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茶马古道是一条非常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有着非常壮观的自然风景,蕴藏了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首先对茶马古道与茶马古道音乐的概念进行分析,并详细阐述了茶马古道对民族音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生活诉求日益完善的今天,茶产业资源的综合价值与旅游文化资源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诉求,结合茶马古道的历史诉求和发展历程看,其中所诠释和包含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历史进程,都是当前我们所能开发与应用的独特资源优势。本文拟从茶产业及茶马古道的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茶马古道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点认知,通过探究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时代背景,从而具体探究以茶马古道为焦点的茶产业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协同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远 《福建茶叶》2016,(3):175-176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是纵贯滇、藏、川等地区的主要商贸通道。其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还是在文化景观形成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将针对云南茶马古道遗产的构建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就其与茶文化旅游的合作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未来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云南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的构建,推动该地区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与合作,从而将我国茶马古道遗产文化和茶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两种文化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国进行对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通道,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关于茶马古道的保护和开发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茶马古道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是古代经贸往来的要道,更多地体现在这条道路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上。本文主要通过茶马古道的地理位置,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如何对它进行旅游开发这四个方面对茶马古道进行分析。其中,由于茶马古道涵盖地区太过广泛,本文对它的旅游开发分析主要以其中四川的雅安段的开发为例。  相似文献   

5.
阎丽 《福建茶叶》2016,(10):137-138
"茶马古道"是我国内地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沿途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丰富,具有极大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本文分析了"茶马古道"旅良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聚合下茶马古道四川段旅游开发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聚合视野下,茶马古道四川段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的核心作用,更要对四川茶文化历史渊源、民族渊源等进行全方位考虑。在聚合开发过程中,要对茶马古道四川段中主干道以及路网进行梳理,清晰把握开发路径和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发茶马古道四川段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7.
贾红丽 《福建茶叶》2016,(11):130-131
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开发。因此,不能够仅仅从经济的角度促进茶叶文化和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之间的结合,更需要从文化、人文以及生态的角度促进茶叶文化的资源开发,帮助茶叶文化在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过程当中形成一种更为独特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龙肖毅 《福建茶叶》2017,(11):277-278
通过对茶马古道中的各项元素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整个茶叶产业交往发展历史形成成熟、广泛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茶马古道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其也为旅游活动开展提供了全新元素。本文拟从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理念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内涵认知,通过融入滇藏茶马古道客栈文化变迁的具体内涵,从而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滇藏茶马古道客栈文化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9.
阳耀芳 《茶叶通讯》2009,36(1):44-47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与边疆游牧地区之间,进行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古代大通道。本文在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线路上,探讨“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交融、饮茶文化和茶业的发展。并讨论研究了开发“茶马古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无论是产业元素应用,还是具体的产业开发理念,都需要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系统化创新,从而营造良好的茶叶产业开发氛围。以茶马古道为基础元素,进行体系化开发,其基础在于丰富完善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而其核心在于全面、系统化的开发理念。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马古道的具体内涵及资源开发背景,通过融入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和特征,从而探究基于茶文化的茶马古道旅游项目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1.
郭志清 《福建茶叶》2016,(12):308-309
茶马古道存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上内地、西南地区之间进行茶叶与马匹交换而形成的一条至关重要的交通要道,其主要有三条主干道,即滇藏道、川藏道与甘青道,并与其他支线、附线相互交错,形成一定规模的交通网络。茶马古道始于唐朝,衰于清朝,在宋朝与明朝被广泛应用,宋、明也是茶马古道发展的兴盛时期。茶马古道将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茶叶的运输、茶文化传播促进内地与边疆游牧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增进了西南各民族彼此之间的团结,进而使得祖国的西南边疆更加巩固。茶马古道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茶马古道"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茶马古道中沿途地区特色的山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文章介绍了茶马古道的历史起源、发展,阐述了茶马古道对于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茶马古道与特色山歌相互依存的特殊关联性。从生活、文化和音乐的角度,考察了茶马古道中特色山歌的艺术价值。最后,引出茶马古道中特色山歌传承方式,这对特色山歌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马古道的出现与兴盛,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推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方面同样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就包括了对民族音乐传播的促进作用。茶马古道最基本的用途在于物资交换、经济交流,同时也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交流功能,包括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本文在简要分析茶马古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科学探讨了茶马古道对民族音乐传播的促进作用,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们想要做好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经济圈建设,就不能忽略旅游活动开展的全面性和多样化内涵,只有从社会大众的客观诉求和具体需要出发,通过成熟理解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的各项诉求,从而才能实现整个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最佳建设。本文拟从当前茶文化旅游经济活动开发与建设的具体背景认知出发,结合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经济圈的建设背景分析,结合现阶段人们对旅游活动开发的全新诉求理解与认知,从而成熟探究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经济圈的具体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艺术是一种植根于本土文化基础的艺术形式,在电视剧艺术中,其通过对客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适当改造,尤其是通过必要的形式创新和内涵理念丰富,从而实现整个电视剧制作的最佳品质。本文拟从茶马古道的发展历史渊源状况认知出发,通过融入电视主题曲《茶马古道歌》的具体状况分析,进而探索电视剧主题曲《茶马古道歌》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色,并且尝试性为茶马古道文化的时代化传承发展提供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茶马古道无疑是重要的历史痕迹,在茶马古道中,其向我们集中展示的内容极为多样,了解这些内容,将为我们更好认识我国茶文化历史提供本质化指引。本文拟从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分析入手,结合茶马古道的文化气息阐述,通过分析当代版画艺术创作的具体特点,分析基于茶马古道的当代版画艺术概况认知。  相似文献   

17.
茶马古道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贸易道路,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的渠道。在我国,茶马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即通过对茶马古道历史渊源和发展路线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了解茶马古道的多重历史价值,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茶马古道,发挥出其更大的作用和效力。  相似文献   

18.
纪静 《福建茶叶》2016,(7):354-355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不仅是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纽带,也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桥梁。它是各民族间相依相存、长期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本文首先从茶马古道历史概述中论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形成,以及各历史时期茶马古道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其次介绍了茶马古道的意义,从对旅游业的影响到文化的传承,从物质到精神,描述了茶马古道从古至今存在的重要意义。最后论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主要围绕经济、政治、文化阐述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彭星霖 《福建茶叶》2016,(12):362-363
茶马古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探讨其历史以及价值意义重大。笔者从茶马古道的历史解析入手,分析茶马古道的价值,通过阐述,能够明确茶马古道的发展情况,并且让茶马古道的价值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20.
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对象的茶马古道,历史悠久,遍及范围甚广,是我国内地、西南等地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历史上,作为经济繁荣兴盛、文化交流互动、民族交融发展之道,它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加强了西南边疆的稳固;在当今,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有着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现实价值。由此,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考察探究茶马古道的存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