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APL患者248例,其中高白细胞患者70例,分析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诱导治疗的疗效。非高白细胞APL的诱导治疗以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为主,高白细胞APL的诱导治疗以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蒽环类化疗药物为主,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248例患者中,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为28.2%(70/248),其中WBC为10×109/L~50×109/L 46例(18.5%), WBC>50×109/L且≤100×109/L 14例(5.6%),WBC>100×109/L 10例(4.0%)。高白细胞AP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PML-RARα融合基因S型(P=0.004)及FLT3-ITD基因突变(P<0.01),原发性纤溶亢进更加严重;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低于非高白细胞APL患者[88.9%(48/54)比98.1%(152/155),P=0.013],早期死亡率高于非高白细胞患者[11.1%(6/54)比1.9%(3/155),P=0.013]。高白细胞患者的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脑出血。结论高白细胞是APL不良预后因素,诱导治疗应重视凝血异常的纠正、联合化疗迅速降低白细胞,以及联合地塞米松预防诱导分化综合征,以期降低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白细胞清除术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先进行白细胞清除术以降低白细胞负荷,随后以含有去甲氧柔红霉素的标准方案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16例。结果 白细胞清除术1~3次,分离后白细胞中位数由163×109/L降至72×109/L,清除后白细胞下降幅度超过50 %,且不良反应轻,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完全缓解(CR)率68.7 %,部分缓解(PR)率12.5 %,总有效率(RR)81.2 %;化疗中无一例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结论 白细胞清除术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能迅速降低肿瘤负荷,改善临床症状,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降低早期死亡率,提高缓解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 %与70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白细胞分离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化疗前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行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单采术,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白细胞分离治疗,外周血白细胞中位均数由182.9×109/L下降为41.4×109/L,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白细胞分离术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融合基因特点与其疗效、预后及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41例形态学初诊为APL患者进行PML-RARα、PLZF-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比较不同类型融合基因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结果 41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L型阳性29例,中位年龄43岁(8~75岁),基因表达水平(60.12±41.24)%,白细胞中位值2.1×109/L(0.44×109/L~124×109/L);PML-RARα-S阳性11例,中位年龄34岁(19~66岁),基因表达水平(24.36±25.72)%,白细胞中位值3.2×109/L(0.47×109/L~88×109/L);PML-PLZF 1例,基因表达水平较高(64.12 %)。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时间L型40 d(32~60 d),S型56 d(25~86 d);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 %和81.8 %(P=0.02); 1例PML-PLZF阳性患者18个月内未达到CMR,且存在C-KIT 基因突变,形态学复发2次。结论 融合基因PML-RARα-L型APL患者疗效、预后及无事件生存率均好于S型患者,PLZF-RARα基因融合的APL患者易复发且预后较差;APL融合基因分型及预后突变基因的检测,对患者的疗效判定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商品名:巨和粒)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确诊的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30例,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减少程度、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天数、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化疗结束时血小板计数为(41.22±23.67)×109/L,化疗后1周及2周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82.22±46.72)×109/L及(119.67±34.12)×109/L;治疗组化疗期间输注血小板例数7例;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第7天及第14天时,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00×109/L)分别为12例(40.00 %)和26例(86.67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 rhIL-11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值得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防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1例因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50×109/L)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给予rhIL-11预防性治疗。第1周期单用化疗;第2周期化疗联合rhIL-11,即化疗结束后24 h开始用rhIL-11,25μ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用药14 d或连续2次检查血小板计数≥300×109/L停药。结果 共入选21例患者,2例因第1周期化疗后疾病进展,中止化疗而剔除,19例可评价疗效和毒性反应。对照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31.9±9.2)×109/L,血小板<50×109/L平均天数(8.9±3.3)d,输注同型异体血小板7例次。研究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56.4±17.8)×109/L(P<0.05),血小板<50×109/L平均天数(4.6±2.9)d(P<0.05),输注同型异体血小板3例次。结论rhIL-11可提高血小板最低值,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量,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后巨核细胞-血小板等恢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 rhIL-11 1.5~3.0 mg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在标准的DA方案或相似方案化疗结束24 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24 h,皮下注射,连用至血小板≥100×109/L,最多不超过14 d。结果 注射rhIL-11后血小板恢复至≥30×109/L、≥50×109/L、≥100×109/L的平均时间均早于未使用rhIL-11者,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rhIL-11可以有效地促进A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后外周血小板恢复,从而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化疗联合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40例采用ATRA、As2O3、化疗三联疗法治疗的AP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总体CR率92.5 %(37/40),完全缓解所需中位时间27(22~61)d;白细胞≥10×109/L组CR率72.7 %(8/11),白细胞<10×109/L组CR率100 %(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0,P=0.00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仅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结论 ATRA、As2O3、化疗联合应用可作为AP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56例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血小板<75×109/L的患者给予每天rhIL-11 50 μg/kg皮下注射,观察外周血小板变化,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停药。结果 血小板升至≥100×109/L所需时间:Ⅱ度(3.5±1.0)d(8例),Ⅲ度(5.6±1.1)d(32例),Ⅳ度(11.6±1.5)d(16例)。主要不良反应为厌食、头晕、发热、结膜充血、水肿、心悸、心动过速、皮疹、注射部位疼痛等。结论 rhIL-11有升高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诱导过程中的并发症及其As2O3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初诊的AP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诱导期有18.2%的患者发生DIC,在全反式维A酸(ATRA)As2O3治疗过程中分别有57.1%、67.6%的患者发生白细胞增多症;As2O3治疗的患者中有18.9%发生了类似于维A酸综合征(RAS)反应的"亚砷酸综合征".有40例患者初诊时WBC<10×109/L,其完全缓解(CR)率为72.5%,明显高于WBC>10×109/L者的CR率(45.5%)(P<O.05).结论由于诱导分化剂的应用,APL治疗过程中DIC的发生率下降;As2O3在治疗APL时可引起白细胞增多症和"亚砷酸综合征";初诊WBC>10×109/L的患者预后较差,WBC>10×109/L可视为"高白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