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再生粗、细骨料取代量、矿物掺和料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品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后期收缩值高于天然骨料混凝土,且随着再生细骨料取代量的增加而增大;高品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收缩值接近天然骨料混凝土;粉煤灰和普通矿粉相比能够很好的降低再生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收缩值,超细矿粉和硅灰都能减少再生混凝土的后期收缩值,但硅灰增加了再生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值.  相似文献   

2.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其耐久性则是影响生产应用的重要指标.重点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量、矿物掺和料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均满足5%的试验要求,且质量损失率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下降;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低于天然骨料混凝土,达到了冻融循环抵抗性指标,满足抗冻性要求;掺普通矿粉的再生混凝土比掺粉煤灰的再生混凝土抗冻性好;硅灰对提高再生混凝土(掺粉煤灰)的抗冻性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矿物掺和料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矿物掺和料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掺和料对新拌混凝土工作度的影响;掺和料的物理微填充作用;掺和料的水化活性;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掺加比例的粉煤灰和矿渣所组成的复合矿物掺和料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及泌水率.结果表明:随着矿物掺和料总量的掺加,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损失率减少,并且矿物掺和料掺量在40%,粉煤灰与矿渣的比例为1∶1时,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速率达到最低,60min的坍落度损失率较对比混凝土降低了约50%.矿物掺和料掺量为30%,粉煤灰与矿渣的比例为1∶1时,混凝土拌和物的压力泌水率降低为对比混凝土的57%.说明适当的矿物掺和料掺量和比例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简单破碎再生粗骨料和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40%,70%和100%取代天然骨料,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取代率情况下,简单破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用水量较多、强度较差,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用水量比简单破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显著降低,强度明显提高;随着取代率的增加,简单破碎再生混凝土的用水量增加较多、强度下降较大,而颗粒整形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略有增加且强度稍有降低,但是完全取代时的用水量和强度仍接近天然粗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矿物掺和料及其掺量,对水泥浆体的流变性及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水泥浆体的扩展度和黏度2个指标来研究矿物掺和料对水泥浆体的流变性及与外加剂的相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掺量时,矿物掺和料对改善浆体流变性和相容性效果最好,且不同的矿物掺和料的最佳掺量区别较大.硅灰的最佳掺量为5%~10%;普通矿粉的最佳掺量为10%;2种超细矿粉和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20%~30%.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京市现有混凝土配制技术的调研,分析了现有配制技术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混凝土配制技术进行了改进,研究了人工砂、矿物掺和料配制的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提出了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
低碱度转炉钢渣用作矿物掺和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低碱度钢渣同矿渣复合掺配用作矿物掺合料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XRD分析了低碱度钢渣的矿物组成并借助扫描电镜微观观察对矿物掺和料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低碱度钢渣,适宜的粉磨细度为400~500 m2/g;低碱度钢渣单独作为矿物掺和料时掺量不宜超过20%;用矿渣和钢渣复合掺配时,总掺量在30%和40%时,力学性能接近基准试样,且矿渣和钢渣的最佳配比为2∶1.较之单掺钢渣水化试样,复掺钢渣、矿渣水化试样的水化速度要快,结构更致密,无明显片状Ca(OH)2晶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组分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研究了超细粉掺合料(以下简称FC料)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从微观孔结构角度分析了掺入FC料的混凝土强度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FC料可以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保水性,且在混凝土中使用FC料存在一个最佳掺量问题,不同龄期的最佳掺量不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组分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研究了超细粉掺合料(以下简称FC料)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从微观孔结构角度分析了掺入FC料的混凝土强度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FC料可以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保水性,且在混凝土中使用FC料存在一个最佳掺量问题,不同龄期的最佳掺量不同.  相似文献   

11.
需水量是影响砂浆、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指标.再生胶砂需水量比能够较吸水率更全面地反映再生细骨料的胶砂工作性能差异.水泥品种和细骨料细度模数会对需水量比产生影响,在测定时需要规定水泥品种并考虑细度模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轻集料的吸水率与预处理时间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轻集料的预湿处理时间对混凝土性能尤其是工作性能的影响 非常显著,因此研究了三种类型陶粒的孔结构与吸水率的关系以及预处理时间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根据陶粒的初始吸水率、吸水率随饱水时间的变化以及压吸水率等指标,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时间,能够显著降低轻集料混凝土的坍落度经时损失且能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水天平研究再生粗骨料的吸水情况,然后分别使用3种不同含水量(相较于饱和吸水量的0%、50%、100%)的再生粗骨料来制备再生混凝土,研究其坍落度、抗压强度和拉压比的变化。结果发现:再生粗骨料在前5 min其吸水速率较快,20 s就已经达到了饱和吸水量的21.2%,5 min时达到了48.9%;再生粗骨料的含水量为0%时,其坍落度最大,并且其拉压比最大,表明抗裂性能和延性最好;相对于另外2个含水量,含水量为50%的再生粗骨料的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最大,拉压比仅次于含水量为0%的再生粗骨料。综合实验结果,当再生粗骨料的吸水量为50%时,相较于其他含水量,其制备的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4.
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再生骨料配制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其单轴受压应力-应变行为,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结构的数值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改变再生骨料的取代量,研究再生骨料对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渗透性、抗冻耐久性及单轴受压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试验配制的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超过70 MPa,抗冻等级达F300,得出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两者吻合较好.结论采用再生骨料能够配制出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其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与普通混凝土具有相似的规律,随着再生骨料取代量的增加,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延展性得到提高,且数值拟合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相关性高,可用于分析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Japanese Architectural Standard Specification(JASS) 5 Reinforced Concrete Work was revised and published by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in February 2009. This paper describes main revisions. Those contain newly developed techniques, environment conscious techniques such as eco-cement or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substantial inspection methods for cover thickness, durability oriented techniques such as 200 years housing,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standards on drying shrinkage and Young's modulus, and correcting value for compensating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in structures. As for specially specified concrete, stipulations were improved for engineers to use prac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outline of the stipulations on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in revised JASS 5 is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16.
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废弃混凝土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将其加工成为再生骨料或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方案,研究了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当掺加再生骨料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而且还可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保水性及保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