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托,基于多中心的80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并结合两轮专家咨询的意见,确定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条目。并采用M指数非线性量化等多方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综合量化,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量表。本标准(量表)供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临床使用,适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托,基于多中心的48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并结合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确定了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量表的条目。采用M指数非线性量化等多种方法对量表条目进行了综合量化,最终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量表。本标准(量表)供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临床使用,适合于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考评痰浊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临床疗效反应度,为量表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5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浊证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祛痰类中药汤剂,共治疗2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药及痰浊证中医疗效量表各条目得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2周治疗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浊证患者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较治疗前降低(P0.01),硝酸甘油片应用次数及用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痰浊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各条目得分及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痰浊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疗效评价性能较好,可推广应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托,严格按照国际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量表的研制指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国际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基于多中心收集的31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患者及其847份量表,采用多种统计方法综合运用,确定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的条目,并在研究量表反应尺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本量表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亦适用于中医属于胸痹、心痛等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1)筛选、优化条目并制定《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证·中医证候计分表》。(2)建立能体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证的疗效评价工具。方法:在参考国标、行标的基础上,结合专家会议意见形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证·中医证候计分表》,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向行业内50位专家发送2轮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问卷收回率100%,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总体权威系数为85%,专家意见的总体协调系数W为0.296,P<0.05。共删除4个条目,确定将胸闷、胸痛、脘痞、便溏等16个条目及其轻重程度纳入中医证候计分表中。结论:参与调查的专家代表性和积极性均较高,其权威程度以及协调性较好。应用德尔菲法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脾虚痰浊证·中医证候计分表》条目的筛选达成一致的专家共识。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来评价该证候计分表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的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中医证候为本,建立一套突出中医特色的、全面系统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方法 总结近10年国内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评定相关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评价标准,临床症状积分法,实验室客观指标等。指出其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探索证的“金标准”,使其对病证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结果 肯定了成绩,找到了问题,看到了今后研究的方向。结论 中医应结合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采取病证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适合自身评价,符合科学规律,反映临床实际的中医药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军  王阶 《北京中医》2003,22(3):55-58
目的 以中医证候为本,建立一套突出中医特色的、全面系统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方法 总结近10年国内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评定相关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评价标准,临床症状积分法,实验室客观指标等。指出其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探索证的“金标准”,使其对病证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结果肯定了成绩,找到了问题,看到了今后研究的方向。结论 中医应结合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采取病证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适合自身评价,符合科学规律,反映临床实际的中医药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77-1079
目的: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为示范,建立一套突出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的联合应用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分别求出了各指标在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系数。结论:Delphi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是建立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方法,使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的定性描述定量化。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应以病证结合为主要思路,通过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方法,在对现有指标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包括证候评定量表、重要临床事件、生存质量等指标,同时采用综合集成研讨厅方法综合利用分析各种指标,构建具有较高效度与信度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深度访谈法的冠心病疗效自评量表条目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症状条目,规范症状条目下的语言描述,为构建量表提供现实基础。方法:运用深度访谈法获取访谈资料,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名预访谈对象和10名正式访谈对象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条目。结果:获得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疗效评价相关的23个条目指标及各指标对应的规范化语言描述。结论: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深度访谈资料所获的条目指标,可以作为构建自评量表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近1年来关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统计2001年1月-2002年6月相关的中医核心期刊和全国中医院校学报上的关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章,并分析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与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sA)的诊断、病情的分级或分层、疗效的判定标准、UA的规范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共检索到44篇文献,其中有38.6%(17/44篇)未对冠心病心绞痛作UA或SA的分型诊断,有65.9%(29/44篇)的文献在治疗上未将UA和SA区分开,在这29篇文献中,11篇来自省级、中央级中医研究机构和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在观察对象为UA和含有UA患者的34篇文献中,仅3篇提到予以规范的西药治疗;有35篇(占79.5%)所用疗效判定标准为1979年的疗效评定标准。结论:大部分关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在诊断和临床治疗UA、SA上存在不规范、欠严谨,科学性不够等问题。有关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判定标准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并总结祛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祛瘀通络法,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后比较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在疾病疗效方面比较,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心电图疗效方面比较,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心绞痛发作情况(包括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方面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祛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活血化瘀法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消心痛、倍他乐克等西医药物治疗,疗程为14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肌缺血状况。结果: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的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应用西医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且心电图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活血化瘀法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西药联合用药中,中医药一直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效,为了证明中药的精准定位,研究者应当采用多维度的设计,解决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问题。本文以上市后药品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疗效评价精准定位为例,对四维度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设计思路予以介绍,探索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治疗价值。首先,从HIS真实世界数据分析中发现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然后使用系统评价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进行了验证,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疗效机制,发现二者联合用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着共同的信号通路,有疗效增强和相加作用。最后,在前期3个维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PRCT优效性试验设计,以血栓弹力图的检测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验证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以期本范例为中药药品上市后疗效评价精准定位提供范例,供临床科研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活心方加载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加载组(n=31)和对照组(n=29);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中药加载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活心方加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VEGF水平进行观测。结果: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中药加载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进一步降低(P<0.05),中医证候疗效和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中药加载组患者治疗后LVEF及血清VEGF水平得以提高(P<0.05,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治疗后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活心方加载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并增加患者LVEF和提高其血清VEGF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痹一号[1]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疗效。方法:将92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心痹一号方加味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均为91.30%,对照组均为75.8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2.59%,对照组为57.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缓解、中医证候改善及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痹一号方加味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文章旨在观察运用逐瘀还五解毒颗粒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对降低心绞痛的发病率有所裨益.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山东省昌乐县中医院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逐瘀还五解毒颗粒治疗.观察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评价穴位敷贴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痰瘀互结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敷贴组,每组各36例,均予常规治疗,敷贴组加用穴位敷贴.观察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积分.结果 敷贴组在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SAQ积分方面均优于常规组(P<0.05);心电图疗效方面,两组相当(P>0.05).结论 穴位敷贴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