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索养气调血护理法对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产后缺乳的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予穴位按摩联合常规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60例。观察对比患者的乳房充盈度评分、乳汁粘稠度、乳汁淤积程度。结果:实验组在乳房充盈度评分、泌乳量评分、乳汁瘀积程度、乳汁粘稠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这种养气调血护理的方法对产后缺乳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根据经络辨证理论而行的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产妇的作用效果,并且分析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广泛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提升我国的母乳喂养率。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予以产科术后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进行产后健康宣教;试验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的辨证分型选取相关穴位进行按摩,1次/d,连续5 d。干预后于次日上午8︰00对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的浓稠度、乳汁淤积程度进行评分,出院当天上午进行总体疗效的评定及安全性评定。结果:研究第1天产妇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第2~5天试验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乳汁黏稠度到第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经络辨证的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患者的缺乳症状,在促进乳汁分泌,提高乳房充盈度,降低乳汁淤积程度上疗效显著,但对于提高乳汁黏稠度临床效果一般。穴位按摩疗效确切、显效快,安全无痛,产妇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7例)、中药组(48例),分别采用针刺加电针和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黏稠度以及乳汁淤积程度,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从第3天开始到第5天、第7天,针刺组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中药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黏稠度均有改善(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淤积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5%,中药组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较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产妇的作用效果。方法:将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剔除2例,最终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产科术后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进行产后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与乳房相关的经络选取相关穴位进行按摩,于术后第3天上午8:00–9:00进行,每天1次,每个穴位按揉1 min,持续5 d。比较两组产妇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及乳汁黏稠度,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第1、2天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5天观察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产妇的乳汁黏稠度在前4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5天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显效率为64.3%(18/28),高于对照组的13.3%(4/30,P0.05)。结论:在与乳房密切相关的经络上选取穴位进行按摩可有效促进缺乳产妇术后乳汁的分泌,减轻涨奶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促进产后乳汁分泌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产后缺乳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70例。两组均予常规母乳喂养指导路径护理,治疗组再予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比较两组不同护理后乳房充盈度及乳汁分泌情况。结果:治疗组护理后1 d、2 d、3d产妇泌乳比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高于同组护理前(P0.01),护理后治疗组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5.7%,治疗组为95.7%,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产后缺乳产妇采用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能有效促进乳房泌乳、充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产后缺乳22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对产后缺乳患者内分泌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224例、口服中成药生乳汁对照组126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及血清泌乳素(PRL)、雌激素(E2)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血清泌乳素(PRL)明显升高(P<005),雌激素(E2)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针刺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对产后缺乳患者具有调节内分泌、促使乳汁分泌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产后缺乳产妇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母乳喂养宣教、哺乳技术指导及饮食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基础上,于产后12 h开始给予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观察两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子宫复旧情况等指标及产后一般情况变化。结果:2组比较,治疗组产后乳汁分泌早,(P0.05),泌乳量分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子宫复旧好(P0.01)。结论: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可提高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量,促进子宫复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9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有关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3统计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中文文献13篇,共1558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产后缺乳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及中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6.54>1,95%CI[4.38,9.76],P<0.00001);在血清泌乳素(PRL)方面(MD=39.82,95%CI[19.40,60.23],P=0.0001);泌乳量方面(MD=68.01,95%CI[18.35,117.67],P=0.007);乳房充盈程度方面(MD=2.1,95%CI[1.55,2.66],P<0.00001)均优于常规护理及中药。结论:针灸疗法对产后缺乳有一定疗效,可促进乳汁分泌,改善乳房充盈情况。但由于此次纳入文献的证据质量等级不高,故需谨慎对待此结论,仍需要临床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药膳结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产后缺乳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服用药膳木瓜鲫鱼汤,治疗组则在药膳基础上配合乳房按摩,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产妇的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结果:治疗组乳房充盈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产妇泌乳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泌乳量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药膳结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8 例初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52 例)、中药组(52 例)、穴位按摩组(52 例)和对照组(52 例).中药组口服催乳汤,1 剂/d;穴位按摩组采用乳房和穴位按摩,2次/d;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将中药组、按摩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对照组每日用鲫鱼250 g 煮汤随餐食用.治疗5 天后,观察4 组泌乳量、补授乳量的变化.结果:泌乳量、补授乳量4 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组与其他治疗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穴位按摩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可明显提高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  相似文献   

11.
邱少红  郑秋萍  潘碧琦 《新中医》2020,52(15):129-131
目的:观察腹针引气归元法在临床中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针引气归元穴组,配合天枢、大横、滑肉门、气旁、气穴。对2组进行缺乳观察评价,观察治疗前后乳汁分泌量、乳房充盈度及人工补授乳量的积分变化。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泌乳量评分较前改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乳房充盈度评分较前改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人工补授乳量较前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可改善乳汁分泌、乳房充盈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理疗联合催乳剂对产后缺乳患者乳汁分泌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84例产后缺乳患者为受试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2例。两组均予正确母乳喂养指导和低频脉冲理疗,治疗组再予催乳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缺乳程度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乳房充盈、泌乳量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而治疗前后乳汁质量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乳房充盈、泌乳量、乳汁质量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乳房充盈、泌乳量、乳汁质量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面色、神疲、食欲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面色、神疲、食欲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面色、神疲、食欲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66.7%,治疗组9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脉冲理疗联合催乳剂可有效改善产后缺乳患者面色、神疲、食欲临床症状,促进乳汁分泌、乳房充盈及提高乳汁质量。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6,(7):788-789
目的:探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产后缺乳患者1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穴位按摩组及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鲫鱼汤食;中药组口服催乳汤;穴位按摩组采用乳房和穴位按摩;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采用中药组和穴位按摩组的联合治疗方法。疗程为6d,观察四组产妇的泌乳量、补授乳量及疗效。结果:中药组、穴位按摩组比较差异(P0.05)。3个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穴位按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缺乳患者应用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  相似文献   

14.
朱娴  张亚芬 《新中医》2021,53(4):206-209
目的:观察生乳汤联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给予乳房推拿、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哺乳宣教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组加予生乳汤内服。2组连续干预5 d。干预前、干预5 d后评价乳汁量评分、乳房充盈度评分、乳汁黏稠度评分,检测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乳汁量评分、乳房充盈度评分及乳汁黏稠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PRL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PR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生乳方内服,能提高产妇的PRL水平,促进乳汁分泌,有效改善缺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对产后缺乳产妇采用中医经络按摩联合中药熏蒸仓护理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我院生产的90例产后缺乳产妇,按照生产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45例。为观察组提供中医经络按摩联合中药熏蒸仓护理,为常规组提供常规乳房按摩护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初次泌乳时间、泌乳量及乳房充盈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痊愈33例(73.33%),高于常规组的20例(44.44%),(χ~2=17.237,P0.05);观察组治疗后无效率2例(4.44%),低于常规组的10例(22.22%),(χ~2=13.682,P0.05)。观察组产妇乳汁初次分泌时间为(55.25±5.15)h,短于常规组的(69.30±7.14)h,(t=10.706,P0.05);观察组乳房充盈评分(5.10±1.02)分,高于常规组的(3.01±0.42)分,(t=12.710,P0.05);观察组泌乳量(40.18±6.35)mL/次,高于常规组的(22.57±7.52)mL/次,(t=12.002,P0.05)。结论:为产后缺乳产妇提供中医经络穴位按摩,同时应用中药熏蒸仓治疗,可有效促进乳汁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脾胃灸结合宫调五行音乐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120例于2021年3月—2022年9月到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产后门诊治疗并符合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脾胃灸结合宫调音乐疗法组(观察组)和脾胃灸法组(对照组),各60例。统计比较2组患者一般信息、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质量及淤积程度。结果:2组患者一般信息、治疗前乳量、治疗前乳房充盈度、治疗前乳汁质量和淤积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度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乳汁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治疗中,可通过脾胃灸结合宫调五行音乐疗法达到增加母乳、改善患者乳汁淤积的目的,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适宜技术对产后缺乳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产妇10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产后实施穴位按摩、乳房按摩、耳穴贴压、走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催乳,对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及产后缺乳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缺乳率为3.92%,对照组为19.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初始泌乳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乳房充盈评分、泌乳量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穴位按摩、推拿、耳穴贴压、走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可有效降低产后缺乳率,促进产后泌乳,具有较高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莺  唐以华 《新中医》2019,51(10):267-269
目的:研究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产后缺乳患者按照简单的随机对照分组,研究组32例采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32例仅口服催乳汤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泌乳量以及补授乳量。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65.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泌乳量、补授乳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泌乳量显著增加、补授乳量降低(P 0.05)。2组间治疗后泌乳量、补授乳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缺乳患者采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恢复通畅泌乳,增加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  相似文献   

19.
刘旭东  朱世萍 《光明中医》2023,(6):1172-1175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及乳房按摩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产后泌乳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3月—2022年2月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初产妇中选取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于上述基础施加穴位贴敷及乳房按摩护理,比较2组泌乳情况和母乳喂养行为。结果 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和乳房充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48 h及72 h泌乳量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天、第5天和第7天乳房充盈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1个月母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贴敷及乳房按摩护理对促进剖宫产初产妇产后泌乳有积极作用,可加快乳汁分泌,提高乳汁分泌量和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20.
宣玲梅  袁玲  斯奇 《新中医》2014,46(4):122-124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的个性化调护对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1和观察组1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对照组给予常规乳房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房及相关穴位按摩、药膳疗法及生乳汁,2组疗程均为4天。观察泌乳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的81.8%(P0.01);2组轻度缺乳程度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中、重度缺乳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和89.5%,均高于对照组的84.3%和61.1%(P0.05,P0.01);2组平产方式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剖宫产方式患者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78.3%(P0.01);观察组治疗后泌乳量优于对照组(P0.01);2组轻度缺乳患者治疗后泌乳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中、重度缺乳患者治疗后泌乳量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平产方式患者治疗后泌乳量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剖宫产方式患者治疗后泌乳量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特色的个性化调护对不同程度、不同生产方式的产后缺乳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