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萧氏松茎象的早期寄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调查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对萧氏松茎象的早期寄主进行了研究,说明该虫最先在马尾松树种上发生,而后逐渐蔓延到从国外引进的湿地松、火炬松和国外松上猖獗危害。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是江西省吉安地区 1988年发现的国外松新害虫。十多年来,该虫蔓延十分迅速,危害国外松特别严重。据1999年调查,江西省40余县(市)有分布.发生面积1万公顷以上,成为国外松的主要害虫。究竟此虫最初寄主是何树种,它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呢?弄清这一问题十分重要,不仅对制订正确的防范措施,而且对研…  相似文献   

2.
萧氏松茎象幼虫龄数的估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和林间调查的结果表明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幼虫期为 5~ 7龄。该虫在林间以老熟幼虫的前 1龄幼虫 ,即以第 4~ 6龄幼虫越冬 ,其中以 5~ 6龄幼虫为主 ,4龄幼虫仅占少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策略和方法,在传统测序方法中介绍了基于物理分离线粒体DNA的克隆文库测序方法和基于PCR扩增产物的直接测序方法,后者重点介绍了基于长PCR扩增产物的引物步移法和基于总DNA的引物步移法;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方法有基于总DNA样品的方法,包括需要预扩增mtDNA的多物种平行高通量和无需预扩增mtDNA的高通量方法,基于总RNA样品的转录组测序方法等。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研究规模、样品大小和保存状态、经费情况等。总的来说,基于长PCR扩增产物的引物步移法尤其适合小规模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而对于大规模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来说,NGS技术无疑是省时省力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35-440
为摸清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受害松林的环境因子特征,应用林地环境因子常规观测方法进行观测,结果表明:8月份受害松林地面平均光照强度、地面温度、距地表20 cm高处温度、5 cm深处土壤温度、70 cm高处蒸发量分别为3748 lx、254℃、271℃、255℃、16 mm,分别比健康松林低948%、70%、46%、59%、273%,受害松林在距地表20 cm高处空气相对湿度为858%,比健康松林高71%。由实验得知,萧氏松茎象受害松林的光照强度、地面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蒸发量均比健康松林低,空气相对湿度比健康松林高,距地表越近,这一差异就越明显。两类林分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4因子均存在明显差异,是影响萧氏松茎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萧氏松茎象种群发生与植被盖度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江西赣州发生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危害的松林内 ,对不同虫株率松林灌木层群落多样性和植被盖度进行测定 ,在此基础上对松林的虫株率分 3次 ( 1 1月 ,次年 5月和次年 8月 )进行调查 ,最后结合各调查因子组建了萧氏松茎象种群发生量预测模型 ,植被盖度与虫口密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虫口密度随植被盖度降低而减少 ,不同月份间虫口密度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对各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Y =-2 0 62 6+1 41 7T2 +0 2 3 3T1 -0 1 4 1G ;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最优回归方程Y=-0 0 91 1 +1 2 5 82 ,R =0 992 ,P <0 0 1。由逐步回归方程可知 ,次年 5月份虫口密度与次年 8月份虫日密度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根据萧氏松茎象产卵的生物学特性,用几种涂干剂涂刷湿地松,结果表明:用生石灰、硫磺、水配成的涂干剂防治效果达80%以上,绿色威雷则高达95%,其有效期均长达一年;用前者开展林间大面积防治,防效80%,防治平均成本0.106元.株-1。用乳胶漆把树干涂成不同颜色,结果表明:防治效果可达70%-95%,黑色、褐色的防效高于黄色和白色,萧氏松茎象对颜色的选择更趋向于偏暖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张锋  洪波  王远征  李英梅  陈志杰 《昆虫学报》2019,62(11):1305-1314
【目的】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探讨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与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枣食芽象甲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拼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利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象甲科13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472 bp (GenBank登录号: MF807224),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2个非编码控制区,37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与祖先昆虫的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一致。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ATN,其中除了cob和nad1基因的完全终止密码子为TAG外,其余11个基因的完全终止密码子为TA(A)。22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S1缺少DHU臂,反密码子由GCT变为TCT外,其余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象甲科8个亚科系统发育关系为:(((隐喙象亚科(Cryptorhynchinae)+(象虫亚科(Curculioninae)+魔喙象亚科(Molytinae)))+长小蠹亚科(Platypodinae))+(粗喙象亚科(Entiminae)+Cyclominae亚科))+隐颏象亚科(Dryophthorinae)+小蠹亚科(Scolytinae))。【结论】在13种象甲科昆虫物种中,同属于粗喙象亚科的枣食芽象甲与南美果树象甲Naupactus xanthographus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同一分支,表明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萧氏松茎象危害与松树松脂量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是近年来暴发性松树害虫 ,主要危害 3种松树 :湿地松 (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 (P .taeda)、马尾松 (P .massoniaanaLamb) ,其中以湿地松受害最为严重。为明确萧氏松茎象的危害与松脂流量的关系 ,作者对萧氏松茎象危害前后 3种松树 (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 )松脂流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松树受害植株和未受害植株间松脂总流量间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以马尾松松脂流量变化最大 ,对受害株和未受害株松脂流量t-测验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而湿地松和火炬松松脂总流量在受害植株和未受害植株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上述 3种松树松脂流量随时序动态变化的分析显示 ,松脂流量在 1年中以 5月到 6月之间为松脂流量高峰期 ,此后逐渐下降 ,到 3月中旬以后松脂流量又开始上升。就松脂流量时序动态而言 ,萧氏松茎象为害对马尾松松脂流量影响最大 ,对其它2个松树影响不明显。另外 ,不同松树树种在松脂流量及其时序动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以马尾松脂流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萧氏松茎象的生活史、产卵和取食习性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是严重蛀害国外松的新害虫。在江西赣南地区两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蛀道、成虫在蛹室或土中越冬。卵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4℃和7.5℃,有效积温分别为215.9和345.3日·度。各虫态历期:13~28℃间,卵为52.9~11.4天;13~30℃间,蛹为60.1~16.4天; 25℃恒温下,幼虫128.9天。成虫靠爬行活动,极少飞翔。成虫具夜出性活动节律:即傍晚上树行取食、交配和扩散等活动,早晨回到树干基部或土缝中。成虫需取食松枝作为补充营养,产卵前期46.3天,产卵期 105.3天,卵产于近表土的寄主树皮内,每雌产卵35.7粒。幼虫5~7龄,以幼树危害最烈。  相似文献   

10.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危害松林的新害虫。该文利用1wao等7种方法对萧氏松茎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萧氏松茎象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且符合负二项分布,由此得出了林间理论抽样数公式,其抽样方式以对角线最佳;其有虫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冥函数曲线方程:Y=2.916X^0.887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螽斯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分子进化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利用L-PCR技术结合嵌套步移PCR扩增获得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a和日本纺织娘M. niponens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同时对二者之间的碱基组成和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纺织娘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JQ917910)序列全长15 284 bp, A+T含量71.8%; 日本纺织娘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 JQ917909)序列全长15 364 bp, A+T含量72.4%; 2种纺织娘序列长度差异主要是控制区长度不同引起(纺织娘控制区长294 bp, 日本纺织娘控制区长393 bp)。2种纺织娘基因组基因含量、 相对位置及转录方向均与其他已报道的螽斯科昆虫一致, 未发现基因重排现象; 基因组中均存在较长的间隔序列, 在trnA/trnR之间的间隔序列长度分别为63 bp与68 bp, 在trnQ/trnM之间的分别为55 bp和26 bp, 在trnSUCN/nad1之间的均为21 bp。而最长的基因重叠区域在2种纺织娘trnC/trnW之间均为8 bp, 在atp8/atp6和nad4L/nad4L之间均为7 bp。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碱基组成和密码子使用均具有明显的偏倚性; 除nad1和nad2以特殊的TTG作为起始密码子, cox1使用特殊的起始密码子ATGA外, 其余的10种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使用典型的ATN作为起始密码子。在tRNA基因中, 除trnSAGN外, 均能折叠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形二级结构。在这些tRNA基因中均存在一定数目的以G-U错配为主的碱基错配, 类似现象同样存在于其他已测定的六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 表明G-U配对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很可能是一种完全正常的碱基配对方式。基因组中控制区的A+T含量略低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其他区域, 表明高A+T含量并不是该区域的必要特征。本研究结果为螽斯科系统发生关系重建积累了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本研究分别利用次级内共生菌Cardinium和Arsenophonus的16S rDNA和Wolbachia wsp基因对海南省16地区的螺旋粉虱的3种次级内共生菌Cardinium, Arsenophonus和Wolbachia感染情况及相关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3种次级内共生菌Cardinium, Arsenophonus和Wolbachia检测结果表明, Cardinium和Arsenophonus均可感染海南地区的螺旋粉虱, 其中乐东、 陵水和澄迈3个地区所有寄主上的螺旋粉虱的Arsenophonus感染率为100%, 三亚、 琼中和临高部分寄主上的螺旋粉虱的Arsenophonus感染率为66.7%, 而儋州、 五指山和万宁3个地区的螺旋粉虱未发现被Arsenophonus感染; 三亚的番石榴上的螺旋粉虱的Cardinium感染率为100%, 琼海白沙的印度紫檀上螺旋粉虱的Cardinium感染率为100%, 其他寄主上的感染率均小于66.7%; 在所检测的43个螺旋粉虱种群中, 40和31个种群中分别检测出有Arsenophonus 和Cardinium感染, 种群感染率分别为93.0%和72.1%; 在所有检测的个体中, 120个个体中有105个感染Arsenophonus, 93个个体中有70个感染Cardinium, 个体感染率分别为87.5% 和75.3%; 在检测的所有样本中, 只有三亚印度紫檀上的螺旋粉虱检测到Wolbachia, 种群感染率为2.3%, 个体感染率仅为0.8%。这些检测结果表明, 海南地区螺旋粉虱次级内共生菌Arsenophonus的感染率高于Cardinium的感染率, Wolbachia的感染率极低。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Cardinium的16S rDNA序列一致, 而且与烟粉虱的Cardinium 16S rDNA序列一致性很高, 为97.6%; 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Arsenophonus的16S rDNA序列也完全一致, 其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螺旋粉虱的Arsenophonus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较高, 为85.1%。此外, Wolbachia ws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螺旋粉虱的Wolbachia为B组, 这是国内螺旋粉虱感染Wolbachia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both long PCR and conserved primers walking sequenc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the of Pyrgilauda ruficollis mitochondrial genome(KC83612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P.ruficollis is 16909 bp in length with 55.0%A+T content,harboring the typical 37 genes.The mitogenome had the same gene order with that of Podoces hendersoni.All protein coding genes started with ATG codon,except ND3 with GTG.For the stop codon usage,most genes terminate with codons TAA or TAG,but ND5 terminated with AGA,while ND1 and COI genes with AGG,and both the genes COIII and ND4 have an incomplete termination codon(T).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22 tRNA genes were also predicted,showing that all tRNAs can form typical clover-leaf secondary structures,except for the tRNASer(AGN)which loses the DHU arm,while tRNAPhe harbor an extra nucleotide inserted in the TψC arm.The predicted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12S rRNA and16S rRNA exhibit 47 helices in 4 domains and 60 helices in 6 domains respectively.The control region of P.ruficollis with the length of 1 305 bp was located between tRNAGlu and tRNAPhe,and typical domains of which could be found as other bird groups.Using the data from 13 mitochondrial protein-coding genes,results of a final phylogenetic analysis strongly supports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P.ruficolli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Passeridae and Fringillidae.  相似文献   

14.
RNA二级结构比一级结构包含更多的信息, 在物种系统发育分析中更能反应真实情况。因而, 本研究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和瓜实蝇B. cucurbitae的L-rRNA全基因进行了测序, 构建了双翅目L-rRNA基因二级结构的模式图, 并分析了其结构特征, 而后基于H45~H47茎环结构参数和结构序列及L-rRNA结构序列对双翅目13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双翅目昆虫具有保守的L-rRNA二级结构; 不同结构区碱基组成和分布不均匀, Ⅳ区和Ⅴ区的完全保守碱基含量最高, GC含量最高, 绝大部分科Ⅵ区的AT斜率均小于0; 科内特有碱基和科间少数保守碱基大部分为G或C。瘿蚊科与双翅目其他科具有较远的系统发育关系, 而丽蝇科、 寄蝇科和食蚜蝇科有相近的系统发育关系; 虻科与网翅虻科同在一个小分支; 蠓科与蚊科同在一个大的系统发育分支。利用单方面参数不易得到理想的进化结果, 准确系统发育分析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刘婷  金道超 《昆虫学报》2012,55(12):1413-1417
【目的】确定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报警信息素的存在及其成分。【方法】采取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获得腐食酪螨螨体提取物, 通过观察腐食酪螨对提取物的行为反应确定其生物活性, 最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um, GC-MS)对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腐食酪螨正己烷提取物对该螨有明显的报警作用。GC-MS分析显示, 提取物中含有橙花醇甲酸酯、Z-柠檬醛、E-柠檬醛等成分。【结论】该实验证明了腐食酪螨报警信息素的存在, 为进一步明确各成分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基因组结构及茧蜂科(Braconidae)部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二代测序技术对绿眼赛茧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拼装、注释,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基于22种茧蜂科昆虫的COX1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应用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绿眼赛茧蜂与茧蜂科其他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绿眼赛茧蜂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661 bp(GenBank登录号: MG822749),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共37个基因,以及1个控制区。线粒体基因组有明显的核苷酸组成的偏倚,AT偏正,GC偏负,其A+T含量为82.83%。基因排列顺序与推测的昆虫祖先的序列不完全一致,tRNA基因7处发生重排。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ATN为起始密码子,以TAA为终止密码子。在22个tRNA基因二级结构中,除tRNAHis(H)缺失TΨC环和tRNACys(C)仅剩二氢尿嘧啶(DHU)臂和反密码子臂外,其余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于COX1蛋白编码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与绿眼赛茧蜂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同属于赛茧蜂属的雪跗赛茧蜂Z. niveitarsis。【结论】本研究首次获得绿眼赛茧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绿眼赛茧蜂隶属于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赛茧蜂属,并支持赛茧蜂属的单系性。  相似文献   

17.
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念  赖小平 《遗传》2010,32(7):719-725
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序列共设计和合成了8对引物, 结合Ex Taq-PCR、TA克隆和步移测序技术, 文章首次获得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 EU_921899)。该基因组全长17 267 bp, 共编码13个蛋白、2个rRNA、23个tRNA-- 其中tRNA-Ile基因发生了复制, 属于一种新的蛇类物种线粒体基因排列模式, 另外还含有2个非编码的富含AT的控制区。除了8个tRNA基因和1个蛋白基因由L链编码外, 其余均由H链编码, 其中H链编码基因的A和T含量接近, 而L链上A的含量则明显高于T。基于21种蛇合并的“12S+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眼镜王蛇属与眼镜蛇属亲缘关系较近, 两者与环蛇属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作为国内外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 上述结果对于蛇类物种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西羊角蚱属二新种记述(蚱总科:刺翼蚱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记述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羊角蚱属Criotettix Bolivar二新种,即断隆羊角蚱C.inte rrupta sp. Nov.及短翅羊角蚱C.brevipennis 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 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