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准确认识和评价油水井生产能力,是油田进行合理配产配注和开发调整的基本依据。在综合分析油水井基本产能公式和实际生产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累积产液量、注入量与生产压差积分的关系,并用综合产液指数、综合吸水指数,来反映油水井的实际生产能力;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开采条件变化产生的影响可以直观地反映在不同阶段油水井的生产能力变化上,通过计算不同阶段的综合产液指数、综合吸水指数,可以准确分析和评价不同开发阶段、不同条件下,油水井综合生产能力和变化趋势。实例应用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计算过程简捷、分析结果准确,可以为油藏开发调整和油井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产液、吸水指数预测方法及其在SZ36-1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SZ36-1油田开发综合调整的实际,对井网加密后新井的产液量以及新转注注水井的注入能力进行了论证.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无因次产液指数及无因次吸水指数随含水率的变化关系,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机理模型获得的无因次产液指数及无因次吸水指数随含水的变化关系基本符合油田实际,可有效论证新井液量以及注水井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物质平衡方法和容积法,提出了计算高饱和压力、高油气比油藏注采比的计算方法,并对有关参数的确定进行了理论推导论证和经验总结。结合文东油田的开发实例进行了实际有效的和实际应用,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地反映了文东油田目前开发的实际注采状况,实际应用效果明显,这咱方法对油田开发政策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4.
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规律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在半对数坐标系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直线段再次向下发生偏折,出现第二段直线段.在此基础上引进了二段直线法,即甲型水驱规律曲线在中高含水期及特高含水期各成直线段,可用于油藏开发预测和油田动态分析.通过对特高含水期采液指数、吸水指数和含水上升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实际的采液、吸水指数和含水上升速度因结构调整的对策不同,变化规律不同,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井网加密可以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井网密度越大,油田的开发效果越好。目前计算井网密度的方法很多,但针对水驱油田加密井合理井数和经济极限井数的计算方法却较少。该文以谢尔卡乔夫公式为基础,根据将来净现值公式推导出水驱油田加密井合理井数和经济极限井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实际应用表明,计算结果合理,可为油田井网加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两相渗流阻力法在转注井吸水能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未考虑平面上相态的变化和两相渗流阻力,吸水指数常规计算方法得出的值均为一个定值.与实际生产不符。为了研究注水井吸水指数随注水量的变化规律,在考虑平面上相态变化的基础上,应用两相渗流阻力法,建立了米吸水指数和米累计注水量关系模型。实例应用表明,运用该模型计算的理论米吸水指数与实测值相差不大,且变化趋势一致。在注水初期,井底附近含水饱和度迅速增加,水相相对渗透率迅速上升,因此注水井米吸水指数迅速上升;当米累计注水量达到一定数值后,注入水波及区含水饱和度上升速度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缓慢上升.导致米吸水指数上升缓慢。该方法为注水井的合理配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米吸水指数随累积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井转注后,随着注入水将井底附近的油驱走,注水井吸水指数不断增加,然而这一变化规律并无准确的计算公式。文中以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和经典的达西径向流公式为基础,结合含水率随含水饱和度变化曲线,推导出注水井米吸水指数随米累积注水量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油田实例进行分析计算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为未来注水井米吸水指数的计算和水井的配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低-特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新立油田注水开发矿场实际,通过对影响低-特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吸水状况因素的研究与分析,系统阐述注水井吸水能力与储层渗透率、地层压力、注水压力及含水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注水井吸水厚度与注水压力的关系,总结出不同类型注水井吸水指数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并对裂缝性低-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合理的注水调控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田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低效注水井占注水井总井数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注水井视吸水指数逐年下降.低效注水井区地层能量不能及时补充,致使地层压力、原油产量下降较快.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安塞油田是我国陆上最早开发的亿吨级整装特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采用滚动建产模式。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水淹油井逐渐增多且关井。受其影响,在0.98的极限含水率取值下,理论计算的最终采收率与矿场实际生产存在很大误差。为了真实反映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通过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与理论公式的结合,基于三个原则,提出了适用于特低渗油藏复杂开发状况的极限含水率取值确定方法。在此极限含水率下,最终采收率及构成要素的量化结果符合油田开发实际,检查井精细解剖也验证了这一结果,对安塞油田进一步明确提高采收率挖潜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单井测压资料预测油气水界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油气水井测压资料预浏油水、气水界面的通用计葬公式考虑了重力、毛管压力和水相压力未数三个因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储集层的束缚水是流体-岩石之间综合特性的反映,储集层的束缚水含量与岩石的孔隙结构及岩石比表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孔渗与束缚水饱和度的关系可以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对每块岩样压汞实验结果根据排驱压力进行插值,按压力平均再与相渗实验对比求取最小误差时的排驱压力值。以此压力下的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度及渗透率建立关系式。通过现场资料解释成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的束缚水水饱和度是合理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依据升平气田的试井资料,建立了气井产能与压差之间的二次项产能方程。运用此方程可以预测升平气田的单井产能,并且建立了压差平方与kh值相关的气田综合产能方程。当求得气田的平均kh值后,利用该方法可以求得气田的平均产能或生产压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值模拟技术尚不成熟,虽能进行机理分析,但由于运算量过大还未广泛应用于实际油藏开发。鉴于启动压力梯度设置的复杂性,在Eclipse软件的基础上,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变化大的特点,在不同渗透率级别下应用"THPRES"关键字设置平衡分区,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等效数值模拟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够大大地减少整体工作量和计算量,可大规模应用于实际区块油藏数值模拟,为合理预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欠平衡钻井期间地层流体流入规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欠平衡钻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便更好的控制和发展欠平衡钻井.本文研究了地层流体流入井筒的规律,建立了欠平衡钻井期间井底流压计算方法,指出了假设油气层厚度不变下模拟欠平衡钻井期间地层流体流入井筒的理论有较大误差.给出了在欠平衡钻井期间,随着井眼不断加深,油气藏暴露面积不断加大,地层流体流入井眼的参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欠平衡钻井期间,保持井底负压差钻井会因地层流体流入井筒过多而造成控制困难,而根据地层渗透率与钻速,采用恒地层进气量钻井将是安全的.并得出运用地层气体流入模型与井底流压计算模型可以计算与控制恒地层进气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两种乙丙共聚物粘度指数改进剂产品标准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德宏 《润滑油》2003,18(4):39-41
对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公司在不同时代所制定的两个乙丙共聚物粘度指数改进剂产品标准做了比较说明。中国石油颁布的新标准由于修订和增加了一些产品指标,因此对于调油厂在验收和实际使用OCP时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弹性平底海洋结构物入水冲击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仿真的基础上对弹性平底海洋结构物入水冲击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结构的弹性特征对于结构冲击压力峰值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各个参数对于冲击压力峰值影响的程度,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深盆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深盆气藏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气藏,常具有饱和气体、异常压力、下倾部位无气水界面和低渗透储层等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气藏就是一个典型的直接型深盆气藏的实例。指出:该深盆气的主要赋存层位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储层岩石为河流三角洲相砂砾岩和砂岩,砂体厚度大、分布广泛,岩性致密,储层渗透率普遍小于1×10-3μm2(但对于深盆气的储集,仍是十分有效的储层);上古生界煤系气源岩表现为广覆型分布、较高有机质丰度、倾气腐殖型有机质为主的特点,属于全天候式生气,目前虽然可能基本上不再继续供气,但其生成的巨大资源量在极为缓慢的散失速率下仍能形成特大型深盆气藏;深盆气藏主体分布区以常压和低压为主,天然气分布充分表现出深盆气藏特有的气水倒置特征;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深盆气甜点属于地层性质,多出现在深盆气上倾边界附近的储层中。  相似文献   

19.
目前所有的应力敏感实验都假设上覆压力不变,事实上,油气田开采时储层部分甚至整个上覆岩层的应力将重新分布,上覆压力将随着生产时间不断变化,因此计算不同形状储层上覆压力变化值对低渗储层应力敏感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苏里格砂体展布特征,将储层模型简化为近饼状体模型和近椭圆柱体模型,以Sohanzadeh非均质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苏里格气田两种简化储层模型在油气开采时上覆压力的变化情况,并应用于储层的应力敏感评价中.结果表明:油气开采时,苏里格气田上覆岩层中形成压力拱,不同形状储层的压力拱比不同,近饼形储层和近椭圆柱体储层的最大压力拱比分别为0.276和0.119.地层压力降低30 MPa时,近饼状体储层上覆压力最大降低14%,近椭圆柱体储层上覆压力最大降低6%,对应的应力敏感渗透率较常规应力敏感实验分别提高38.57%和23.25%,对于压力拱效应显著的低渗储层,常规实验夸大了储层的应力敏感效应.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reliable accelerated fuel stability teat regimen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storage stability of a shale derived diesel fuel marine (DFM).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nitrogen compounds as dopants in a stable shale DFM base fuel indicate that 3ome pyrroles and indoles may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storage stability. A complete stability test matrix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temperatures of 43, 65 and 80°C, for time periods between A and 179 days, and for a ten-fold concentration range of a model dopant, 2,5-dimethylpyrrole (DMP). Stability was defined by the amount of total insoluble material (filterable sediment and adherent gum) produced after stress, and also by the amount of titratable peroxide present in the filtrates of stressed fuel samples. A very regular pattern for insolubles formation was found within the test matrix. Deposit formation rates exhibited a first-order dependence on DMP concentration, with an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11-12 kcal/mol. The sediment was found to contain 12% nitrogen and 18-20% oxygen irrespective of the stress conditions employ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