均<0.001);两组的JOA评分优良率、胸椎后凸Cobb角变化、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t=-0.809,χ2=0.186,P均>0.05)。结论 后路有限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管内髓外肿瘤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相比,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胸椎后凸变化情况相近,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后者,是一种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6年共收治椎管内肿物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11岁。颈段1例,胸段4例,腰段2例。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良性)各2例,肠源性囊肿1例。占据1.5~4个脊髓节段。手术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物、椎板棘突复合体复位“关门”重建椎管。结果:本组椎板开门2-4个,平均2.5个,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无椎管内血肿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的病例发生。6例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5年,平均28个月。X线片示脊椎序列正常,未见脊柱侧后凸等畸形。5例复查CT显示椎板棘突复合体无移位。6例复查MRI,椎管内肿瘤切除彻底无复发,无椎管狭窄,未见椎管后部畸形改变。结论: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瘤,最大可能保护了儿童脊柱的解剖结构,可避免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2000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358例,均为硬膜内肿瘤,其中髓外硬膜下肿瘤234例,髓内肿瘤124例。术前均行肿瘤累及相应节段的肌电图(EMG)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术中监测神经电生理变化,用SEP监测脊髓功能,EMG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均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下操作完成手术。结果:358例患者术中自发性EMG监测无异常;124例髓内肿瘤患者术中应用激发性EMG确立"安全地带",判定病变切除范围,避免了"危险操作"。术中监测SEP异常36例,其中29例SEP波幅降低20%~30%时,监测人员提醒术者寻找原因,减少刺激、牵拉及压迫后10~20min,SEP波形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7例髓内病变患者SEP波幅降低超过50%,暂停手术操作后30min左右,SEP有所恢复,继续完成手术。358例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下操作切除病变,肿瘤全切292例,其中硬膜内髓外肿瘤234例(100%)显微镜下全切,术中无SEP异常。髓内肿瘤124例,显微镜下全切58例(46.8%),次全或大部分切除66例(53.2%);7例术中SEP波幅降低超过50%的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其中6例用甲基强的松龙及神经营养药等治疗7~10d神经症状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椎管内肿瘤的切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避免副损伤,提高肿瘤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1990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1例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髓外硬脊膜下及硬膜外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73例,脊膜瘤3例全切除;室管膜瘤3例全切除,星形细胞瘤2例行大部分切除。结果 按George等的评估方法:术后恢复良好75例,症状改善4例,2例无明显改善,无死亡。52例随访3个月~3年,(8.5±1.5)月。15例术后3个月MR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32例术后6个月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片检查未见脊柱骨性结构变形,脊柱稳定性好。髓内肿瘤复发3例。结论 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显微手术。应用显微操作,重视微创原则,保护重要组织,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