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降低外界温度变化对惯性仪表输出精度影响的目标,开展惯性结构热变形控制方法的研究,建立基于伽辽金有限元方法的一维单向稳态热传导有限元方程和热变形方程,提出了4种控制热变形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论证和试验验证,为后续惯组产品的热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由激光陀螺和石英加速度计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的温度场,指出系统内部热流的重新流动能降低其使用可靠性,确定了惯性传感器和系统壳体外表面温度差的容许范围,研究了与捷联惯导系统集成在一起的柔性热管路,使用这种管路能把热场的不均匀程度降低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潘立新  杨家勇  王曼  孔斌 《航空学报》2016,37(Z1):46-52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结构区域作动器舱环境控制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耐热结构可重复使用防热设计、外部热结构的作动器舱热防护构型设计和作动器舱动密封设计等。根据舱体的不同部位采用隔热式、辐射式和热沉式的防热构型,而作动器与舱体的运动间隙密封则采用一体式动密封构件。通过隔热特性分析、承载能力分析和热设计仿真分析等手段,优选出合理的热防护系统的适用参数。  相似文献   

4.
机抖激光陀螺捷联系统普遍采用抖频偏频技术消除闭锁效应的影响,这使得激光惯导成为自带激励源的动力学系统,动力学系统结构参数的设计将影响陀螺抖动效率和陀螺测量精度。在陀螺抖动驱动力条件下,建立了包含激光惯导箱体、惯性测量本体、陀螺、减振器、抖轮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解答过程和Matlab仿真计算结果,讨论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抖动效率及惯导精度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光惯导结构基于动特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经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指导结构转动惯量等参数设计,提高了设计质量,有效避免了激光惯导由结构设计不足而导致的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面热防护技术跟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面的气动热环境特点,在此基础上,从热管理的角度对各种类型的热防护方案分别进行分析,论证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面采用热结构方案的合理性;并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面热结构方案的特点和进展、改进热结构的途径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系统检测的覆盖率及故障隔离定位率,进行了惯导平台模拟器的设计。该模拟器采用组合式结构,利用数字程控技术,以DS1666程控数字电位计为核心,惯导平台模拟负载和惯导平台信号独立控制,实现了惯导测试中惯导平台模拟器与实际惯导平台的可互换使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新型金属热防护系统ARMORTPS的概念设计和分析方法。ARMORTPS是NASA Langley研究中心在X-33金属TPS基础设计出的一种可适应的、坚固的、金属性的、可操作的、可重复使用的新型热防护系统,它覆盖在运载器低温储箱外表面,与低温储箱壁板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介绍了ARMOR TPS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准则。详细阐述了ARMOR TPS的载荷工况、热分析与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介绍了确定TPS几何尺寸的循环迭代法。ARMOR TPS的设计理念和分析方法无疑对我国自行研发高M数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座舱蒙皮外表面气动加热的物理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贤德  朱学欧 《航空学报》1998,19(3):323-326
座舱蒙皮外表面气动加热的物理仿真是座舱热特性试验研究的重要基础。把平行射流理论应用于座舱蒙皮外表面气动加热的物理仿真,提出了气动加热物理仿真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满足座舱动态热特性物理仿真的需要,且在人力、物力上较省。提出了用数学仿真控制座舱热特性试验的方法。这些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飞机座舱热载荷和热特性试验中。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型平台式惯导系统试飞中存在的性能超差现象,对惯导系统误差机理和飞行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飞行性能的误差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从提高惯性元件精度和对相关误差进行标定和补偿两方面采取措施对惯导系统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惯导系统经过试飞验证,其性能满足设计指标,表明所采取的改进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标自身热辐射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目标的表面温度和发射率,而对于有内热源的装甲车辆等目标,应尽量通过隔离、设计夹层等方法控制内部热量的散发。本文针对某地面作业的移动式空冷柴油发电机组模型的流动特性及温度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箱体保温层的设计有效的降低了外壳外表面的温度;朝地热流通道则使得大部分高温流体直接冲击地面,将环境高温控制在外壳下侧;但这部分高温流体还会被内部机体的风扇吸入,参与新一轮的空冷过程,从而影响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