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39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可否行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功能的原则,同时结合患者情况和肿瘤位置选择治疗方式.根据患者术后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情况施行术后辅助治疗.本组患者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书信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2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GIST患者预后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539例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40~ 70岁,占总例数的76.25%(411/539);肿瘤发生部位:胃316例、小肠100例、食管37例、腹腔37例、结直肠26例、盆腔23例.467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72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CD117阳性率为91.65%(428/467),CD34阳性率为86.30% (403/4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率为36.18%(106/293),S-100阳性率为9.78%(18/184).396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2~ 94个月),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4%、78.7%、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手术根治性、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是影响原发GIST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x2=69.846,69.776,67.368,49.04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根治性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原发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 =2.493,2.330,P<0.05).结论 GIST以40~70岁患者居多,肿瘤主要发生于胃,手术根治性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外科处理和预后.#方法对30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letcher肿瘤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将其分为极低度恶性、低度恶性、中度恶性、高度恶性四组,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结直肠间质瘤发生在结肠4例(13%),直肠20例(67%),肛管6例(20%).免疫组化C-kit阳性表达率为87%.30例结直肠间质瘤全部行手术切除.29例(97%)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4~130个月.3年生存率为73%,5年生存率为53%.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4.226,P=0.02).结论 外科手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是结直肠间质瘤的最有效治疗手段,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对具体术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建国  翟会侠  吕震  杨华 《腹部外科》2008,21(3):167-16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月~5年30例,复发7例,转移3例,再次手术7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胰瘘1例、细菌性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1例,均治愈。结论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应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DS  Wu XJ  Ding PR  Pan ZZ  Zhou ZW  Chen G  Li LR  Lu ZH  Kong LH  Liang XM  Luo R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37-104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53例GI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着重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3.3%、73.3%、70.5%和64.3%。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仅2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局部切除或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GIST仍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17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5年6月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8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170例,女性119例,其中272例(94.1%)为单发胃肠道间质瘤(单发组),17例(5.9%)并发消化道癌(合并组)。采用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直径、有丝分裂指数和风险评估,并采用Kaplaln-Meier方法和Log-rank方法分析其预后。结果单发组和合并组在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单发组相比,合并组在肿瘤直径(P<0.001)、有丝分裂指数(P<0.05)和NIH危险分级(P<0.05)有统计学差异。合并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0个月(8~50个月),单发组为36个月(12~60个月),两组间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发病率低,较单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差,根治性手术切除是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方法GIST患者20例,病变位于胃14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3例,肠系膜1例;行内镜检查17例,CT检查20例,消化道造影检查3例,术前确诊3例。20例均行手术治疗:远端胃大部切除术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其中1例加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胃楔形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3例,肠系膜间质瘤切除加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及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CD117阳性19例(95%),CD34阳性17例(85%),S100阳性6例(30%),SMA阳性6例(30%)。17例获随访,平均2年(2个月~5年)。9例死亡,8例已生存超过2年,其中5例无瘤生存,3例带瘤生存者予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肿瘤未见明显增大。结论GIST术前确诊率低,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很有一定价值,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7.
9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99例GIST病例资米斗。结果:1)GIST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以60岁以上最多见,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2)胃间质瘤好发于胃底和胃体。3)术前胃镜、上腹CT、超声内镜等有助于提示诊断,但最终确诊需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DOG-1、CDl17是目前诊断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其他CD34、SMA、S-100等可协助鉴别诊断,CEA对胃间质瘤的诊治无价值。4)手术仍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肿瘤可局部切除,手术切缘距肿瘤3cm已足够;对较大的肿瘤可行胃大部切除,必要时行全胃切除;若侵及其他脏器,应争取-并切除;因淋巴结转移极少见,故不常规行淋巴结清扫。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6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20例,交界性10例,恶性6例。30例患者获随访2~3年,其中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伴肝脏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间手术治疗的6例晚期GIST伴肝脏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6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均为阳性。其中5例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可见转移灶,1例手术姑息切除并辅以术中及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66个月(平均生存27.5个月),1、2、5年分别生存5、3、1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3例,1例行转移灶切除,其他2例分别带瘤存活14及18个月。结论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完整切除辅以术中和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是治疗GIST伴肝脏转移的首选和有效疗法;GIST远期仍存在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但患者仍有希望长期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47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8例,十二指肠8例,小肠19例,直肠2例。4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姑息性切除,1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其余42例均达到外科根治性切除,其中行受累脏器局部切除4例,大部切除26例,多脏器切除12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术后复发和转移9例,复发问期平均为13个月。其中8例行再次手术治疗,1例再复发后行3次手术治疗。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细菌性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1例,均治愈。结论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病例仍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的EGIST共2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的EGIST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现腹部包块,腹痛。肿瘤原于肠系膜或网膜10例,腹膜后11例,浸润邻近器官7例,伴有远处转移5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117、CD34、Desmin、Actin、S-100、NSE阳性率分别为90%、71%、5%、33%、19%、5%,与胃GIST免疫组化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1例行完整切除术,6例为不全切除术或肿瘤减灭术,4例肿瘤未能切除。19例患者获得随访,12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EGIST预后与核分裂数、肿瘤大小、肿瘤浸润邻近器官或远处转移、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有关(P〈0.05)。结论EGIST与GIST有相似的免疫组化染色特点,EGIST恶性程度高,预后比胃GIST差。完整切除肿瘤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73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4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的73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方法,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73例GIST施行肿瘤完全切除者68例(其中12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术),行肿瘤不完全切除仅取活检者5例,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6例获随访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0%、78.2%、74.1%,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分级的肿瘤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2),极低度及低度风险组与高度风险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高度重视原发性GIST的初次手术治疗,积极行肿瘤完全切除以提高疗效,对肿瘤恶性程度风险较高者需扩大切除范围,应强调腹腔镜下GIST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肿瘤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局部切除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12例直径<4 cm,肿瘤位置距离十二指肠乳头1cm以上的十二指肠间质瘤采用局部切除,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术后本组患者均无吻合口漏发生,切缘无肿瘤细胞残留.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低度危险间质瘤.随访9~38个月,无复发患者.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局部切除创伤小、恢复快,该手术方式安全可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 of local resection of the duodenum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 Methods In this study, 12 duodenal GIST cases in which tumors located more than 1.0 cm away from the major duodenal papilla, underwent simple local resection of the duodenum along with the tumors measuring at 4 cm in diameter or less.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fter simple local resection of the duodenum for GISTs, no stomal leak occurred and the margin was all negative. Pathologically tumors were all low risk grade.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during a follow-up of 9-38 months. Conclusions Local resection of the duodenum is safe and efficient in the treatment of duodenal GISTs should the tumors locat more than 1.0 cm away from the papill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3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32例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为85.3%,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2%.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结论 NIH分级、远处转移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3月外科治疗的GIST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GISTs病例40例,其中手术切除38例,无法切除2例。按照Fletcher原则分类,极低恶性6例,低度恶性7例,中度恶性11例,高度恶性16例。CD117和CD34阳性为80%、85%。31例得到随访(29例切除,2例未切除)。在29例切除中,5例发生复发和转移,复发时间为术后6至30个月(平均16.6个月),未能手术切除的平均存活时间为9个月。2例进行了伊马替尼治疗,1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结论(1)GISTs好发于中年人,以黑便、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GISTs可发生于腹腔内任何部位,好发于胃和小肠。(2)免疫组化的检测是诊断GISTs所必须的。(3)Fletcher的恶性潜能分类符合临床治疗和预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132例胃的胃肠间质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32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病变部位:胃底贲门50例(37.9%),胃体62例(47.0%),胃窦部13例(9.8%),占据胃壁两个部位6例(4.5%),胃弥漫肿物1例(0.8%);肿瘤平均直径9.4(1.0~27.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有41例联合脏器切除,淋巴结清扫34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3.2%(123/132),CD34阳性率82.6%(109/132).118例获随访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转移、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胃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手术治疗的48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GIST 461例,继发GIST 25例.对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6例食管间质瘤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术;23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胃部分切除术183例、近端胃+贲门切除术23例、远端胃切除术23例、全胃切除术2例、剖腹探查3例;5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姑息性手术3例;11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10例、姑息性手术6例;2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中,行经骶经肛门括约肌直肠肿瘤切除术13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2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例;25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25例继发GIST患者中,肝转移患者行肝段切除10例、肝活组织检查1例;腹盆腔肿瘤切除6例;小肠或结肠部分切除5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脾切除及颅内肿瘤切除各1例.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12.58%(58/461),其中联合胆囊切除比例最高,占34.5%(20/58).最易出现联合脏器切除的GIST依次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胃间质瘤、小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0.39%(94/461),其中近5年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8.52% (77/270),与前5年的8.90%(17/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7,P<0.05).结论 根据不同部位GIST的临床特点,采用包括微创手术在内的不同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辟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