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方法】 以Scopus数据库为例,对比分析其收录与非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相关数据。【结果】 Scopus数据库收录可以极显著提升航空、航天学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环境科学等10个学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药学等7个学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但作用不显著;对电工技术和地质学期刊影响力提升没有影响;Scopus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内容更全面、规范,提供论文引用格式、摘要和全文在线浏览、论文免费下载,并有一定比例的期刊建有英文网站。【结论】 建议中文科技期刊根据Scopus收录标准核查自身情况并进行完善,以提高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概率,借助国际数据库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更多的中国科技期刊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方法,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扩大国际话语权,传播更加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方法】 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科技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国科技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受语种的影响较大,而且某些学科领域期刊被收录的数量不足。【结论】 为使更多的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需要打破语种的限制,提升科技期刊的英文水平;从多方面出发,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进行充分调研,加强与国际检索机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蔡斐 《浙江预防医学》2016,27(4):433-33
【目的】了解国际航空航天期刊发展现状,拓展编辑视野,学习国际优秀办刊经验。【方法】基于Web of Knowledge JCR数据库详细分析了SCI收录的30个航空航天期刊的引证指标、载文量、出版国、出版者、开放存取情况及亚洲期刊的表现。【结果】航空航天期刊引证指标、发文量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低,出版国与出版者相对集中,办刊模式较为传统。【结论】可以通过与国际出版集团深度合作、鼓励创办航空航天英文期刊、期刊集群共同发展等措施提升中国航空航天期刊整体办刊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全球范畴下讨论中国化学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考量中国化学类科技期刊的学科发展环境、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助力中国化学期刊高水平发展。【方法】 以Web of Science(WoS)化学相关分类遴选SCI收录的21种中国化学科技期刊,以WoS论文为数据基础,从规模、影响力、国际显示度等维度对我国化学学科与化学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进行定量描述。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化学领域科研人员的国内外发文倾向、对国内期刊论文的利用度及对中国化学科技期刊的评价,以及国内化学科技期刊的稿源情况、出版速度、自身评估、与学科匹配度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近年来,中国化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但期刊整体规模偏小,中国化学期刊在国际竞争中表现不突出,尚不能匹配学科发展。【结论】 依托中国化学学科的科研产出体量和水平,中国化学期刊应重视科研人员需求,合理调节所刊载的国际论文和自主论文的比例;明确自身优势,开拓差异化发展方向,加快与学科发展的融合与契合。  相似文献   

5.
李红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6):816-61
【目的】 从调研陶瓷学会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出发,分析国内外陶瓷学会的办刊现状和期刊竞争力,总结国内外陶瓷学会的办刊特点,为我国学会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研究国内外陶瓷学会的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并重点调研欧洲陶瓷学会、国际陶瓷学会和美国陶瓷学会的期刊建设特色。 【结果】英语出版、双语出版、收费会员制、评奖是国内外陶瓷学会为促进期刊发展而普遍采取的措施。中国硅酸盐学会主办的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力已经领先于国外同类学会,但在SCI收录期刊数量和年载文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结论】 当前国内学会期刊正处于发展的重要契机,建设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或者增加现有高影响力期刊的载文量,可以作为学会期刊的主要努力方向。学会可在制度制定、编辑队伍建设、出版宣传等方面支持期刊建设,推动一流学会和一流期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岩土工程类英文科技期刊为研究重点,针对新创期刊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办刊经验,探讨如何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重点考察期刊显示度、认可度和知名度(品牌)等,并注重分析与讨论其各要点。【方法】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为例,分析其目前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找出与其他知名期刊存在的差距,并给出一些建议和举措以提升期刊的国际显示度。【结果】期刊社要做好“两手抓”——论文和引用,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脚踏实地,为创办国际精品期刊做好基础性工作,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结论】所提供的举措与经验可为其他一些新办或没有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4种SCI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分析发展态势及中国对该领域的贡献。【方法】利用JCR统计各期刊2014年度影响因子(IF)和特征因子,利用Web of Science分析各期刊2013和2014年两年的总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对该学科领域的贡献,并研究Top100篇高被引文章的学术特征。【结果】中国整合替代医学领域3种SCI期刊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且中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较高,中国论文在Top100高被引论文中占43%。【结论】整合替代医学是中国的优势领域,国内整合替代医学期刊的水平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整合替代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以留住国内优秀稿源。  相似文献   

8.
蒋恺  宋扉  冯景 《浙江预防医学》2016,27(4):438-245
【目的】通过与国际同领域期刊的对比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信息科学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措施。【方法】根据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调研和对比影响因子不同区间的信息科学期刊在期刊基本情况、文章学科分布、施引期刊贡献等方面的不同之处。【结果】在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总量少、无法复制国外期刊群规模化效应的现状下,信息科学期刊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期刊定位不明确、文章主题覆盖范围较广、缺乏广泛稳定的读者群。【结论】我国信息科学期刊应在明确期刊定位、提高发文质量、遴选热点方向、积极推荐文章和培养作者团队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4个学科SCI论文为例,分析开放获取(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以期对我国期刊OA发展提供启示。【方法】利用InCites数据库研究2010—2014年整合替代医学学科Top20高发文国家/地区、机构的OA论文与全部论文的被引率和CNCI的差异,并比较该学科OA期刊和非OA期刊的指标差异;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比较整合替代医学、农学、细胞组织工程学和行为学4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及全部论文影响力的差异。【结果】整合替代医学在高发文国家/地区、高发文机构及高发文期刊等不同层面,OA论文整体上低于全部论文的影响力;在4个学科,2010—2014年OA论文整体上低于非OA论文和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结论】当开放获取成为出版常态后,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核心仍然是论文质量,仅依靠OA并不能有效提升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简写为BJ)、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简写为HII-CAJ)及SCI入选期刊名单的变化,为我国顶尖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1—2013年BJ、HII-CAJ、SCI入选的中国科技期刊名单,统计分析入选期刊名单的变化和期刊的文种分布,以及其中高校学报的收录情况。【结果】 在2011—2013年,BJ、HIICAJ、SCI入选的科技期刊总数分别达168、233和160种,3年同时入选的期刊分别为45、122和135种;3年中BJ、HII-CAJ、SCI收录外文期刊的比例平均分别为2.33%、49.23%、86.93%,入选期刊中大学学报的比例平均分别为8.67%、5.32%、4.28%。【结论】 构建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采取中外文期刊并重同时兼顾大学学报的遴选方案,建立兼具权威性、代表性和稳定性的顶尖期刊群,以引导和促进我国各学科、各专业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高质量儿科学期刊COVID-19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为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9年9月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首批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儿科学领域T1级的10种期刊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5日发表的314篇COVID-19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第一作者为中国作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及其在国内外SCI收录期刊、国内中文期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在314篇COVID-19论文中,我国学者对COVID-19患儿进行研究的论文为50篇,78.0%(39/50)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儿科学期刊上。其中,13篇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29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18篇(62.1%,18/29)发表在国内SCI收录期刊。 【结论】 我国高质量儿科学期刊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吸引高质量COVID-19研究成果的作用,而且这些研究论文发表较早,被引频次较高,这可能与疫情期间国内期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关。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策略包括: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加强选题策划;坚持高质量同行评议,保障论文质量;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缩短发表周期;构建数字化、集群化、市场化期刊出版运营模式,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吸引优秀论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SCI收录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整体水平在国际上排名,为正确认识我国SCI收录期刊的情况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把我国(不含台湾省SCI收录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韩国、印度和俄罗斯)2013年SCI收录期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2013年我国SCI收录期刊数(162种)位居11个国家中第6位,刊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位;我国SCI收录期刊刊均论文数相对较多、自引率相对较高、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较低;论著篇均引文数位居第7位,而综述篇均引文数位居第4位。【结论】我国SCI收录期刊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希望加入SCI期刊可从以下方面努力:期刊出版语言改为英语、减少期刊年均论文数、稿源丰富期刊可缩短出版周期或提高论文录用标准、严格控制期刊自引数量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SCI期刊和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发展现状,介绍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ES)采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方法】 查阅各期刊网站,结合Web of Science、JCR和Elsevier提供的数据,分析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SCI期刊和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差距,阐述在两期“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间,JES在国际化发展上采取的办刊策略及所取得的成效。【结果】 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在办刊规模、计量指标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总体上远低于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JES采取国际化办刊策略主要包括组建国际化编委团队,采用国际采编生产系统和实施多渠道国际宣传。期刊JCR计量指标显著提升,文章在ScienceDirect上的下载量增加,作者国际化和读者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强。【结论】 国际化办刊策略显著提升JES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这可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SCI收录的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并提出发展策略建议。【方法】 查阅各期刊官网和Web of Science提供的期刊信息,总结中文科技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编委会、载文量、英文显示度以及计量指标等数据。【结果】 SCI收录的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创办较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办刊经验,如双语出版、开放获取、设立青年编委等,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低。【结论】 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应坚定中文出版的信心,采取增强中文论文的英文显示度、组约优质稿件、培养和吸纳优秀的青年人才,以及采用新的出版业态等发展策略,以带动我国其他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国际化传播,使其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我国的SCI期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路径。方法 以2012年JCR收录且有指标值的127种我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从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排序、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排序等四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 通过指标比较,发现相对于我国的SCI发文量,我国的SCI期刊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从提高认识、加强监管、完善审稿、扩大开放、提高期刊学术水平、打造中国顶尖学术论文展示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P指数在中国SCI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从而促进中国SCI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方法】以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SCI期刊在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P指数分别用于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中国SCI期刊评价的有效性,分析P指数与被JCR收录后的总被引次数(C)、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IF5)、被JCR收录后的总载文量(N)和平均被引率(C/N)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P指数和h指数对中国SCI期刊评价的适用性进行对比。【结果】P指数与中国SCI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总载文量、平均被引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的规模和影响力。P指数对同一学科SCI期刊比不同学科SCI期刊的评价更具优势。【结论】P指数延续了h指数的优点,并具有更强的区分度,对优秀学术期刊的识别能力比较突出,使期刊评价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 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 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 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郭伟  胡小洋  唐慧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0):1294-1494
【目的】 调查我国普通高校学报被国际典型数据库收录、入选国内核心期刊目录,以及获得国家项目资助、入选专业学科的情况,分析其专业化水平,为制定普通高校学报改革、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数据库、期刊评价机构、学(协)会及其他相关网站收集普通高校学报被国际典型数据库收录、入选国内核心期刊目录、获得项目资助的数据,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统计年报(2020年)》统计普通高校学报在专业学科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 在1228种普通高校学报中,有41种入选SCI、EI数据库,121种入选CSCD目录,143种入选CSSCI目录,296种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332种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74种入选《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目录,430种入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279种期刊319次入选专业学科,多种普通高校学报的专业学科影响力名列前茅。 【结论】 普通高校学报并非都是“综合性”“大杂烩”期刊,有1/4左右可视为专业期刊;超过半数的普通高校学报为学科综合类期刊;在被国际典型数据库收录、入选国内核心期刊目录、获得项目资助方面表现一般,整体发展水平、影响力有待提高。建议通过审慎推进专业化改革,推动普通高校学报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