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评     
武昕 《城市建筑》2005,(1):91-92
《Conversations with I.M.pei:Light is the key》并不是一本传记,而是两位艺术家关于艺术的对话。Gero Von Boehm是德国的新闻记者,电视和电影制作人,曾制作过介绍多位当代文化名人的纪录人,《贝聿铭》是其中之一,这部片子前后制作了5年。这本实际上是这部德文影片Man-darin der Modeme Der Architekt I.M.pei(1998)的副产品(不过借助英文语言传播的优势,称副产品似乎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2.
武昕 《城市建筑》2005,(4):90-91
与上期介绍的《建筑师谈建筑师》一书有所不同,这本书从创意到内容更接近《贝聿铭与Gero Von Boehm的对话录》或《菲利普约翰逊自述》。《工作室恳谈》由日本《GA》杂志主编二川由夫先生采访15位国际知名建筑师,让他们自述生平及作品。它是一本一对多的合集,而不是一对一(或者二对一)的专辑。因此,讨论的话题相对要窄在建筑师与作品的权重上,二川先生选择了建筑师这无疑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的一天,我在北京三联书店买到《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一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我被这凝重的书名吸引住了。我看清了作者,竟是曾为我所执业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陈占祥。  相似文献   

4.
书评     
武昕 《城市建筑》2005,(2):83-85
建筑师当然不可能只有一种或者两种,不过这里说的“另一种”是指以建筑设计为职业——而不是信仰——的建筑师。说得再直白些,他们基本上是现实主义者,可以很专业也很成功,事实上大部分的机会和社会资源可能都由他们把持,但是他们往往太理性,也太容易做出让步——对他人,更是对自己。  相似文献   

5.
建筑师就是建筑师程庆平科学地认识建筑师自身、认识建筑师的职业,对于建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于建筑设计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一“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建筑师的构思。在马克思看来,实践首先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但实践不可能是纯...  相似文献   

6.
要威 《时代建筑》2006,(4):232-232
《都市档案》是继《都市村庄》和《都市生活》之后,傅刚和费菁合著“都市”系列第三部,记录了作者眼中纽约发生的大事件、纽约的文化、艺术和建筑,是一部关于城市、建筑、艺术的散文随笔, 格调十分轻松,大白话的叙述是作者拉近与读者距离的法宝,仿佛听一位熟悉的学长以京腔讲述纽约的见闻,与其将其归入学术随笔类别,不如说是一本轻松愉悦的床头读物。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年轻建筑师中曾经出现过参加日本《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的热潮。这是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参与国际建筑讨论的一个渠道,也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特殊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建筑实践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沉 《建筑创作》2005,(2):134-135
记述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宋融先生丰富、曲折人生经历的《建筑师宋融》一书,日前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9.
刘大莉 《时代建筑》1992,24(3):8-11
建筑是时代的反映。建筑是构成成千上万个城市和乡村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并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空间环境。而就建筑的建造来看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从建造目的的提出历经组织管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及有关设备设计直至繁重的施工实施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群体的社会活动过程。这不仅是一个物质构成形成建筑实体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形象形成、空间与环境的构成过程,是文化细胞的成长过程。因此要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质量就必须提高协同工作的群体的水平。那么,建筑师在这个建造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处在那个坐标?值  相似文献   

10.
《建筑师》2013,(6):I0005-I0005
11月28日,在伦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举办了由《建筑评论》杂志创办的AR+D新锐建筑奖(AR+D Awards for Emerging Architecture)颁奖仪式,该奖项创立于1999年,旨在奖励全球45岁以下青年建筑师的建筑作品,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竞争最激烈的建筑奖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建筑师》2004,(6):i001-i007
当代人居环境设计&建筑创作作品展(2005-北京)由《建筑师》杂志社发起并作为主办单位的首届《建筑师》论坛将在2005年启动,本次活动邀请行业内数字国际学术机构、国内外大师、专家、学者支持并由百家媒体共同协作举办,旨在推动中国与国际建筑界之间的学术交流,活跃当代中国建筑界的学术气氛,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建筑创作的繁荣,搭建专业学术与社会沟通的平台,以此提升和推进全社会对中国建筑学学科的了解和尊重,同时也有助于世界了解和关注中国建筑的发展。本届活动的主题内容为“20世纪人居环境回顾”国际性大型专题讨论会,特别邀请了国…  相似文献   

12.
伍江 《时代建筑》1995,(4):44-45
在近代上海建筑中,外国建筑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考察了当时上海的主要外6籍建筑师,着重分析了当时最重要的建筑师或建筑设计机构如公和洋行、邬达克等的设计思想,从中透视出当时上海的建筑设计水平和建设设计思潮/  相似文献   

13.
14.
张应鹏 《新建筑》2004,(1):45-45
从爱好到责任,这似乎与年龄有关。30岁以前,一切似乎都应该为自己活着,自己宠爱着自己,认为这才是生活的本质:人到40,却突然发现责任如山,自己的一切突然间变得渺小起来。作为社会学上的自然人,为人子,上需赡养高堂父母;为人父,下需抚养幼子娇儿;因而生活不敢再有丝毫的懈怠。同样,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面对先贤,中国的建筑文化如何才能发扬光大,中国的建筑师如何才能走向世界,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还  相似文献   

15.
伍江 《时代建筑》1996,(1):39-42
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大多活跃于上海,本文考察了当时上海的主要华人建筑师,着重分析了他们的设计思想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主要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16.
侯梁 《城市建筑》2006,(10):86-89
2006年9月09日,HLA建筑事务所,山阴路132弄5号虹口区采访者:UA城市建筑受访者:侯梁因泰国海啸纪念馆国际竞赛而倍受关注的青年建筑师侯梁最近又在国际建筑设计领域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作为现代亚洲设计界的领军式人物,侯梁被邀请与世界级建筑大师让·努维尔、多米尼克·佩罗等共同角逐韩国首尔表演艺术中心的最终设计权。建筑选址在首尔市中心的一座人工岛上,这座标志性建筑将重塑首尔市的天际线。2005年秋,HLA建筑事务所在竞赛第一轮角逐中胜出。侯梁采用创新策略——在进行专业表演的同时整合许多非正式表演,以花园式风格的方案在360名…  相似文献   

17.
《新建筑》2009,(3):62-63
获奖感言:以平常心态为老百姓做建筑 首先,感谢《南方都市报》和共同举办这次活动的各家单位和专业媒体!非常感谢评委给我们这样的荣誉。  相似文献   

18.
本期《时代建筑》杂志聚焦“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化现实”.一方面在关注学术性建筑师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庞大的职业建筑师群体及其职业现实;另一方面关注人世保护期结束后中国建筑师的执业境遇。中国的注册建筑师制度在1995年开始推行.第一批注册建筑师1997年开始执业。从2001年到2006年底中国入世的5年保护期里,政府一方面积极推行设计企业的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专业设计事务所.以与国外的体制相对应,一大批民营设计事务所应运而生.生机勃勃。2007年开始.在资质、招投标、方案设计等方面.内、外建筑设计机构将全面接轨。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机构面对着怎样的职业现实.又将如何应对挑战?《时代建筑》将为读者全面呈现针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罗文 《云南建筑》2008,(3):39-39
2008年4月11日,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办.云南省设计院承办的“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化之路”建筑师茶座在大理古城举办。参加本次茶座的有《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云南省设计院院长李光照、总建筑师徐锋、顾问总建筑师饶维纯、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原院长顾奇伟、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设计》2013,(11):44-47
当代韩国建筑.在40年的时间里通过3代本土建筑师的不断努力.已经逐渐形成韩国当代建筑设计的风格。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韩国建筑以及韩国建筑师越来越多的得到国际建筑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