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津沽疮疡学术流派发祥于历史名城天津,具有学术特点突出、坚持中医药为主、中西内外结合的特点,形成了理、法、方、药、技完善的原创系统诊疗体系。文章对津沽疮疡学术流派的糖尿病足保肢外治方案的临床实践要点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梳理外治理论治法、基于分期的外治体系、外治特色等内容。该学派的外治理论体系特色如下:(1)理论治法、各司其属;(2)明确分期、纲举目张;(3)执简驭繁、精准施治。该学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中医特色的理、法、方、药、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是整理研讨津沽中医名家学术特点的医学丛书,该书共四辑,收录了127位津沽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对前两辑中11位医家运用小柴胡汤的特点进行探析,其对小柴胡汤功效的认识具有全面性,以和解枢机为核心,重视驱邪扶正、疏利三焦、疏利经气等多重作用;对主治的运用具有多样性,广泛运用于少阳病、病机属枢机不利或出现少阳经循行部位症状的各类疾病中;对方义的理解具有特色性,重视清泄三焦火热作用,同时兼顾对症治疗与扶正和胃,充分体现出整体观念。以此为例进行探讨,可为探索现代津沽中医名家学术特点及其治疗疾病的优势特色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3.
湿邪为病最广,临床治湿法甚多,历代医论中最具特色的是温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士和吴瑭.吴瑭以创三焦辨证施治温病著称于世.参研<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认为他对湿邪持三焦分治,以畅气机,为治湿邪之根本.现在临床常用的化湿、燥湿、利湿三种基本方法,即是针对湿邪在体内留滞三焦的部位不同而设立的治疗原则,湿滞上焦,以化湿为主;湿阻中焦,以燥湿为主,湿注下焦,以利湿为主,湿郁三焦,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4.
津沽疮疡学术流派发祥于天津,具有学术特点突出、坚持中医药为主、中西内外结合的特点。5代人历时一百三十余载始终传承“给邪出路”精神,在疡科的应用上形成了理、法、方、药、技完善的原创系统诊疗体系,并在以“给邪出路”为帜的疡科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创学术思想之新,制药物、工具之颖,立足津沽,辐射全国,对近代渐进成为主流慢性难治疮面的糖尿病性、周围血管性疮疡仍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以最大限度保肢保功,使疮疡疾病患者获得长期满意的疗效,彰显了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津沽推拿流派学术概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源于天津地区的津沽推拿流派,具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格独特、学术特点突出等特点。作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推拿流派,津沽推拿流派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现已形成津沽伤科推拿、津沽脏腑推拿、津沽小儿推拿3大稳定的学术分支。津沽推拿流派注重理论传承,强调道术结合,又具有典型的手法特点。津沽推拿流派对近代推拿的发展贡献突出,目前该流派的传承推广应用工作成绩卓著,引起了推拿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津沽脏腑推拿作为天津推拿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深谙“外治之理亦内治之理”,在临床诊疗中强调谨守病机,注重调畅气机、调节脏腑阴阳之间的平衡。津沽脏腑推拿特色术式组合思路来源于中医处方“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根据不同证型,将脏腑推拿手法有机配伍结合的施术模式,具有灵活性、整体性、辨证观的特点。津沽脏腑推拿特色术式主要有温阳调冲式、补气养脏式、理气行滞式、行气化湿式、抑木扶土式五大术式,在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师训按摩经》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整理而出的以推拿按摩之法防治内外科疾病的口诀,汇编了多种推拿按摩方法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重要穴位对气机的调节以及防病保健等内容,奠定了津沽推拿常用手法的基础,指导了津沽推拿调气通脉的核心理论,补充了推拿特殊的得气感觉。其对气血的调理也为津沽小儿推拿治未病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深入挖掘此经文,对于传承名家推拿手法的精粹,丰富津沽伤科推拿、津沽脏腑推拿的理论体系及临床治疗保健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焦焦膜既是气津输布之路径,又是病邪入侵之道路,与皮肤黏膜在生理上相互协同,病理上相互影响。认为慢性荨麻疹以邪客三焦、膜络挛急、津气不利为核心病机,其中卫气不充、邪客三焦为发病之始,正邪交争、膜络挛急为中间环节,津气不利、血行受阻为终末阶段。治疗上以疏达三焦为核心,内治以开达腠理、驱邪外出,自拟固本疏风汤为基本方加减;结合外治以疏调膜络、利气行津、三焦并治,常以膻中穴割治疗法利气行津、神阙穴封脐疗法充养营卫、血海穴天灸疗法行血通络。  相似文献   

9.
三焦郁滞、胆胃失和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根本病机,并伴有胆胃气机不利、胆胃郁热、瘀血内阻、湿邪内蕴等病机演变。临证时从调畅三焦为纲进行治疗,并结合气血、寒热、虚实之所异调整脏腑功能。本病初发者以三焦气机不畅、胆胃郁热为多见,治宜调畅三焦,清胆和胃,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病程较长者,常伴有三焦气化不利、夹痰夹湿,治宜宣畅三焦,行气化湿,方选三仁汤加味;若病日久者,往往耗气伤阴,夹有血瘀,治宜调补三焦,活血养胃,方选百合汤、生脉饮合丹参饮化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别阐述了明清时期中医外科三大学术流派对丹毒的认识和理解,从病因病机、证候、辨证施治等内容进行简要归纳分析。三大流派对外科疾病的诊疗各有特色,在丹毒的治疗方面,三大流派均提倡内外合治,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和遣方用药在现今的临证上仍有极大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美珍  郝晓晖  史丽伟  倪青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54-1557
温阳化湿贯穿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整个治疗过程,仔细论治须究三焦,不离气血.甲减初期,病在上中焦,气滞明显,涉及肝脾,治宜温阳疏肝;甲减中后期,病在中下焦,阳虚明显,涉及脾肾,治宜温阳利水;甲减迁延,因虚致瘀为主,涉及多脏腑,治宜温阳活血;故虽甲减难愈,以三焦气机失常为主,但整体调治,多法并举,则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2.
从三个方面浅述吴门医派温病学家的治未病思想:1)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未病先护正气,防邪入侵.2)既病防变,阻止邪气入里.已病需快速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纲防治温病传变;伏气温病当顾护阴液;注重小儿与妊娠期妇女、产妇等特殊人群的防治.3)瘥后防复——防止温病复发及治疗后遗症.在温病初愈时,需注意药物调理与饮食调理,养阴扶正.  相似文献   

13.
湿邪为病最广,临床治湿法甚多,历代医论中最具特色的是温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士和吴瑭。吴瑭以创三焦辨证施治温病著称于世。参研《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认为他对湿邪持三焦分治,以畅气机,为治湿邪之根本。现在临床常用的化湿、燥湿、利湿三种基本方法,即是针对湿邪在体内留滞  相似文献   

14.
黄文政教授在中医“少阳主枢”“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消瘅之主要病机为高梁厚味化燥化热,病久失治,发为肾劳.因此,节饮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重大.在临床实践中确立了从少阳三焦辨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治疗上注重疏利三焦,发挥三焦的整体疏导调节作用,治疗以扶正为主,尤其重视中医脾胃,兼顾祛邪,融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泄浊化瘀法为一体,在“消瘅、肾劳”治疗中多取佳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津沽疮疡学术流派创始人高思敬与以高秉钧为代表的心得派学术思想进行相关性探讨,发现在清末外科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流派纷起之时,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著名外科医家高思敬与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在人文历史地理背景方面较为相近,前者对于后者学术思想有着超乎寻常的倾慕与效仿。二者在对疔疮、流注等外科疾病的辨证、治法及刀针应用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高思敬在高秉钧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延伸与创新。高思敬与高秉钧之间学术思想存在一定延续性,不除外高思敬间接私淑高秉钧学术思想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疮疡疾患的病理基础;中医、中西医治法治则;筛选活血化瘀中药,以促进治疗疮疡血瘀证的药物开发.方法追溯自晋代至清代疡科治疗专著30余部,分析疮疡疾患的病因病机;统计疮疡内治处方出现率较高的中药排序,分析药物的功效分类.查阅现代文献,归纳血瘀证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分析治疗疮疡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结果疮疡疾患病理基础,肿疡以气滞血瘀伴湿热毒为主证;溃疡以血瘀伴气血两虚为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药物以甘草、当归、金银花、赤芍、人参、黄芪、桂枝为主药.结论疮疡疾患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辨证佐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治未病理论的阐述,明确脾胃功能及脾胃病变在防病、治病、防复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强调固护脾胃正气为主,佐以祛除内、外湿邪的健脾祛湿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旴江医家喻昌临证见微知著,整体审察,不但主张“先议病后用药”,同时善于“治未病”。挖堀、分析喻昌“治未病”思想,认为未病之时,应当重视预防养生;既病防变之时,早治疗及时顾护可能受影响的脏腑组织;愈后防复,则以调养为主,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