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CA)对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治疗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13例PSVT患者,通过标准12导联体表ECG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定PSVT类型和标测消融靶点,然后施行RFCA。结果 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AVRT)10例,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3例,其中左侧游离壁旁道8例,右侧游离壁旁道2例,房室结双径路3例。RFCA成功率100%。1例AVNRT患者发生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常规标测相比,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零透视射频导管消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射频消融术并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100例患儿,50例为研究组(应用En Site Velocity~(TM)三维标测系统完成零透视消融),50例为对照组(X线透视消融)。比较两组间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X线辐射剂量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辐射剂量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75.68±18.02 m Gy)(P0.001)。结论与常规标测相比,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采用En Site Velocity~(TM)标测系统指导完成零透视射频导管消融具有相近的成功率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标测方法与消融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起源于右室IVT采用起搏标测法;起源于左室间隔部IVT采用体表心电图(ECG)起搏标测和心内膜激动顺序标测联合标测法。结果经RFCA治疗20例IVT,其中3例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15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以外部位。首次消融成功18例,2例失败。3例术后复发,其中2例再次消融获成功,随访至今无复发。起源于左室间隔部位IVT,应用起搏标测,虽5例中4例成功,但术后3例复发。采用心内膜标测为基础的联合标测法全部消融成功(12/12例),随访至今无复发,且明显缩短了X线照射时间。结论RFCA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IVT。消融效果与IVT的标测方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程控刺激(PES)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通过PES检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60例。结果:①160例PSVT分别由: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78例(4875%)、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9例(43125%)、复合型折返性心动过速6例(3575%)和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7例(4375%)构成;②PES能快速鉴别各类型PSVT,并了解其形成机理及折返途径;③20例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静脉推注心律平后经PES检测有16例不再诱发心动过速,其用药后的旁道前传有效不应期(APERP)有显著延长(P<001)。结论:PES是目前儿科临床诊断PSVT颇有价值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 (RFCA)对儿童和青少年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患者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病史为1~9年,平均(5 .3± 1.2 )年。旁路消融在窦律、心室起搏或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后,寻找最早心室激动点(EVA)或最早心房激动点(EAA)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以后位或下位法标测靶点;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以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相结合;心房扑动(AFL)行连续性线性RFCA ;心房颤动 (AF)行房室结慢径改良。结果:  42例患者行RFCA ,成功 40例,1例AF患者行房室结改良时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 ,术后2周未恢复,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RFCA对儿童和青少年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而安全,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十余年来,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用于根治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取得极好的疗效。由于其成功率高、创伤小及相对安全,已成为根治上述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RFCA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国内外均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因素、安全性及年龄对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1000例,年龄0.33 ~16.50岁[(7.6±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效果.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1000例,经心内电生理学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560例(5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210例(21%),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 159例(15.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rAT) 49例(4.9%),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 22例(2.2%).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2%,复发率8.1%,其中经心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5.3%,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2.8%.AVRT接受RFCA 533例,消融成功率98.0%,复发率8.4%,其中原旁路复发4.0%,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4.4%.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成功率较低(85.3%),原旁路复发率较高(31.0%).AVNRT接受RFCA 205例,消融成功率100%,复发率5.9%,其中原消融点复发4.9%.AF/IRAT接受RFCA 22例,消融成功率95.5%,随访无复发.FAT接受RFCA 46例,消融成功率84.8%.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消融成功率62.5%;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消融成功率96.7%;2种方法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10例(25.6%),其中7例起源于左/右心耳,均经外科心耳切除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得以根治.VT/PVC接受RFCA 152例,消融成功率89.5%,复发率6.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5.9%.不同年龄组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RFCA早期与晚期总体消融成功率及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消融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消融早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前侧壁房室旁路复发率显著高于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A并发症8例(0.84%),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麻醉意外1例均发生于射频消融早期阶段,血管并发症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RFCA手术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是根治某些类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低龄儿RFCA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难度有所增加,需谨慎选择;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反复发作的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0例患儿经食管心房调搏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在术前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然后标测部位再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效果、复发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0例室上速房室折返(AVRT)12例,房室结折返(AVNRT)8例.治疗全部成功,平均X线曝光时间28(15~60) min,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10.0%),复发的3例(15.0%)经再次消融后未再复发,随访1~8 a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速安全可靠,近期可出现短暂的房室传导阻滞,远期未见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射频导管消蚀治疗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射频导管消蚀(RFCA)治疗4例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旨在探讨RFCA对小儿IVT的疗效。采用起搏标测法对室性心动过速(VT)进行标测和消蚀。经上述方法消蚀失败的左室间隔下部VT改用束支改良法,3例消蚀成功。随访17~20个月,1例复发,经再次消蚀成功。提示,射频消蚀可有效治疗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C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2例心律失常患儿,包括9例房性心动过速(AT),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右室室性早搏(PVC),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在Carto系统或Ensite系统三维标测导航下行RFCA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准确找到消融靶点,消融完毕后心动过速均未能诱发,术中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24个月,Ensite Array系统组1例AT病例复发,可用药物控制。结论 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RFCA治疗安全可行,尤其适合于疑难复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持续的心律失常的RFCA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内电生理研究及射频消蚀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心内电生理检查7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儿,以探讨SVT在小儿的发生机制和定位,并与成人相比较;同时对其中75例进行了射频消蚀治疗。结果显示房室折返59例(76%),房室结折返16例(20%),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1%),心房扑动2例(3%)。59例房室折返中,显性预激40例,隐匿性预激19例。除2例心房扑动和1例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外,75例患儿接受射频消蚀术治疗,73例获成功。本研究提示,与成人相同,折返是小儿SVT最常见的发生机制,以房室折返最为多见。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射频消蚀术的良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方法和CARTO系统在指导导管射频消融儿童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 ,前者为局灶性房速常规采用激动标测方法 ,后者则应用CARTO系统分别标测I型房扑和房缺在术后疤痕介导房内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靶点 ,并在房扑消融后重建三维电解剖图 ,判定峡部完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显示3例成功消融 ,曝光时间(18±9)min。随访1月~3月无复发。由此经临床证实导管射频消融儿童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尤其对复杂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CARTO系统能在较少X线曝光下 ,易于标测和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13.
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2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儿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构成比、相应的临床特点和体表心电图(ECG)特征。方法 对1985年3月 ̄1999年4月经我院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240例患儿进行分析,其中229例经射频消蚀证实。结果 (1)240例患儿中,215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5例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215例SVT中,164例为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显性旁道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双电极导管(标测及消融导管各1根)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儿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评价其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5月-2010年4月在本院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AVNRT、采用双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AVNRT患儿21例,对其手术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射频消融治疗后的患儿跳跃延长均≥70ms;17例诱发出持续性心动过速,4例为1、2次房室结折返.在希氏束定位和寻找靶点的过程中,3例因消融导管刺激引发短暂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持续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频率96次·min-1).病例首次均消融成功,1例复发;术中术后无并发症,0.5a以上随访无不良反应.结论 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小儿AVNRT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根治AVNRT.  相似文献   

15.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10年来,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根治快速型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期收缩,取得极好疗效,已成为根治上述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且适应证趋于小龄化。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小儿缓慢型心律失常也在逐步开展,治疗范围不仅包括常见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房结功能障碍,还涉及严重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伴心动过缓的先天性长QT综合征。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我国儿科领域目前尚属空白。本文旨在介绍射频导管消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ICD治疗不同类型小儿心律失常的现状、适应证、方法、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6.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持续或频繁的心动过速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帮助下,各种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不断阐明,同时诊疗技术也突飞猛进的发展,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发生了重大变革,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应运而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热效能,毁损心律失常病灶或阻断折返途径或房室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儿童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彻底改变了药物治疗无法根治心律失常的历史.临床医师应全面评估心律失常对儿童的影响及可能的预后,严格掌握适应证.目前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已日趋成熟,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医师的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儿童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28例不明原因心动过速患儿行TEAP的结果,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比。结果共28例经TEAP患儿,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10.8±3.7)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2例,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3例,诊断率为89.29%(25/28)。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1例经TEAP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后经IEPS诊断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1例左侧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LP-AVRT)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AT),其余的诊断两者均一致,符合率为90.48%(19/21)。结论 TEAP诊断心动过速与IEPS符合率高,建议临床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患儿可以先行TEAP,以明确心动过速的诊断与分型,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小儿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8例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体表心电图表现、旁路数量及部位、射频消融标测方法及疗效。结果 8例患儿射频消融前体表心电图表现为显性预激者5例,间歇性预激者1例,未见典型预激波2例。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共发现9条房室旁路,其中右后壁旁路5条、右中间隔旁路2条、右后间隔旁路2条。9条房室旁路中共8条被成功消融(88.9%),1例右后间隔旁路因消融电极难以稳定贴靠三尖瓣环消融未能成功。4例患儿因消融电极贴靠不稳定而选用Swartz鞘辅助。5例患儿于射频消融术后接受了Ebstein畸形矫治手术。结论 Ebstein畸形合并的房室旁路主要位于右后壁及右后间隔;对于小儿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矫治术前选择射频消融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比显性预激窦性心律下标测AV融合点作为消融靶点,消融术中采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下标测VA融合点更为可靠和有效。  相似文献   

19.
导管法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应用导管法射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例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儿,分别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 15例患儿均诱发出SVT,其中右侧旁路(RAP)6例,左侧旁路(LAP)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例,房性心动过速(AT)1例。消融成功13例(成功率86.7%),1例RAP患儿失败,1例AT患儿未行消融。术后2个月1例希氏束(HIS)旁路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6~36个月,消融成功患儿均无SVT发作,未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 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在新生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进行TEAP电生理检查或复律的2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58%)确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12%)为窦性心动过速,3例(12%)为室速,2例(8%)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8%)为房性心动过速,1例(4%)为窦速伴心室预激。22例患儿进行了超速抑制,除2例房速和2例室速未能恢复窦律外,18例新生儿均成功复律。结论 TEAP能帮助诊断新生儿快速型心律失常,且能用于复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