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机理研究 1、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的按劳分配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劳动者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是购买劳动力的预付资本,体现为工资;第二部分是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体现为股权.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工资与股权构成了员工、科技人员、经营者的全部收入.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私企业中的劳动力还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要素分配并不是说所有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层次性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归纳基础上分析了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内涵,并提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宏观经济运行层次的分配规律,应纳入按要素分配的范畴,是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共同进行生产活动时获得补偿与积累的规律;按劳分配是对具体劳动力的补偿标准,属于按要素贡献率分配的范围,是微观经济活动层次内的一种分配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按劳分配实施过程中衡量有效劳动的标准以及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及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由于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所以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即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以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其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如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获得收入体现的是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既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6.
近 年来 ,经营者年薪制、期权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海航行靠舵手” ,在商海中经营者的“舵手”作用固然重要 ,但员工的“水手”功能亦不容淡漠。企业收入分配的两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补偿和激励。就员工而言 ,收入既是对其必要劳动的补偿 ,也是以货币形式对其工作努力程度的刺激和鞭策。那么 ,员工的分配所得是否能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 ,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 ,反过来 ,企业的业绩是否对员工收入的高低产生影响 ?这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聚焦点。一、员工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关于员工收入分配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较为宽泛 ,如双因素理论、X -Y理论、需求理论等 ,我们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一 )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 ,是对劳动力价值应有的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以下几部分 :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必需的生活费用 ;劳动者及其家庭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费用 ;适当的休闲与娱乐费用等。依据劳动力价值论 ,员工收入分配中的工资部分是对劳动力维持和再生产的必要补偿。(二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能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人力资源价值。同物质资本一样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其形成过程需要教育、培训、营养保健...  相似文献   

7.
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所得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体现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既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也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既然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他的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一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如果劳动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劳动者个人收入就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工资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效率工资”理论是新古典工资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效率工资额在纳什均衡条件下与劳动要素的边际贡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多要素生产”理论尚且如此,在“一个要素的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来源更应与“价值”分配作适当分离,否则在探讨分配问题时就很可能否定“一个要素的价值理论”。把价值来源与价值分配作适当的分离,有助于说明“单一要素”价值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分配问题中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9.
张玉珍 《经济论坛》2001,(12):49-49
一、目前水利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存在的问题 1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职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工资构成中的津贴部分看成自己理所当然的应得收入。他们对国家统一的工资分配政策容易接受,而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按劳分配方案不能理解。因此,许多单位尽管制定了按劳分配与津贴搞活实施办法,但为了照顾部分职工的接受能力,一般只将津贴的一小部分搞活,津贴中的大部分实际上仍然是平均发放,形成新的平均主义,使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2劳动数量难以量化,缺乏可比性,导致分配不尽合理。水利事业单位行业多,情况复…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理论存在的三大矛盾是:(1)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矛盾;(2)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矛盾;(3)按劳分配与平均分配的矛盾。本文分析了这些矛盾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背景,并指出,它们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揭示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导致资本家与工人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劳动力收入占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也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应当重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指导意义,在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中强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注重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力要素的权利问题,创造条件使劳动力实现资本化,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收入,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丁西霞 《生产力研究》2006,(11):101-102
收入分配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文章对当前我国确立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分配制度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现实选择进行了分析。在论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性的前期下,指出这种分配制度将具有稳定性,并进而预测我国未来分配制度实施中的发展趋向是生产要素内涵的进一步深化,最后强调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二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央未提出并确认按要素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之前,人们普遍一贯地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按劳分配的基础。然而,根据这种观点,当前各种形形色色的分配形式和分配现象似乎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纷纷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理论没有任何丝毫的联系。果真如此吗?若此立论正确,那按劳分配中的“劳”指什么?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智力劳动的分配决定效应及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知识的积累与科技的进步 ,智力密集型劳动已经替代体力密集型劳动成为价值的最主要源泉。智力劳动的特征使得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含量与智力投资呈正相关 ,进而与其所形成的智力劳动力价值呈正向相关。因此 ,提高智力劳动力价值在分配决定机制中的权重 ,相对于现行以工龄为主体的工资决定体制而言 ,更能体现按“能”付酬原则 ,更能体现生产力的进步对分配的决定作用。以简单劳动力价值确定最低工资水平 ,然后依据每一阶次的智力劳动力价值差别确定工资水平差别 ,更能推动智力投资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智力劳动力价值为基础的工资分配制度 ,可界定为一个基于贴现理论的微观静态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16.
收入分配改革既不能片面强调按劳分配,也不能鼓吹按生产要素分配,而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要遵循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使劳动者收入保持一定幅度的适度增长;在使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科学选择这种收主双增长,合理地使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保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收入由按劳分配与非按劳分配两个部分构成。本文分析非按劳分配部分的构成、当前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从劳动者收入的总量来说,当前,城镇劳动者收入约有一半来自工资、奖金,另一半来自消费品价格补贴和各种集体福利。这样一种分配模式,即令工资奖金部分是按劳分配的,那也没有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从初级阶段总的趋势来说,我们认为非按劳分配的绝对额会是上升的。但其比例应是趋于下降的。当然,在各项非按劳分配的因素中,其情况又是不同的。下面分别作一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胡小燕 《经济师》2006,(1):168-168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的用人与工资策略,既要考虑岗位职责的相对价值,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企业内部的效率与公平;又要考虑劳务市场上各类劳动力的均衡工资数,体现外部的平衡,建立起“机构能设能撒,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灵活机制。行政科室精兵简政,量才录用;员工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员工实行全额计件工资制,中层干部实行浮动工资制,行政人员实行职能工资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生产与性别收入分配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零工就业意味着雇佣的非正式化与收入的不稳定化,女性被大量吸纳进入零工经济的同时,参与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的方式也发生转变,性别工资差距可能随之变化。理论分析表明,在市场领域,非正式雇佣加深了劳动后备军对工资的挤压效应,女性作为劳动力“蓄水池”,收入下降效应更为明显;在家庭领域,不稳定收入加深了劳动者的自我规训,家务劳动时间分配不均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张。在上述两种效应下,零工经济中的性别工资差距将大于非零工经济。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推演。劳动者“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指标表明,只有建立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重视弱势群体的就业保护,才能真正推动零工经济成为“稳就业、保增长”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0.
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单从社会经济效率中找原因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根据《资本论》劳动力价值理论及工资本质理论,不同国家生产力水平不同,劳动力价值也不同。尽管从事相同工作的工作效率基本相同,所拿到的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则不同。根据《资本论》商品交换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或劳动生产率与穷国差别不大的发达国家的那部分服务业,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行的高工资或劳动力价值,并非来自全社会创造价值的无偿分配,而是来自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本部门商品总价值量,归根到底是根源于本部门劳动者自身劳动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