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旨在研究新陈代谢派的理论内容,以城市规划和建筑形态的角度作为出发点,并且穿插了巨构建筑、群造型等等的实际案例进行多方比较,目的是理解隐藏在代谢派作品背后的东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3.
国一鸣 《建筑创作》2013,(Z1):106-109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这个名词诞生于日本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一场前卫设计运动。这场运动始于1960年在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而最终在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上全面爆发,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发生在亚洲的现代设计运动。那时距离日本战败20余年,战后初期的探索初见端倪,百废俱兴,各行各业都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60至1970年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但这个  相似文献   

4.
国一鸣 《建筑创作》2013,(1):106-109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这个名词诞生于日本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一场前卫设计运动。这场运动始于1960年在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而最终在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上全面爆发,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发生在亚洲的现代设计运动。那时距离日本战败20余年,战后初期的探索初见端倪,百废俱兴,各行各业都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60至1970年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  相似文献   

5.
"认识自然,依循自然法则,寻找出恰当的对应."是永续设计的基本原则.思考"永续"的议题时,必须超越建筑物本身,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思考整体环境与人及建筑的关系. 台湾有其独特的气候、地形、风貌与植物,不同于日本也不同于欧洲.在台湾极其珍贵但有限的资源中,如何使建筑与生态体系共存,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在建筑设计中,有几个关键议题是我们特别重视的—1)再生建材(renewable materials)的使用;2)与地形(topography)之对应;3)与当地气候(local climate)之对应;4)以隐喻(metaphor)的手法呼应当地的人文特质.第4项似乎与永续无关,但却是一种以诗意的方式来表达建筑的作法.我观看上帝常以他所造的自然万象隐喻他的意念,也常以诗意的手法表达他的思想,这也影响了我们创作表达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木建筑曾是人类历史中最大量的建筑,而曾延续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木构技术更可谓"先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疯狂扩张和高密度聚集,钢筋水泥建筑成为主流。其实,木建筑是最环保的可持续绿色建筑,其可预制装配的特点既能实现快速建造又能降低成本,加上胶合木等新技术的出现,又极大地扩大了木建筑的应用范围和结构表现。如今,在北欧、日本、北美等国家依旧保留着木构建造传统,并不断将之改进和发展。那么,反观木建筑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木建筑在中国的未来应该如何。本期"木建筑"专题作为每年一期的"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栋胶合木建筑的结构选型设计,其结构形式为一典型的梁柱式体系。胶合木因其弹性模量较小且其梁柱节点以及柱底连接节点的转动刚度均很小,造成结构体系的抗侧刚度很弱,为了改善其性能,在建筑平面的中部增设了钢筋混凝土墙体,在局部某几跨胶合木柱间增设了柔性钢拉杆的交叉支撑,在不影响建筑立面的前提下改善该结构的抗侧刚度。考虑到屋面部分径向胶合木斜梁的跨度很大,在该斜梁下设置了柔性钢拉杆并在跨中设置撑杆,形成了拉杆桁架的体系,有效减小了屋面斜梁的梁高。本文还考虑了胶合木构件的防火设计。  相似文献   

8.
陈莹  王依涵  冯璐 《现代装饰》2014,(11):15-16
<正>引言木建筑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论题,其中蕴含着设计美学、结构功能、文化趋向和材料学等诸多问题。本课题着重从现当代木建筑实际出发,在现代技术架构下突破传统木建筑的技术和文化局限,系统探讨新型木建筑的应用和材料肌理的创造,并对当代木建筑的创新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建筑设计的实践项目,探索当代木建筑设计在现代技术中创新设计等若干问题。木建筑的发展状况1.木建筑的历史木材在中国建筑中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古老的建筑皆是由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木建筑材料的运用文化历史,相比于其他国家对木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中国的木建筑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尽管如此,由于近代以来国内对木建筑的重视度下降,一些古时候成熟的木构技术相继失传使得现代木构技术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木建筑透析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映射着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木材作为传统的建筑材料,也凭着它的坚韧性和亲和性,必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继续推动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传统木建筑材料在当今建筑设计中依然承载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工业建筑中,钢结构尤其是轻钢结构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轧制型钢、冷弯薄壁型钢、高强钢、特效钢等一些新型钢结构材料的特点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并根据笔者设计的若干工程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对比,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建筑因其精妙的木结构方式,在世界建筑史上成为一支独特的建筑体系。对古代木建筑的学习是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的学习手段包括手绘图、照片和制作模型等。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以建筑信息模型软件为辅助工具的学习手段,它是通过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难点,同时数字模型中记录的相关信息也会为学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正4月10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主管的中国建筑业协会钢木建筑分会(以下简称:钢木建筑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齐骥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慧娟、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锦章等领导专家出席大会。建筑领域相关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近500人现场参会。  相似文献   

13.
大木建筑构件作为一种多元信息载体,其承载的信息会随着时间不断堆叠更新。为强化信息与建筑实体构件的关联,满足不断提升的文物保护需要,该课题立足BIM软件,结合建筑学、遗产保护、物流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等领域的知识,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模型对我国大木建筑遗产进行更科学的档案记录、运营、维护、管理和展示,架构一套切实可行的遗产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概况及结构形式,分析了不同截面形式在不同结构体系中的适用性,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应力计算和疲劳裂缝成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了目前常用的钢桥面板应力计算方法和疲劳计算方法,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坑沉降若超出允许限值,将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本文结合沉降监测实例,选取其中一监测点进行变形分析及预报。本文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和新陈代谢Verhulst模型进行预报,结果表明新陈代谢Verhulst模型能够增强新信息的作用,预测值更为接近实测值,新陈代谢Verhulst模型的预测效果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等级,残差值较小,并且没有出现随着周期增长而大幅增大的情况,精度要高于传统的灰色Verhulst模型。  相似文献   

16.
新陈代谢城市理论在郑东新区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文亮  张公保 《山西建筑》2007,33(23):38-39
介绍了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新陈代谢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形成背景,阐述了新陈代谢城市理论的内容,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概念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为规划出好的城市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日本新陈代谢派以唯一非西方前卫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形式出现使其在全球瞩目,通过几十年的进展,日本新陈代谢派的思想已不仅仅局限在日本而在全球范围内都得以传播.该文试对新陈代谢派的成员在他国的建筑实践和雷姆·库哈斯对新陈代谢派的研究来探讨新陈代谢派的全球化演进.  相似文献   

18.
正这间住宅位于台湾高雄小港住宅区,业主为一对夫妻与他们就读国小的女儿。夫妻俩对空间风格抱持迥异的期待,男主人是钢铁工程师,对金属铁件怀有浓厚兴趣,崇尚粗犷的水泥工业风;女主人为空乘人员,心思细腻,乐于接触各种文化与新鲜事物,憧憬日式的简约明亮与北欧的人文工艺质感。经充分讨论过后,决定以无彩的灰营造工业风基调,大面积选用乐土水泥、仿水  相似文献   

19.
《四川建材》2017,(7):64-65
本文基于灰色模型理论,分别采用均值差分GM(1,1)和新陈代谢动态灰色模型对地面沉降进行模拟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灰色模型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地面沉降的趋势,同时证明了,新陈代谢灰色预测模型由于实时加入系统的最新信息,其预测精度高于均值差分GM(1,1)模型,为今后的沉降预测评估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建筑材料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建筑的设计质量和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概述了我国传统木建筑材料的相关内容,分析了传统木建筑材料的流行原因,就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木建筑材料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对相关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