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升高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川崎病的95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正常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沉水平,比较联合诊断及单独使用血沉诊断川崎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观察组ESR为(52.15±4.67)mm/h,健康对照组为(23.86±2.04)mm/h,观察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9.263,P=0.001)。8项实验室指标联合检测诊断K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1.58%、90.00%、93.55%、87.10%、90.97%,单独使用血沉作为指标诊断为88.42%、86.67%、91.30%、82.54%、87.74%,联合检测稍高于单独检测,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沉升高诊断川崎病具有敏感度、特异性高等优势,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检测在川崎病(KD)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本院30例KD患儿的不同时间cTnI的变化,以探讨cTnI在KD中临床意义。结果KD组的早期cT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KD组与对照组的cTnI阳性率和CK-MB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早期应用大剂量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KD患儿治疗前,治疗2周后cTnI的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nI是早期诊断KD患儿心肌损害和血管炎的敏感和特异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鸿基 《四川医学》2007,28(1):103-10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形式、变化及其诊断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86例KD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变化特征及诊断情况和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首诊KD入院38例(44.2%),初诊时误诊48例(55.8%);冠状动脉受累14例(16.3%);肝脏损害9例(10.5%),再发2例(23%);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阿斯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潘生丁等治疗,无1例死亡。结论KD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复杂、急性期容易误诊和漏诊,准确掌握KD临床特征的变化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演变情况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对5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有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早期诊断KD的依据。结果发病早期≤3d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2例(3.8%);〈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的患儿;〉3岁患儿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患儿。≤5d发热52例(100.0%),皮肤表现45例(86.5%),唇红皲裂40例(76.9%),球结膜充血39例(75.0%),血沉增快46例(88.5%),白细胞升高44例(84.6%),C反应蛋白升高42例(80.8%);心脏冠脉病变3例发生在5-7d;6例查D-二聚体均升高。40例(76.9%)在早期≤7d做出了明确诊断。结论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及〈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是KD患儿早期较特异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在〉3岁患儿较常见。发热、皮肤表现、唇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升高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当早期高度怀疑KD的可能时,应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2年在日本首次发现,1967年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此后欧、亚、美、澳洲及南非各地均有报道。由于本病病因未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尤以冠状动脉为甚,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尽管KD在诊疗上获得了诸多进展,但仍有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于探讨。本文仅就诊断方面的若干进展,做一阐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问题。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3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在发病早期出现持续发热占100.0%,皮疹75.0%,口腔黏膜改变84.4%,眼结合膜充血81.3%,肛周红脱皮62.5%,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晕、肿胀(卡瘢红)43.7%,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结论:发热、皮疹、KD面容、卡瘢红、白细胞、C反应蛋白增高及肛周红、脱皮等有早期诊断意义,心脏彩超检查也是早期诊断KD有效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问题。方法 将70例患儿分为0~1岁组、~3岁组、>3岁组,分别比较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手足脱皮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及冠脉损害程度。结果 淋巴结肿痛在>3岁组表现突出,占81%,其他两组淋巴结肿痛不典型,出现时间(4.25±.73)天;皮疹在各组发生率较高,无差别,出现时间(4.27±3.75)天;手足硬肿及脱皮在各组发生率均超过60%,无差异,出现时间分别为(6.42±2.26)天、(11.69±3.94)天;冠脉扩张在0~1岁组相对高,除冠脉扩张外,其他不典型心脏损害在>1岁组发生率相对高。血沉、C反应蛋白早期升高各占89%、91%。结论 发热伴皮疹、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有早期诊断意义,年长儿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诊,婴幼儿可无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川崎病患儿40例,分析其急性期临床表现、实验室、UCG检查及诊断时间.结果:4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典型病例25例(62.5%),不典型病例8例(20%),疑似病例7例(17.5%).急性期临床表现发生率:结膜充血80.0%,皮疹70.0%,淋巴结肿大67.5%,口腔黏膜改变95.0%,手足硬肿、膜状脱皮65.0%,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5.0%,肛周皮肤潮红脱皮12.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部分呈不典型病例及疑似病例,易延误诊断,KD面容,ESR、WBC显著升高、UCG、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线索,从我院1995—2005年住院治疗的有完整病历资料的73例川崎病中,选择出早期就诊的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肿瘤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RP11-395G23.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理标本并另选26例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院诊断为川崎病的14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149例病例中,108例(72.5%)为典型川崎病,41例(27.5%)为不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相比,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不典型川崎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肛周脱皮(61.0%)、口腔黏膜的改变(61.0%)、双侧球结膜充血(56.1%)和皮疹(51.2%),颈部淋巴结肿大(12.2%)为少见症状。典型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出现持续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双侧球结膜充血、皮疹和肛周脱皮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aKD)的早期临床特征表现及实验室特点,以利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将川崎病病例分为典型组(typical Kawasaki disease,KD组)22例,不典型组(aKD组)30例,比较两组热程、确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特征、各炎性指标及冠状血管病变。结果:两组临床特征:双侧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呈杨梅舌,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趾)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躯干部多形红斑,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胀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无差异,但其发生率aKD组明显低于KD组;住院时间、确诊时间aKD组长于KD组;若以一项临床特征联合炎性指标检查,可缩短aKD确诊时间;各种炎性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前降钙素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KD组的冠状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KD组。结论:临床特征联合炎性指标改变有利于aKD病例的早期诊断,能减少住院时间及冠血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杨钊 《西部医学》2010,22(9):1656-1656,1659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他症状包括四肢改变,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冠状动脉扩张。结论综合多方面的临床资料,对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icrRNA-21(miR-21)在川崎病(K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33例KD患者以及1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以 cel-miR-39为外参基因,通过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血清miR-21的表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作为KD疾病标记物的诊断价值。结果:miR-21在KD急性期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血清(P<0.05),恢复期则降低至正常水平。ROC曲线显示,以miR-21诊断K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95%CI:0.531~0.941),当临界值(诊断阈值)取1.09时,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6和0.714。血清miR-21表达与KD临床特征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小板水平血清中miR-21表达更高。结论:KD患者血清miR-21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KD诊断的潜在血清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川崎病(KD)合并冠脉损伤(CAL)高危因素分析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1992年1月~2002年1月住院的84例KD患儿发病早期(7 d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发病7 d内发热、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1.4%、80%、66.7%、25%;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心电图与KD合并冠脉损伤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持续发热伴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等可疑KD病例经病史、年龄、血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C反应蛋白等资料综合分析,可于发病7 d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预防冠脉病变,改善冠脉病变预后;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可以作为KD合并CAL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63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收治63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中男女比例为1.3:1(36/27),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82.5%(52/63),非典型KD占31.2%(19/63)。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性肿胀及脱皮、淋巴结肿大、CA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发病中非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01例儿童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最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