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耐药基因相关蛋白表达与淋巴瘤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化疗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耐受,是大多数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今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肿瘤对化疗的耐药性可分为先天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根据耐药谱又可分为原药耐药和多药耐药。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在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耐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肿瘤干细胞(CSC)是造成肿瘤耐药的最根本原因,故肿瘤治疗的关键应以CSC为治疗靶点。CSC概念的提出为癌症靶向治疗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提供了选择性杀伤CSC的靶向分子疗法,即新的药物应有选择的杀伤CSC而不损伤正常的干细胞,克服肿瘤耐药、防止治疗后的复发与转移,达到真正的治愈肿瘤。  相似文献   

3.
运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癌症诊治过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观察运动对米托蒽醌载药纳米粒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的影响。60只接种了BCAP-37乳腺癌细胞的Balb/c雌性小鼠被随机分成4组:(a)空白对照组;(b)无药运动组;(c)药物组;(d)运动+药物组。运动组小鼠每天以15 m/min的速度跑转笼30 min,每周跑6 d,持续4周。每周测试2次肿瘤体积以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通过血常规检验观察药物副作用。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在药物组和运动+药物组发现肿瘤体积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P0.05;P0.01),运动+药物组最终的肿瘤体积与药物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组小鼠的HGB与运动+药物组相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运动可以增强载药纳米粒的治疗效果并且降低化疗的副作用。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热休克蛋白70在诱导肿瘤免疫中的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诱导小鼠抗肿瘤免疫效应及耐受的机理。方法:不同剂量的纯化HSP70免疫小鼠后2周再接种HcaF肿瘤细胞,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形成的情况,结果:10μgHSP70免疫后的小鼠100%获长期生存,肿瘤全部消退;5μgHSP70免疫组可见部分抗肿瘤效应,而20μg、40μg及60μgHSP70不能抑制肿瘤形成,这3组小鼠肿瘤形成的指标与对照组无差别,结论:HSP70作为肿瘤抗原在诱导抗肿瘤免疫中具有双重性,可能与其活化T细胞的方式有关,该发现对于研究应用HSP70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时注意使用注意防止不适宜的剂量引起负效应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肿瘤抗原触发的M-CSF和IFN-γ基因联合转染的巨噬细胞对黑色素瘤实验性肺转移的治疗作用及其免疫机理。方法将联合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经尾静脉回输治疗黑色素瘤实验性肺转移小鼠,经治疗后于荷瘤后第17天处死小鼠,计数荷瘤小鼠的肺部转移结节数并观察其长期存活期,用51Cr4小时释放法检测体外诱导的CTL活性,采用未配对计量资料的t检验处理数据。结果联合基因转染后治疗组的小鼠长期存活率为16%,加用肿瘤抗原触发后的治疗组有33%的小鼠长期存活。小鼠脾细胞经体外诱导的CTL对野生型B16.F10细胞的杀伤活性,在经肿瘤抗原触发的M-CSF和IFN-γ联合基因转染巨噬细胞治疗的荷瘤小鼠最高,与用未经抗原触发的联合基因转染巨噬细胞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经肿瘤抗原触发的M-CSF、IFN-γ联合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过继回输疗法是肿瘤特别是转移性肿瘤的一种有效免疫治疗手段,机体的CTL在该疗法的抗肿瘤作用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强度、频率可调的电场对兔肝VX2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及低电场辐照对HIFU疗效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0只随机分为5组,一组为对照,其余四组为治疗组;兔肝VX2肿瘤细胞株活化、培养、传代后接种于兔肝脏。结果:治疗组的肝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肝肿瘤经超声治疗的时间缩短,其存活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结论:一定强度的低频电场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能提高肿瘤细胞对超声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用强电脉冲结合抗癌药物环磷酰胺作用于昆明小鼠S-180肉瘤。实验结果表明,电场 药物组的治疗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差异。同时观察到电场的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的微血管形成,这样就减少了对癌细胞的营养供应、降低其新陈代谢,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在建立VMC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ELISA法检测VMC小鼠血清TNF-α的变化,同时用TNF-α单克隆抗体(mAb)和重组TNF-α(rTNF-α)进行干预治疗,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小鼠死亡率和心肌病变。结果:VMC小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VMC心肌炎细胞浸润、坏死与TNF-α的水平有关。TNF-α干预组小鼠死亡率增加,心肌炎细胞浸润增加,心肌坏死加重;而TNF-α mAb干预组小鼠死亡率明显减低,TNF-α mAb能减轻VMC的炎细胞浸润和心肌坏死。结论:TNF-α参与了VMC的免疫反应和发病机制,这对VMC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BALB/c小鼠U14宫颈癌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探讨mBD2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无内毒素质粒大抽试剂盒抽提pcDNA3.1(+)/mBD2、pcDNA3.1(+)/rmBD2和pcDNA3.1(+)质粒DNA.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采用pcDNA3.1(+)/mBD2、pcDNA3.1(+)/rmBD2质粒治疗,同时设立pcDNA3.1(+)、顺铂和PBS组对照;观察肿瘤生长状况、荷瘤小鼠存活时间,绘制小鼠生存曲线.结果:成功建立了BALB/c小鼠U14移植瘤模型.采用pcDNA3.1(+)/mBD2、pcDNA3.1(+)/rmBD2、pcDNA3.1(+)治疗造模成功的荷瘤小鼠, 结果显示:pcDNA组及PBS组肿瘤生长迅速,出现大范围出血、坏死,并于治疗后7 d全部死亡;mBD2组与rmBD2组小鼠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出现局部出血坏死等现象,至治疗2周,出现死亡,至治疗结束时,每组仍有3只小鼠存活,而Pt组小鼠肿瘤生长慢,小鼠生长较为活跃,至治疗21 d,开始出现死亡,pcDNA和PBS组与mBD2组和rmBD2组及Pt组与mBD2组和rmBD2组生存时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mBD2组和rmBD2生存时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D2能够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在抑瘤效果上,mBD2优于外加信号肽重组mBD2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融灶周围注射CpG ODN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能。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Hepa 1-6细胞双侧皮下肝癌模型,根据右侧皮下肝癌治疗的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微波消融联合消融灶周边注射CpG ODN治疗)、消融治疗组、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双侧皮下肝癌体积变化、小鼠生存时间。免疫组化检测右侧肿瘤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和左侧肿瘤组织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12、IL-10含量。LDH释放法检测各组脾源性CTL杀伤活性。另选取单侧皮下肝癌小鼠,分别给予联合治疗和消融治疗,30天后在对侧皮下再次接种同种肝癌细胞,观察再接种肿瘤的成瘤率和肿瘤体积变化。结果:双侧皮下肝癌模型小鼠联合治疗组和消融治疗组右侧肿瘤体积体积显著小于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中左侧未治疗的肿瘤体积在第10天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联合治疗组73天,消融治疗组60天,CpG ODN治疗组55天,对照组38天。联合治疗组左侧肿瘤组织内CD8T淋巴细胞数量为(25.17±5.46)/HP,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消融治疗组右侧肿瘤组织HSP70标记指数分别为(39.95±9.03)%和(33.90±7.98)%,明显高于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IL-1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IL-10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联合治疗组中脾CTL细胞对Hepa 1-6杀伤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侧皮下肝癌小鼠联合治疗组再接种肿瘤细胞的成瘤率为58.33%,而消融治疗组的成瘤率为83.33%,且联合治疗组的再接种肿瘤体积在第20天后明显小于消融治疗组(P<0.05)。结论:微波消融能促使肿瘤细胞HSP70表达,微波消融联合消融灶周边注射CpG ODN能激活小鼠体内的CD8 T淋巴细胞,促使小鼠体内发生Th2/Th1免疫偏移,从而产生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1.
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是困扰现代人健康的一大顽症,它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治疗难。而多药耐药 (Multipledrugresist ance, MDR)正是肿瘤难治疗、易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多药耐药(MDR),即获得性和原发性多药耐药,指癌细胞发生对许多结构不相关的化疗药交叉抵抗的现象,它是有效化疗的主要障碍之一。肿瘤耐药性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是指化疗前就存在的耐药;获得性是指化疗药物诱导产生的耐药性 [1]。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复杂,有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增高、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ul tidrugresistance-associatedprotein, MR…  相似文献   

12.
顺铂是一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多种人类肿瘤,但常常出现固有耐药或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耐药的现象,是许多肿瘤患者治疗失败的原因.顺铂耐药的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基因的作用,筛选出顺铂耐药的标志基因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现已发现的与肿瘤顺铂耐药相关的基因及其在耐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希望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以及临床上预防或者逆转肿瘤的顺铂耐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抗癌药的广泛应用,肿瘤耐药性问题逐渐引起重视。肿瘤细胞的耐药是肿瘤化疗的主要障碍,造成肿瘤治疗困难和复发。耐药细胞一旦对一种天然药物耐受,对其它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即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4.
多向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联合治疗仍是目前的主要方法,其中化疗是绝大多数患者(包括手术后患者)的主要疗法或辅助疗法,然而大多数患者常常化疗失败,其主要原因是肿瘤产生了耐药性。研究发现,肿瘤产生耐药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多向耐药基因(MDRI),谷眈甘肽一S一转移酶,拓扑异构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MDRI表达增高及其编码产物P一塘蛋白(PPP)增多。许多肿瘤在化疗前即有MDRI表达增高,在化疗后比例更高。因此MDRI及其产物PPP耐药机制的研究对提高临床化疗效果,恢复耐药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研究…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休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GY  Liu YQ  Ren LR  Liu XF  Gu B  Dong JH  Gao 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1):760-763
目的模拟乳腺癌患者术后体内有少量肿瘤细胞存在,但长期无症状,也无特殊体征的特点而建立小鼠乳腺癌休眠模型并确定休眠细胞的存在。方法采用500个小鼠乳腺癌Ca761-03细胞肌肉接种于30只615小鼠,以小鼠2个月(相当人5年)不成瘤为休眠标准,按休眠观察组、休眠验证组和复发验证组三组(各10只小鼠)连续观察肿瘤休眠发生情况。肿瘤细胞休眠的确认方法为,采用给予连续外伤刺激,接种部位取材,组织固定和HE染色观察肿瘤再生成情况。结果500个小鼠乳腺癌Ca761-03细胞肌肉接种于小鼠2个月后,有30%小鼠成瘤,70%处于休眠状态。休眠肿瘤给予连续外伤刺激5个月后,有90%小鼠成瘤。显示乳腺癌肿瘤细胞可以在小鼠体内长期保持休眠状态,在外伤刺激的作用下,休眠的肿瘤细胞可以再次增殖,成为肿瘤复发的根源。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乳腺癌休眠模型,并用外伤刺激休眠细胞增殖的方法确定了休眠肿瘤细胞在体内的存在。这一动物模型填补了实体瘤休眠动物模型缺乏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鼠TIM2转基因H22肝癌细胞瘤苗在小鼠体内的成瘤作用 ,初步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 构建TIM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 - TIM2,脂质体法转染H22细胞,制备得到TIM2基因修饰的H22细胞瘤苗,建立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成瘤作用.结果 成功得到TIM2基因修饰的H22 细胞瘤苗,免疫接种小鼠后,可明显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给予H22-TIM2接种的小鼠CD4亚群、CD4/CD8比值显著高于H22-EGFP 细胞接种组、荷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 TIM2基因修饰H22细胞后,可显著降低H22细胞的体内成瘤性,抑制小鼠肿瘤生长,同时.在体内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探讨TIM2 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07 年 4 月 12 日出版的 Nature刊登了纽约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 Joan Massagué 研究组关于乳腺癌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称,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已经证实,通过一种简单的药物鸡尾酒疗法可以阻止乳腺癌的转移。新方案使用针对特定基因靶点的药物,可以有效阻止特定类型乳腺癌的转移。由于这一疗法涉及的部分药物已应用于临床,研究者期望新的治疗方案可以很快得到广泛推广。 治疗靶点所选取的 4 种基因为 EREG、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1)、MMP-2 和环氧化酶 2(COX2),这些基因筛选自 2005 年 Massagué 研究组鉴定的一组与乳腺癌细胞转移至肺相关的基因。研究组称这 4 种基因对于肿瘤原发灶的侵袭性生长和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均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帮助肿瘤形成丰富的滋养血管网,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协助肿瘤细胞通过滋养血管的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肺,并穿过肺部的毛细血管壁在肺脏定植、生长。研究者在先期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在乳腺癌细胞中灭活上述 4 种基因所产生的效果。通过抑制这 4 种基因,可以完全抑制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且几乎完全阻断肿瘤的肺转移。同时阻断4种基因的效果要远胜于单独阻断 1 种基因。此项研究表明,联合使用 2 种已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塞来考昔(celecoxib),以及一种被称为 GM6001(非特异性 MMP 抑制剂)的正在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可显著抑制上述基因活性,治疗效果极为显著。此外,西妥昔单抗和塞来考昔单药也可以抑制肿瘤的转移。Massagué 希望应用这种新的方法治疗乳腺癌能比现行治疗方案更为有效。研究的下一步将征集患有依赖上述 4 种基因乳腺癌的女性受试者,以检测上述药物联合疗法是否可以防止乳腺癌肺转移。目前研究者正在与临床医生沟通,以尽快启动这一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α,MIP-3α)能否趋化外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至肿瘤组织内,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方法:成功建立小鼠皮下肝癌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第10天起分别向MIP-3α治疗组、PBS对照组的小鼠皮下肿瘤内注射MIP-3α溶液及PBS,空白对照组小鼠不予任何处理。20天后取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内DCs、CD4+、CD8+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内DCs浸润数量及其表型。另外,每组各10只小鼠持续观察,用于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观察生存时间。结果:①MIP-3α治疗组的小鼠肿瘤内浸润的CD4+、CD8+细胞及DCs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②MIP-3α治疗组小鼠肿瘤内浸润性DCs的CD80、CD86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③MIP-3α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①瘤内注射MIP-3α可在小鼠肝癌病灶内趋化、募集外周的树突状细胞,使其摄取并提呈肿瘤抗原,有效诱导针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②MIP-3α在小鼠皮下肝癌模型的局部微环境下可能具有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质膜蛋白与肿瘤多药耐药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药耐药 (MDR)是影响肿瘤化疗效果的主要障碍 ,是由于在耐药细胞质膜上的一系列蛋白是使细胞免受有害因素的攻击。通过 30年的研究 ,证实了肿瘤细胞逃逸化疗药物攻击的许多途径。很显然 ,多药耐药已经成为肿瘤阻碍各种化疗药物有效治疗的途径。因此 ,评价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其耐药程度 ,探讨新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法有助于提高化疗效果。本文就MDR中质膜蛋白的分子结构和表型、耐药机制及其逆转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昔洛韦单药治疗组及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阿昔洛韦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给予阿昔洛韦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建模后第3天,联合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其他各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给药至建模后第7天.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并测定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蛋白表达,连续12 d观察各组小鼠进行生存分析研究.结果 建模7天后,模型组小鼠神经症状评分最高,联合治疗组神经症状评分最低,阿昔洛韦组介于两者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全部死亡,联合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阿昔洛韦组;模型对照组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阿昔洛韦组及联合治疗组均明显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较阿昔洛韦单药治疗效果明显,表现为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神经症状减轻,及在蛋白水平上明显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