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占相思人工林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对马占相思人工林3个不同年龄阶段(4、7、11年生)的生物生产力进行的研究表明:马占相思人工林林分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4、7、11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63.06、169.22、213.44 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28.41、89.81、122.83 t·hm-2·a-1;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15.765、24.174、19.404t·hm-2·a-1,林下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林龄增加,干材的组成比例增加,树叶、干皮、1年生枝、枯枝和粗根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满归北岸林场兴安落叶松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分调查和兴安落叶松的异速生长方程研究了兴安落叶松群落生物量及生产力分配规律,分析了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满归兴安落叶松群落的树种组成简单,均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群落Ⅱ伴生少量的白桦。3个群落的林分密度分别为:群落Ⅱ(1 400株/hm2)群落Ⅲ(1 383株/hm2)群落Ⅰ(1 000株/hm2)。(2)在各群落中,总体物种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Ⅱ群落Ⅰ群落Ⅲ。Simpsom指数显示群落Ⅰ群落Ⅱ群落Ⅲ,Shannon-Wiener指数则为群落Ⅲ(0.4)群落Ⅱ(0.27)群落Ⅰ(0.26)。群落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Ⅲ群落Ⅰ群落Ⅱ。(3)在群落垂直结构上,个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均达到93%以上,林下植被层中草本层生物量均大于灌木层生物量。乔木层平均生产力在693.59~1 229.62 kg·hm-2·a-1之间。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时,群落Ⅱ兴安落叶松乔木的生物量及生产力均最高,分别为50 414.6 kg/hm2、1 229.62 kg·hm-2·a-1。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不同林龄锐齿栎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功能差异,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土壤各层容重大小顺序均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对于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各层土壤大小顺序均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不同林龄上述指标随土壤加深均是逐渐减小;不同林龄锐齿栎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物质量从大到小分别为:中龄林,17.82 ×105 t· hm-2;幼龄林,15.75×105 t·hm-2;成熟林,14.47×105 t hm-2.  相似文献   

4.
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省思茅松集中分布的4个县市,通过调查30块3~2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样地及测定36株标准木,对思茅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6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为22.39~308.96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7.07~295.74,1.73~52.46和0.78~16.40t.hm-2,枯落物层现存量为0.90~11.00t.hm-2,分别占林分生物量的21.44%~95.72%、2.62%~60.86%、0.39%~31.62%和0.90%~11.00%。随林木的生长,乔木层生物量比例明显增加,灌木层、草本层与枯落物层比例明显降低。乔木层、枯落物层和林分生物量与林龄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与林龄呈不显著负相关。随林龄增加,林分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和枯落物层现存量的变化规律满足逻辑斯蒂方程。3~2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林分的生产力为(9.52±1.31)t.hm-2.a-1,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产力分别为(6.29±1.19)、(2.52±0.83)和(0.71±0.31)t.hm-2.a-1。随林龄增长,乔木层生产力呈逻辑斯蒂增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产力呈指数函数减小。  相似文献   

5.
选取上海崇明岛生态农业园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银杏(Ginkgo biloba)林和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林3个人工林样地,测定不同林分类型的乔木层碳储量、土壤碳储量以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植株平均含碳率分别为香樟0.467 6,银杏0.470 8,大叶女贞0.463 5.不同器官之间: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不同林地乔木层碳储量为:香樟(52.63 t·hm-2)>大叶女贞(50.29 t·hm-2)>银杏(44.02 t·hm-2),均低于我国森林碳储量平均水平(73.68 t·hm-2).不同林地乔木层年均固碳量为:银杏(8.80t·hm-2·a-1)>大叶女贞(8.38t·hm-2·a-1)>香樟(7.52 t·hm-2·a-1).土壤碳储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林地土壤碳储量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64.44%~65.98%,表明土壤固碳在生态系统固碳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碳释氧效益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及群落生物量、林地面积等基本监测数据,对黑龙江省东折棱河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碳释氧能力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分析了不同林龄结构的碳密度和年固碳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储存能力大小依次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未成林,平均碳密度为91.672t·hm-2,总碳储...  相似文献   

7.
厚荚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4.5 a的定位观测材料,对1.5~4.5 a生厚荚相思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树叶和活枝外,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大.1.5、2.5、3.5、4.5 a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0.64、28.70、42.15、75.45 t·hm-2,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7.951、16.357、17.145、21.554 t·hm-2·a-1,林下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林龄增加,干材、干皮和枯枝的组成比例增加,树叶、活枝、粗根和细根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新林、塔河和漠河等地共选取了17块样地,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了所选样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1年生林分的生物量最大,为60.93 t/hm2,其年平均生产力为2.90 t/hm-2 · a-1;乔木生物量和地...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关帝山林区的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杨树林、灌木林、灌草丛等6类典型植被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样方收获法,对6种典型植被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分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个典型植被类型生物量不同,依次为油松林(158.63t·hm-2)、华北落叶松林(144.72t·hm-2)、杨树林(121.30t·hm-2)、白桦林(99.25t·hm-2),灌木林(26.33t·hm-2),灌草丛(3.27t·hm-2)。(2)各森林植被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干根枝叶,只有华北落叶松表现为树枝大于树根。阔叶林树根生物量大于针叶林树根生物量,但叶生物量小于针叶树种。(3)各森林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凋落物层生物量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优势树种在生物量分配方面占主导地位。(4)杨树林生产力最高。针叶林的生物量虽高,但是生产力相对比较低。(5)关帝山林区植被具有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0.
黑木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8年生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木相思人工林生物量为108.47 t.hm-2,其中乔木层占总生物量的85.85%、灌木层占7.26%、枯枝落叶层占4.47%、草本层占2.42%。黑木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43.06 t.hm-2,其中乔木层为46.33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32.39%;灌草层为4.78 t.hm-2,占3.34%;凋落物层为2.26 t.hm-2,占1.58%;林地土壤(0~60 cm)为89.69 t.hm-2,占62.24%。黑木相思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物量增长量为17.02 t.hm-2.a-1,年净固碳量为8.45 t.hm-2.a-1,折合成CO2为30.98 t.hm-2.a-1。  相似文献   

11.
以江西省马尾松林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大值法、光能利用率法、生产力回归模型法和生长过程法对林分尺度森林植被固碳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最大值法、光能利用率法和生长过程法三者间估算结果相近(P>0.05),分别为0.81~1.22、0.77~1.21和1.25~1.60 t· hm-2· a-1;生产力回归模型法估算结果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方法( P<0.05),估计值为4.15~4.93 t· hm-2· a-1。综合分析表明,生长过程法较适用于林分尺度上森林植被固碳潜力的估算。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以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不同龄组林下植被各层次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准确估算森林的固碳能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从幼龄林到成熟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9.80~43.96 t·hm-2,其中,枯落物层(69.64%~92.98%)>灌木层(5.01%~20.82%)>草本层(1.46%~9.54%)>苔藓层(0~1.15%)。林分年龄影响着林下植被各层次生物量及其比例,随龄组增加,枯落物量逐渐增加,灌木层生物量呈“U”型;草本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灌木层生物量与乔木层生物量及林分郁闭度呈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现存量与乔木层和植被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人工复层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于2006年对广西国营高峰林场3年生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模式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模式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存在紧密相关关系。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群落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净生产力水平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1∶1时,林分密度为1 050和1 320株/hm2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28.556和47.853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9.51和15.95 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2.100和42.182 t/hm2,占总生物量的77.39%和88.15%;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2∶1时,林分密度810和1 170株/hm2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49.482和76.556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16.49和25.51 t/(hm2·a),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4.340和72.733 t/hm2,占总生物量的89.60%和95.01%;当林分密度同为1 727株/hm2时,尾叶桉纯林、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以1∶1.6比例混交林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84.586和106.904 t/hm2,平均净生产力为28.20和35.63 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73.942和101.480 t/hm2,占总生物量的87.42%和94.93%,混交林群落生物量比纯林群落生物量高出26.38%。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尾叶桉纯林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生物量均比混交林高。在6个林分更新处理中,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的混交比例为1∶1.6时,混交林的成层性最明显,林分总生物量、净生产力水平也最高,且与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是较佳的一种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鹏  丁访军  陈骏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513-1518,1527
在参考前人大量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按不同林分类型和林分起源对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总结概述.结果显示,西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生物量(178.08 t/hm2)大于针叶阔叶混交林( 164.63 t/hm2)和针叶林(145.18 t/hm2)的;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生物量(210.58 t/hm2)大于人工林(110.65 t/hm2)的.西南地区的森林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2.75 t/(hm2·a)大于针叶林的12.13 t/(hm2·a)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9.61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3.38t/(hm2·a)大于人工林的10.56 t/(hm2·a).同时对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典型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祁连山典型林分的建群种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林龄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的平均生物量为282.544 t/hm2,祁连圆柏的平均生物量为248.764 t/hm2,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器官分配的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干(61.19%,58.82%)>根(28.17%,22.73%)>枝(6.4...  相似文献   

16.
2种杉木人工林密度与立木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福州白沙国有林场和南屿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林分密度分别为1 300-1 500和2 200-2 4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样地,选取样木进行分层取样测定不同器官生物量,分析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总的生物量为251.33 t.hm-2,高于低密度林分的生物量,其中树干的生物量最大,为154.46 t.hm-2,占总量的61.87%,超过低密度林分的26%;其次是根的生物量,为57.52t.hm-2,占总量的22.85%,超过低密度林分的22%;枝的生物量最低,为19.80 t.hm-2,仅占总量的7.62%;而叶的生物量最低,为19.55 t.hm-2,仅占总量的7.66%,高于低密度林分的38%,林分各组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干>根>枝>叶。  相似文献   

17.
秃杉混交林生产力和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秃杉杉木檫树混交林、秃杉杉木混交林以及秃杉、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秃杉混交林比秃杉纯林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混交林中又以秃杉杉木檫树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 ,林分总蓄积量达 87.59m3·hm-2 ,总生物量达 77.58t·hm-2 ,分别比秃杉纯林高 43 .3 %和 3 2 .4% .混交林林分具有一定成层性 ,林分结构比秃杉纯林更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 ,而且秃杉的生长比杉木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8.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柱取样法对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4种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差异明显,锐齿栎林细根生物量最高(4.657 t·hm-2)、其次为短柄袍林(4.450t·hm-2)、栓皮栎林(4.421 t·hm-2)和茅栗林(4.351 t·hm-2).从不同土壤层次中细根所占的比例看,栎类群落细根总生物量的60%左右分布在0~10 cm土层,85%以上分布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分析0~x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回归分析表明负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云南红河流域麻疯树人工幼龄林碳密度与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均标准木法建立了云南红河流域麻疯树Jatropha curcas人工幼龄林不同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并采用VARIO EL元素分析仪测定了麻疯树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开展了麻疯树人工幼龄林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碳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用y = 25.005(D2H)0.952方程测算出麻疯树人工幼龄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为26.03 t·hm-2。不同器官含碳率变幅范围为39.35%~56.74%,其中果实含碳率为56.74%,干枝含碳率为45.87%,根含碳率为45.12%,叶含碳率为39.35%,平均含碳率为47.27%。麻疯树幼龄林碳密度为5.54 t·hm-2,灌木和草本植物碳密度为3.78 t·hm-2,凋落物碳密度为2.59 t·hm-2。麻疯树幼龄林土壤表层0 ~ 10 cm有机碳质量分数最大,为16.61 g·kg-1。图2表3参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