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向从动前桥不仅用以在车架与车轮之间传递载荷。承受和传递制动力矩,而且是车辆安全、稳定行驶的重要保障,汽车起重机转向从动前桥从结构上主要由前梁、转向节及转向主销组成。工程机械的公路车辆汽车起重机在机械转向的情况下。通常在车桥的转向节上端安装转向主动节臂.后者与转向直拉杆相连:而在转向节的下端装着与转向横拉杆相连接的转向梯形臂。  相似文献   

2.
正产品亮点行业首款六节臂全轮转向80吨汽车起重机,工况适应性更强。该产品是行业首款六节臂全轮转向80t汽车起重机,重点攻克了中小吨位单缸插销伸缩技术、多轴汽车起重机全桥转向等难题。产品六节主臂臂长55m,领先行业传统五节臂产品5~6m,起重性能大幅领先15%以上。最大起升高度达到  相似文献   

3.
在汽车、拖拉机的配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弯曲件,尤其是转向、制动部件,锻造成形难度较大。如汽车、拖拉机转向系统的左、右转向节臂、前制动臂等件。较典型的多弯件是130型汽车的左转向节臂。现以130型汽车左转向节臂为例,介绍弯曲件在校正模上弯曲成形的工艺以及在其它产品上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联重科旗下的浦沅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QY20H四节臂汽车起重机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定型试验,并正式推向市场。 该机具有5大特色:①该产品是全回转、伸缩臂式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最大额定起重量20t。采用液压动力转向,操作轻便、灵活、工作平稳可靠。②主臂和副臂的起重作业采  相似文献   

5.
汽车转向系统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是转向盘带动转向轴旋转,转向轴的旋转运动经转向器变为直线运动,带动转向横拉杆运动,横拉杆拉动转向节臂,通过转向节带动转向轮来实现车辆的转向功能。球头杆端关节轴承是汽车转向拉杆和转向节臂的重要连接件,也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球头杆端关节轴承的强度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汽车操控的稳定性,行驶的平顺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汽车正确、准确的行驶方  相似文献   

6.
在汽车转向机构中,转向臂与转向臂轴的配合在我厂采用锥度花键配合,转向臂花键锥孔的产品尺寸如图1。现在加工工艺采用三步来完成:先用三角花键拉刀拉出直孔花键槽;再用带锥度的粗挤刀挤压花键孔,使其形成一定的锥度;最后用成形锥度精挤刀挤压成形。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车转向臂轴喷油工序存在自动化程度低、喷油质量差等不足,设计了汽车转向臂轴环形喷油机及其控制系统.对汽车转向臂轴环形喷油机的机械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自动喷油装置、动力环形滚筒线、回油盒等;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作为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实现多种规格汽车转向臂轴的自动喷油;依据汽车转向臂轴规格的不同,通过图形操作终端(GOT)设置和调整生产参数.该设备已投入实际生产使用,运行结果表明,整机性能稳定,运行状况良好,喷油周期为5 s,满足高柔性化、高效率、高质量的自动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8.
吴国东 《机械制造》1989,27(10):23-23
汽车转向部分的臂类零件品种较多,这类零件在一般情况下,偏心a的变化范围是0~25mm,高度b的变化范围是0~30mm,直径φ的变化范围是15~25mm(见图1)。为了加工零件上的锥度和螺纹,我们以偏心a、高差b和直径p三个参数为依据设计了可调车夹具,见图2。现以加工CA10B-3001030右转向节臂零件上的锥  相似文献   

9.
预测控制原理以ABS系统为基础,通过实时检测汽车行驶车速、车轮转动角速度和转向盘转角信号来预测汽车急转向时的状态,对汽车的个别车轮主动施加大小不同的制动力,以产生一个与横摆力矩相平衡的反作用力矩,防止汽车产生急转侧滑现象,同时提高汽车急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对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汽车转向机构的参数化模型。在对汽车转向机构中的转向梯形进行仿真分析的同时,简单分析了悬架系统对汽车转向的影响。考虑到转向梯形机构的转向臂以及梯形底角对汽车内外转向角的影响是最大的,利用ADAMS自带优化程序创建设计变量对梯形机构的关键点进行优化计算,优化过程中将悬架机构和转向梯形机构作为不同机构,仅对转向机构进行迭代优化,得到转向臂和梯形底角的最优参数。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内外转向角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以明显观察到,优化后的转向角之差是小于优化前的,转向特性曲线更加接近理想值,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增加了轮胎寿命。  相似文献   

11.
转向传动比是汽车操纵稳定性及主动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理想转向传动比忽略转向执行机构影响,仅考虑汽车单一运动稳定性,难以实现汽车主动转向防侧翻实际要求。考虑线控转向执行机构动力学特性,提出融合汽车横摆、横向及侧倾运动增益的线控转向传动比,设计多增益融合转向传动比的主动转向防侧翻控制策略。建立线控转向系统模型,分析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特性;由汽车系统动力学理论求解横摆运动、横向运动及侧倾运动的转向传动比增益,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不同工况的转向传动比优化,获得多增益融合线控转向传动比;根据典型工况汽车稳定性分析规律,设计多增益融合线控转向传动比的汽车主动转向防侧翻控制策略。实例仿真结果表明,多增益融合线控转向传动比能同时改善车辆低速转向灵活性和高速转向稳定性,设计的控制策略在绊倒型及非绊倒型工况均能够有效地防止汽车侧翻,减少控制器对驾驶员转向意图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前轮主动转向系统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和简化,确定了双行星齿轮机构的拓扑关系;其次,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完成了主动转向系统建模和运动学仿真,并建立带主动转向子系统的整车模型;接着,讨论了转向系变传动比控制原理,研究了传动比随车速和转角变化的关系;最后,对传统转向汽车和实施主动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动转向系统可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所建立的主动转向系统多刚体模型为深入研究主动转向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转运小车转向的梯形机构的模型设计中,转向梯形底角和梯形臂长度两个设计变量的最佳组合精度,对转运小车的转向性能和操纵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提出模拟退火算法的转运小车转向梯形机构模型优化设计方法。分析转运小车的理想转向过程和实际转向过程,创建转运小车转向梯形机构设计模型。构建该模型的目标函数,确保转运小车外前转向轮理论转角和实际转角的相对误差加权求和最小。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该模型,并引入群智能方法改进原算法,得到转运小车转向梯形底角和梯形臂长度两个设计变量的最佳组合。实验结果表明:转运小车的转向梯形底角和梯形臂长度分别为79.1 deg、78 mm时,该方法所求为最优解,此时转运小车进行任意转向运动时的外前转向轮理论转角和实际转角的相对误差均低于0.15%。  相似文献   

14.
针对线控转向汽车有发生侧翻危险,不能同时兼顾防侧翻控制与路径保持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控转向系统的主动转向和差动制动的联合防侧翻控制策略。根据车身横向载荷转移率LTR的值判断发生侧翻危险的程度,计算出主动转向和差动制动作用的权值大小,从而得到附加前轮转角和制动力矩的大小。利用dSPACE硬件在环实验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这里提出的联合控制方法,能够使车辆在保持侧向稳定性的同时,较好地保持行车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汽车行驶的主动安全性,汽车转向系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汽车检测之一,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汽车转向系,对转向系的故障进行了分析,利用汽车转向参数测量仪对汽车的转向系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6.
正汽车转向弯臂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重要零件,起连接车轮与车身的作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转向弯臂要承受频繁而复杂的多变应力的作用,一旦零件损坏可能造成重大的事故,是重要的安全构件,为此对其工艺性能及使用要求都比较高。该零件主要通过锻造成形获得,而国内生产此类锻件仍然存在加工余量大、成形不易充满及模具设计困难等问题,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探索该类锻件的合理锻造方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提高汽车起重机械转向灵活性和弯道通过能力,以便快速、方便地转场,汽车起重机底盘通常设置2个或2个以上的转向桥。本文以某双转向桥起重机为例,介绍其转向机构的组成及装配方法,通过对传统装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转向机构定位方法的改进措施。1.转向机构组成汽车起重机的双转向桥转向机构主要由转向盘、转向管柱、角传动器、转向传动轴、转向器、转向垂臂、转向拉杆、转向摇臂、梯形转向拉杆、转向轮等组成,如图1所示。角传动器安装在转向盘下面,当驾驶员转动转向盘时,角传动器将转向柱的垂直转动,变为转向传动轴的水平转动。转向传动轴通过转向器带动转向垂臂前、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半挂汽车列车高速行驶易发生侧倾失稳现象,提出了一种挂车主动转向控制方法。建立挂车主动转向半挂汽车列车的五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基于最优控制技术设计了主动转向控制器。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基于单点预瞄驾驶员模型的闭环运动仿真程序,对半挂汽车列车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研究。研究表明,挂车主动转向可显著提高半挂汽车列车的侧倾稳定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挂车的路径跟踪性能和汽车列车的横摆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的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控制系统半车集成模型。应用模糊逻辑控制理论,提出一种带参数的自调整模糊方法,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器,该控制系统当偏差变小或变大时,调整因子总能确保系统稳定,适合工程应用。通过对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控制系统试验仿真表明,实行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后,汽车的整车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等综合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LQG集成控制。  相似文献   

20.
《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Z1):174-178
为满足汽车高速转弯行驶时的理想转向操控性和安全性、灵敏性,分析汽车双行星齿轮机构主动转向系统变传动比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理想变传动比曲线及转向角叠加曲线,并采用基于电流环、转速环的双环串级PID控制策略对主动转向助转角电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改善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助力转角电机的电流响应速度、超调量、峰值时间以及转速响应时间和车辆路径跟踪效果,从而提高汽车转向灵敏性和操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