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概述了智能电网技术,并对智能电网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智能电网技术设计高效电力智能调度系统、提升智能电力调度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开发智能机器人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息集成整合是实现智能配电网兼容、自愈、互动、结构优化以及经济调度运行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在分析当前建设电力调度信息集成系统重要性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包括输电、变配电、用电以及分布式发电等环节的配电网多信息源集成体系结构要求和技术路线,推导分析了调度信息化的数据架构,提出了基于四大类信息集成整合的配电网电力调度信息集成系统,尤其对电力调度数据信息及应用功能于一体的集成整合等功能特性进行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3.
智能电网可以认识是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和规划方案的动态优化,对各类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重组。高效智能电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电网建设的发展愿景。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智能电网的特征与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优势,最后对智能电网的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电力建设》2003,24(6):53-53
定制电力 (CustomPower)技术是应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为实现电能质量控制 ,为用户提供用户特定要求的电力供应的技术。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要用户为保证优质的不间断供电 ,往往自己采取措施 ,如安装不间断电源 (UPS) ,但是这并不是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根本的出路在于供电部门能根据用户的需要 ,提供可靠和优质的电能供应。因而 ,便产生了以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为基础的定制电力技术(CustomPowerTechnology)。为提高配电网无功调节的质量 ,已开发出用于配电网的静…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电网的负载转化效率,研究了面向电力需求侧的智能电网负载调度方法。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识别并提取电力需求侧用户的用电行为特征,为智能电网负载调度方法提供用电特征样本基础。分析负载调度的影响因素,基于用电条件约束,建立智能电网负载调度模型。为检测模型的负载调度效果,在模型高效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某区域的电力需求群体用电特征进行负载调度仿真试验,结果显示,进行电网负载调度后,试验组用电最高峰与用电最低谷的峰谷距离比对照组低13,表明设计的面向电力需求侧的智能电网负载调度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电网负载的峰谷差值,提高电力需求侧用户的用电效率。  相似文献   

6.
电力市场中电网调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电力市场的要求和电网调度在电网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对电力市场条件下电网的“统一调度”,对电网调度要成为两个“中心”对电网经济调度中获得的效益应按“利益均分”原则进行分配,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各利益主体要对电网安全、优质运行共同承担责任等一些电网调度进入市场所不可避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陈飞 《电工技术》2021,(13):38-40
针对传统电力信息集成调度算法由于调度节点定位不准确,导致节点选取及筛选不准确,最终产生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提出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电力信息集成调度算法.通过对电力信息集成调度节点定位,完成集成调度任务的读取与筛选工作,并根据电力信息的不同发生状态,持续对电力信息集成调度时间周期进行规划.以操作平台对电力信息的集成调度流程加以规范,最后通过计算中间件电力信息的可信度完成算法设计.采用设计简答测试的方式,验证提出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对集成调度任务的响应时间更短、执行周期可在指定周期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加强电网的无功电力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电网调度的现状,提出加强电网无功电力调度的重要性及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电力调度交换系统使用的传统电路交换技术已无法满足发展智能电网的需求。文章提出杭州地区电力调度软交换系统建设方案。对其中软交换的系统定位、组网方式、IP终端接入模式、呼叫路由组织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并确定使用行政软交换承载网作为该系统的承载网。该方案可为电力调度软交换系统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胥传普 《华东电力》2012,(5):748-753
介绍了上海电网提出的以构建电网安全防控体系、调度协同管理体系、新能源接入管理体系、技术应用发展体系为基础的上海特大城市电网智能调度体系总体架构。阐述了智能调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在多维度的监视预警等8个方面开展的第一阶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利用电力通信网络和异步传输模式技术,节点采用不同接入方式,组建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并且通过相应的存取隔离安全机制,确保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电力调度用户多媒体等业务需求,解决呼叫路由方式单一、业务扩展困难等问题,山东电力调度交换系统采用双模式组网,即电路交换和软交换2种模式,互为备份,融合应用。文章阐述了山东电力调度交换电路交换和软交换双模式组网建设中的网络部署及运行效果等,认为提高了电力调度交换网的安全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电力调度电话交换网中应用软交换技术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文章对山东调度电话交换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软交换技术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电力调度电话交换网的建设原则进行了探讨,归纳出5个方面建设原则,即分布式部署、1+1容灾建设、市县一体化统筹建设、软交换承载网多样化和调度安全性,为山东电网有计划地应用软交换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调度机构与调度对象间开展实时调度业务联系时信息量巨大、单一调度电话已难以满足调度员实时运行指挥的问题,研究开发了调度运行指挥信息化平台,将网络实时消息与传统调度运行业务流程相结合,在电网各级运行部门之间建立业务消息流,弥补了传统调度电话无法同时与多个调度对象并行开展实时运行指挥的不足,加强了调度机构与调度对象之间的沟通协作,优化了调度运行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该平台在云南电网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在全国各级调度机构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智能电网调度关键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能调度是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内容,是智能输电网的神经中枢,是维系电力生产过程的基础和保障电网运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背景下,分析了建设智能调度的意义、目的,阐明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描述了智能调度的内涵、特征、体系架构,剖析了建设中国智能调度所需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在建设智能电网调度方面已经具备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在调度中心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无障碍信息共享是实现智能电网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要消除信息共享障碍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标准化管理。分析了智能电网的信息标准化需求,提出在各级调度机构、电力企业及智能电网多个层面建立公共信息模型统一、接口规范和信息对象编码标准的信息标准化思路,并以山东电网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系统为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倪东海  韩冬  严正  顾洁 《华东电力》2012,(4):617-620
针对地区电网调度模式在其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从高度集中的统一数据平台与多属性、多来源海量数据处理之间的矛盾,高度智能化和自我管理特征与地区电网调度的人工处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与SCADA平台的关联关系,集中调度模式与分层分区的变配电网络结构的矛盾等4个方面,分析了智能电网发展与传统的地区集中调度工艺间的矛盾。基于此,提出了电网调度应对智能电网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提升调度中心智能调度业务能力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一套能指导其发展和评估其发展阶段的模型和体系,即调度中心智能调度业务成熟度模型。文中首先将调度中心的业务归结为感知、预测、评估和决策4个方面,这4个方面构成了调度中心的业务链。然后针对单个业务能力和业务链能力,分别提出了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最终形成了调度中心智能调度业务成熟度模型;所提出的成熟度模型,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移植性,可作为各地建设智能调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前置通信的可靠性与数据通道的冗余度,采用双远动装置分别接入双平面的调度数据网,即采用主备通道进行信息传输,这样就存在调控主站多通道接收的值及接收的频度不尽相同的可能。提出了一种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多通道信息智能比对方法,通过网络监听方式获取主厂站信息交互通信报文,利用智能比对算法对遥信、遥测、事件顺序记录(sequence of event,SOE)、遥控、遥调等通信规约参数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及时输出告警事件。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多通道信息智能比对技术是实现主厂站通道通信质量监测的有效手段,通过该技术可及时发现通道的异常,大大提高了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电网系统自动气象站系统的技术指标宜参照现行的气象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相关规范的部分要求。数据采集及处理方式应符合国家气象局的标准,微功耗应用及数据传输宜参照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标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系统综合评价方式之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畅通率”指标不失为一个可接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