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虫病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主要有8种,按丝虫的寄居部位分有3类,一类寄居淋巴系统,计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及帝汶丝虫(Brugia timori);另一类寄居皮肤,包括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罗阿丝虫(Loa loa)及链尾丝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第三类寄居体腔,其中有常现丝虫(Dipeta-lonema persians)和奥氏丝虫(Mansonella ozzardi)。  相似文献   

2.
丝虫病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沿长江各省以及山东以南、东南沿海诸省为丝虫病流行地区。在亚洲马来西亚及日本的九洲、冲绳均为流行地区。国内的丝虫病大都由班氏丝虫所引起,马来西亚丝虫则较少,传播病媒为蚊虫,为中华按蚊,二种库蚊及伊蚊。潜伏期为8~12月,但亦有感染  相似文献   

3.
乳房丝虫病     
乳房丝虫病国内文献报告甚少,临床上难以早期确诊,往往误诊为乳房的其他疾病。我院外科在一年内遇到四例,术前都误诊为乳房癌、乳房纤维瘤、乳房囊状扩张症及乳房小叶增生症等,后经病理检  相似文献   

4.
丝虫病是感染圆体蠕虫中班氏丝虫或马来丝虫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内,雌雄异体,产生的幼丝虫,进入肺部等血管内,每一昼夜间,周期性地出现于末梢血液。由于成虫对组织的损害,可引起各种症状,如淋巴管炎、淋巴腺炎、乳糜尿、阴囊积液、象皮病等。地理分布:丝虫病是一种流行很广的寄生虫病。班年丝虫的传染,分布于东半球由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西半球由北纬42度到南纬38度以内地区,包括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及亚洲,都发现本病的感染者。亚洲在印度及太平洋群岛许多小岛上特别流行,有些地区甚至有60-80%  相似文献   

5.
丝虫病治验     
患者,男,25岁,安徽籍,战士,住院号12157,于1981年11月中旬发现尿呈乳白色或粉红色,经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效。1982年7月在某医院诊为“乳糜尿”,行右肾淋巴管结扎木,住院治疗三个月,乳糜尿消失。出院二个月后复查尿色正常。同年11月20日乳糜尿发作,并伴睾丸灼热,偶有排尿中断,本单位卫生队给予口服苯海拉明、静推葡萄糖酸钙效不佳,83年2月5日入我院内科诊治。查体:舌质淤紫,舌下静脉曲张,脉沉涩,  相似文献   

6.
据估计,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班氏丝虫,4千万人感染盘尾丝虫,并且这两种丝虫病均能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近年来,虽然在丝虫病的免疫诊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防治措施进展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丝虫的生活史特殊,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或结缔组织内,药物必须通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流行比较广泛,危害很大。近年来虽经各地大力防治,微丝蚴阳性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诊断方法尚难令人满意。目前各地使用的治疗方法,要迅速地达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尚有一定困难。今仅将在丝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寄生虫学与免疫学方面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评述如下: 一、寄生虫学检查 (一)厚血膜涂片法目前各地用单耳1~2片法(相当60~120立方毫米血液)和双耳2片法(相当120立方毫米血液),国外多主张在指尖取血。以往各地对提高微丝蚴检出率曾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丝虫病疫点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残存丝虫病感染情况和特征,为今后该地区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厚血膜常规镜检方法,并对微丝蚴血症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在龙桥镇挺丰村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9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0.54%,微丝蚴密度平均50.4条/120ul。结论 该村在丝虫病防治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查治补课,才能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以后,班氏丝虫病的传播作用如何,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防治成果等问题,于1984至1986年选取原来人群微丝蚴阳性率分别为7.3%和10%的水步镇乔庆村和冲蒌镇南昌村为点,进行班氏丝虫病传播动力学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对典型丝虫病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对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丝虫病,由于缺乏认识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现将近年来发现的这类丝虫病作一介绍。一、非典型丝虫病非典型丝虫病的症状多属功能性,祝氏所报道的这类病例,较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胸痛、腹痛、胃纳减退、失眠、全身不适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胸痛多为隐痛,部位不定(常见于前后胸)。此一症状发生机理可能与微丝蚴白天停留于靠近胸膜面的  相似文献   

11.
叶星  林晓峰  周颂华 《广东医学》2004,25(2):204-204
患者 ,女 ,2岁 ,赤道几内亚黑人。因母亲发现其右眼红肿及眼珠变灰白色 ,常搓眼、哭啼 1 4d ,于 2 0 0 3年 9月 2 6日来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就诊。眼部检查 :双眼视力检查不合作 ,右眼睑稍肥大 ,睑皮肤略粗糙 ,球结膜充血 ( ) ,角膜内皮水肿、混浊 ( )、kp( )、Tyn dall( )  相似文献   

12.
13.
流行在我国的丝虫病有两种:班氏丝虫病及马来丝虫病。其分布极为广泛,沿海诸省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海南岛、台湾、舟山群岛以及长江沿岸、大湖泊地区均有此病流行。除浙江省主要为马来丝虫病外,其余各省均以班氏丝虫病为主,在福建地区二者同时存在。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内,雌雄常缠结在一起;幼丝虫系胎生,夜间在人体周围血液中呈周期性出现,白日多集居于肺部微血管内。关于这种周期性昼隐夜现的机转有下列几种介说。一、幼丝虫夜间周期性的出现乃为适应媒  相似文献   

14.
<正> 患者女,30岁,已婚,汉族,主诉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肿块两月,无何不适。检查:左侧乳房外上象限触及花生米大小硬块,活动,有似芝麻大小硬物呈窜向左侧腋窝方向延及,无红、肿、压痛。1979年2月22日在局麻下行左侧乳块摘除术。切下肿块肉眼观察见不整形组织一块,蚕豆大,表面灰红色,无包膜,切面灰红色,实性。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9岁,1980年4月去喀麦隆雨林地带援建水电站,曾多次被斑虻叮咬,局部剧痛,并起红色肿块,不治而愈。1981年底回国后,于1984年4月上肢局部肌肉酸痛,2天后消失,半月后上肢再次酸痛。近半年头部常有蚁行样感。1985年4月入院。体检:神清合作,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血压16/10.5 kPa。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8岁,汉族,原籍河南太康,19岁来疆,住阿勒泰城郊,无固定职业。左眼眶出现包块1年,近半月来增大,伴胀痒不适,于1994年1月11日以“左眼眶骨瘤”收住院。1年前曾陪丈夫去广州作生意。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各系统无阳性体征。眼科检查:左眼视力1.5,眼眶内上方有一桃核大小的椭圆形包块,局部皮肤隆起,色泽近于正常,质地较硬,边缘欠清晰,活动度差,无触痛,无波动。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0g/L,白细胞3.4×10~9/L,中性0.53,淋巴0.47,血小板125×10~9/L,出血时间1min,凝血时间1min。尿常规(-)。粪便常规(-)。  相似文献   

17.
<正> 全世界约有2亿以上丝虫病患者。我国的丝虫病由马来丝虫及班氏丝虫感染所致。近年,通过对抗虫药物生化机理的研究,合成、筛选了一批有效的抗丝虫药,有些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原为班氏丝虫病重度流行区,全省原有74个县(市)、967个乡镇、35349个行政村流行,流行区人群平均微丝蚴率7.1%,最高达39.0%,全省约有微丝蚴血症250万,慢性丝虫病患250万,丝虫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丝虫病流行县(市)初次开展防治前,应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流行区的范围、虫种、微丝蚴阳性率、微丝蚴密度、晚期丝虫病患病率和主要媒介蚊种及其幼丝虫自然感染率等,以摸清流行情况,据此制订规划,开展防治。一、控制传染源(一)普查普治1.普查:采血率要达到大队应查人数(除一岁以下儿童)的98%以上。(1)玻片编号;以大队和生产队为单位编顺序号码,每个大队和生产队都要编上代号,以防止差错。(2)采血时间和方法:夜间9~2点采血,取耳垂血,每人查2张血片,每片3大滴(相当60立方毫米),涂成边缘整齐、血膜均匀的厚涂片,待自然干后溶血,常规染色后镜检。(3)镜检:一律用移动器移动血片,低倍镜枪查。镜检速度每小时8~12张。对镜检过的血片,须按复查的有关规定复检。镜检后要及时登记,血片按  相似文献   

20.
临沭县曾是班氏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 195 7年调查人群微丝蚴感染率为 2 2 .4 0 % ,乳糜尿、象皮肿、鞘膜积液等晚期丝虫病人也广泛存在 ,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四十余年的防治工作中 ,首先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从而使我们能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达到了大范围控制和阻断丝虫病传播的目的。其次是制定了海群生防治方案 ,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普治 (即 195 8~ 196 0年和 1971~ 1973年两个阶段 ) ,共血检 2 35 0 4 2 9人次 ,平均微丝蚴感染率分别为 18.11%和 9.0 9% ,对查出的微丝蚴阳性者进行了正规治疗 ,并对血检阴性的居民亦给予海群生一个疗程的治疗。三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 0 .4 %海群生药盐的全民防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3年经省和地区业务部门对我县的考核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 0 .12 % ,以村庄为单位阳性率降至 1%以下 ,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在进行人群普查普治的同时 ,对晚期丝虫病人也进行了治疗。 1984年以来开展了丝虫病人纵向和横向监测 (包括人群血检、蚊媒监测 )以及流动人口监测 ,自 1986年以来全县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有效地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 ,使全县人民免除了丝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