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技术在中耳胆脂瘤术前的诊断作用,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中耳胆脂瘤并行鼓室成形术患者33例(33耳)资料。所有患者均行320排CT容积扫描,比较术前CT影像显示的听小骨破坏情况与术中所见听小骨实际破坏情况,并行一致性分析。结果:CT评判的听骨链破坏分布:锤骨头13例、锤骨柄7例、锤砧关节12例、砧骨体15例、砧骨短脚18例、砧骨长脚24例、砧镫关节17例、镫骨11例。术中所见听骨链破坏分布:锤骨头14例、锤骨柄6例、锤砧关节12例、砧骨体15例、砧骨短脚19例、砧骨长脚22例、砧镫关节15例、镫骨10例。上述听骨链破坏的CT评判与术中所见结果比较的Kappa值分别为0.94、0.90、0.87、0.88、0.82、0.86、0.88、0.93,一致性较好。结论:320排CT对中耳胆脂瘤术前听骨链破坏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术前对颞骨行320排CT容积扫描有利于病情诊断和手术决策。  相似文献   

2.
听骨链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听骨链的CT曲面重建(CPR)方法,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5耳(122例)行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检查,对听骨链行CPR。50例(80耳)为正常听骨链,72例(85耳)为病变组。主要扫描参数:准直0.5mm,螺距0.875,重建间隔0.2~0.3mm,重建矩阵1024×1024。结果(1)正常听骨链组:1幅图像上清晰显示3个听骨及其关节。(2)临床应用:39例颞骨外伤中,听骨链异常的18例;锤砧关节半脱位及脱位各5例,砧镫关节半脱位及脱位分别为5例及6例,锤骨柄骨折1例。16例外耳发育不良中,骨性外耳道闭锁13例,膜性3例。骨性外耳道闭锁最常见的伴随听骨畸形是锤骨柄发育不全(10例),中耳腔变窄、听骨缺如3例,锤砧融合伴砧骨长突缺如1例。不伴随先天性外耳发育不良的听骨畸形2例,1例为双耳砧骨长突缺如,另1例为砧骨长突发育不全伴砧镫关节不连。慢性中耳乳突炎15例,6例合并胆脂瘤者听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鼓室硬化症1例。结论听骨链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是诊断传导性耳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听骨链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讨听骨链CT仿真内窥镜 (CTVE)成像技术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HiSpeedCT/i扫描机 ,层厚 1 0mm、螺距 1 0、骨算法、视野 9 6cm× 9.6cm、间隔 0 1mm重建 ,对 10例正常中耳和 2 1例临床怀疑中耳病变 (14例手术 )的患者进行CTVE成像。正常及异常中耳的观察阈值分别为 - 6 0 0~ - 2 0 0HU和 5 0~ 30 0HU。结果 CTVE能清楚显示正常听骨链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 ,锤骨、砧骨及锤砧关节的显示率为 10 0 % (38/38) ,镫骨底板的显示率为 32 % (12 /38) ,只有 2 1%(8/38)可以分辨镫骨的前、后脚 ;18例中耳炎患者中 12例胆脂瘤形成 ,CTVE上有不同程度的听小骨破坏。 1例中耳畸形显示听骨链发育异常。结论 CTVE是一种新的、非侵袭性的方法 ,能显示听骨链的立体影像 ,有利于听骨链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容积重建(VR)技术在儿童鸡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行多层螺旋 CT 检查的鸡胸患儿资料36例,全部病例图像均在 CT 工作站进行3D 后处理,主要方法为 VR 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胸骨体前凸型35例,胸骨柄前凸型1例,对称型鸡胸27例,非对称型鸡胸9例。VR 技术能清楚显示胸骨、肋骨及肋软骨的异常改变。结论多层螺旋 CT VR 技术能立体、全面显示患儿鸡胸的形态改变,为微创手术矫治鸡胸畸形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6.
7.
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分辨率CT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CT高分辨率扫描成像简称(High Resolation CT),简单地说是结合1—2mm层厚和像素大小为0.2—0.3mm的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28层CT减影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行128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用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重建得到VR及MIP图像,综合分析多种图像评价脑血管病变.结果 脑血管狭窄或闭塞21例,均显示脑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动脉瘤9例,其中大脑中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1例,所有瘤体及瘤颈均得到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2例,均能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128层CT减影技术能快速、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肺动脉低剂量、低对比剂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PE)患者行25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根据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原始数据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射(FBP)、IMR技术重建图像(A、B组),对照组原始数据采用 FBP 重建(C 组)。采用5分制方法评价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图像质量,测量并计算肺动脉强化值(CT 值)、图像噪声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 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 A组与 B组,B组与 C组肺动脉 CT值、图像噪声、SNR、CNR 及主观图像质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实验组CTDIvol、ED低于对照组(P<0.001)。A、B组肺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B组肺动脉CT值高于C组(P=0.005)。B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A组(P<0.001),B组图像噪声高于C组(P<0.001)。B组 SNR、CNR高于 A组(P<0.001),B、C组 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P=0.958)。B组图像可诊断率、优良率高于 A组(P<0.001),B、C 2组图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肺动脉“双低”成像扫描模式联合更优化的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能量CT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超重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双能量CT低剂量成像,因重建方法分为A组(FBP法),B组(SAFIRE法),同时将单能谱keV分为6个水平(65、70、75、80、85、90 keV).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单能谱keV水平各指标,选择最佳keY;比较最佳keV水平的A、B组间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评分等.结果 60例受检者不同keV水平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开口处)CT值、SD、SNR、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NR值及CNR值显著高于A组,SD值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B组中节段评分为优的血管节段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剂量指标剂量长度乘积(DLP)为(238.7±30.82) mGy· cm,有效剂量(ED)为(3.3±0.43) mSv.结论 在低剂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双能量扫描中,使用迭代重建算法结合最佳单能量谱成像能够提高图像质量,其中75 keV为最佳纯化单能谱图像.  相似文献   

11.
CT在机械性眼外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在机械性眼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Somatom CR型CT机对75例机械性眼外伤患者进行横断位、冠状位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对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75例中框壁骨折64例,眼球缩小或变形3例,眼环不连续3例,玻璃体积血4例,晶状体脱出2例,球后血肿7例,外伤性白内障2例,视神经增粗7例,眼外肌增粗、移位17例,球内异物2例,眶内积气28例。结论:CT检查可较全面地观察机械性眼外伤后眼眶及内容物的损伤情况,为临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对比剂剂量对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66例256层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成像患者[体质量指数(BMI)<30,心率50~80次/min],将其按注射碘海醇350剂量分为3组,<1.0 mL/kg(105例)、1.0~1.1 mL/kg (111例)及>1.1~<1.2 mL/kg(150例)。由3位评估者以优、良、可、差4个等级分别观察不同对比剂剂量组及组内3种不同心率(≤60次/min、61~70次/min、71~80次/min)图像质量。结果3组不同注射对比剂剂量组间优秀图像、优秀良好图像差异无显著性(P >0.05)。3组不同注射对比剂剂量组内的心率改变对图像质量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 <0.05),低心率者(≤60次/min)图像质量优于心率较快者(71~80次/min)。结论正常 BMI,正常心率者进行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冠状动脉 CT 成像对比剂剂量(0.9~1.2 mL/kg)不影响成像质量,心率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司迎  焦健  傅振强  都基权  张鹏 《武警医学》2022,33(4):295-297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多平面重建对疑似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 AA)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8例疑似AA患者,进行高分辨率CT扫描,观察组根据常规轴位高分辨率CT( high resolution CT, HRCT)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对照组仅根据CT轴位图像做出诊断。两组诊断结果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或出院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8例疑似AA患者,病理结果显示123例阳性、15例阴性。观察组:真阳性120例,真阴性13例,误报2例,漏报3例。对照组:真阳性104例,真阴性7例,误报8例,漏报19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阳性预测值上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高分辨率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提高临床对疑似AA患者确诊的能力,具有单独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成像对骨外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二维或三维成像在骨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6 0例骨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及十六层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处理。结果:6 0例骨外伤均有骨折,其中X片确定骨折的有35例,CT平扫片确定骨折的有4 1例,后处理图像确定骨折的有5 6例,CT平扫和后处理图像共同确定骨折的有5 9例。经χ2 检验,X线平片与CT平扫在确定有无骨折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后处理图像或CT平扫和后处理图像结合与X线平片或CT平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结论: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骨的解剖结构,并能确定有无骨折和骨折的类型。骨的二维或三维成像是CT平扫的重要补充,两者的结合对骨外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assess the role of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 (3DVR) in th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the ossicular chain in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CSOM).

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ty-six patients with CSOM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Temporal bone was scanned with a 128-channel multidetector row CT and the axial data was transferred to the workstation for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and 3DVR reconstructions. Evaluation of the ossicular chain according to a three-point scoring system on two-dimensional reformation (2D) and 3DVR was performed independently by two radiologist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surgical findings.

Results

2D showed over 89% accuracy in the assessment of segmental absence of the ossicular chain in CSOM, no matter how small the segmental size was. 3DVR was as accurate as 2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gmental absence. However, 3DVR was found to be more accurate than 2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tial erosion of segments.

Conclusion

Both 3DVR and 2D a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ossicular chain in CSOM. The inclusion of 3DVR images in the imaging protocol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2D in detecting ossicular erosion from CSO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256层CT 冠状动脉成像检查29例,回顾性分析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桥血管的情况。结果29例搭桥血管共77支,搭桥血管1支6例,2支6例,3支10例,4支6例,5支1例,平均2.75支。59支(76.62%)桥血管通畅,17支(22.08%)桥血管管腔狭窄,1支(1.30%)桥血管闭塞。内乳动脉桥6支,大隐静脉桥71支;6支内乳动脉桥中,5支(83.33%)桥血管通畅,1支(16.67%)桥血管管腔狭窄;71支大隐静脉桥中,54支(76.06%)桥血管通畅,16支(22.54%)管腔狭窄,1支(1.40%)管腔闭塞。大隐静脉与内乳动脉桥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颈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3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颈部CTA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颈动脉闭塞的部位,观察相应血管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63例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27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2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烟雾病)5例、单侧椎动脉闭塞23例、双侧椎动脉闭塞5例、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1例;侧支循环途径包括:Willis环(29例)、眼动脉(2例)、颅底烟雾动脉(5例)、软脑膜吻合动脉(3例)、颈升动脉(4例)等.结论 256层CTA能清晰显示颈动脉不同部位闭塞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肋骨及肋软骨损伤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肋骨及肋软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病例,采用MIP、SSD和VRT技术进行肋骨及肋软骨三维重建,并与X线平片和轴扫资料对照。结果7例X线平片、5例常规平扫不能确诊,经图像后处理明确了诊断;3例在三维图像中可疑或未显示骨折,结合MPR(包括曲面重建)明确了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显示优于普通X线及常规胸部轴位扫描,尤其对临床可疑肋骨及肋软骨损伤者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颅内段硬化256层C T血管成像(CTA)表现。方法收集2013—2014年经256层C T A检查诊断头颈部动脉硬化402例,其中男274例,女128例,分析累及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发病率,分别观察动脉硬化斑块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60岁、>60岁)、不同部位(左、右)特点及斑块长度、性质及血管狭窄率的差异。结果402例头颈动脉硬化累及颈内动脉颅内段164例(40.80%),男38.32%,女46.09%(χ2=2.182,P=0.140)。两性别>60岁组发病率均高于≤60岁组(χ2<31.105, P<0.001),不同性别、年龄在部位发病率无显著差异(χ2<0.035,P>0.088)。斑块长度(按≤10 m m ,11~20 m m及>20 m m分组)在男、女两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027,P>0.091)。钙化斑块多见(79.81%),混合斑块次之(15.46%),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少见(1.58%,3.15%)。男性混合性斑块>60岁年龄组较≤60岁年龄组多见(χ2=12.204,P=0.001),其余不同性质斑块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轻度狭窄多见(54.57%),中度狭窄次之(39.75%),重度狭窄少见(5.68%),男女两性别在不同年龄组间血管狭窄率未见显著差异(χ2<2.062,P>0.151)。结论头颈部C T A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硬化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