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而且可以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星各向异性的特征进行成像。近年来,DTI逐渐应用于动物和临床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成像原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9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项新成像技术,广义而言f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BOLD)以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 scopy,MRS)[1] .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血氧水平依赖的脑功能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MRI,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出现,使得对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两者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颈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和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 D 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一项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利用水分子移动方向成像,具备无创性显示纤维束的能力,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DTI在临床中应用并予以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椎病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 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颈椎病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孟葳  李茂 《广西医学》2010,32(1):93-96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磁共振新技术,是一种能在活体显示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无创成像方法,能反映白质纤维束的病理状态及其与邻近病变的解剖关系,是目前唯一能反映人体活体组织空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之间水分子交换的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可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来研究疾病状况。DTI现逐渐应用于临床,在许多脑部疾病,如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脑多发性硬化、脑感染性病变和脑肿瘤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在弥散张量成像中,每一体素内水分子的弥散用一个张量进行描述.利用张量的几何性质可对脑白质的细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可用于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诊断.  相似文献   

9.
脑的功能磁共振(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生成反映脑血流变化的图像。它主要以实时无辐射的探测技术对特定的大脑皮层区域进行扫描,以此来观察大脑神经网络情况。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主要是神经元活动引起血液动力的改变,是目前功能磁共振在临床研究方面应用广泛的一个技术。当大脑神经活跃时,其附近的血流及血流耗氧增加,顺磁性的去氧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引起横向磁化豫缩短效应,也就是T2加权像信号,T2加权像信号的强弱间接反映局部脑神经活跃的情况。通过功能连接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计算统计出哪些脑区在执行人的语言功能,进而针对这些脑区进行蒙医针灸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两种治疗,来促进脑卒中后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则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弥散张量成像(d 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 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 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水分子扩散原理检查活体组织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方法,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显示大脑内白质纤维走向的技术[1]。自1965年Stejskal等[2]提出一种对扩散敏感的短梯度脉冲序列,实现水扩散的MR检测,1994年Basser等[3]提出了弥散张量成像的技术以来,目前DTI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1弥散张量成像基本原理在活体组织,若其结构不同将会影响水分子弥散的方向和速率,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