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2型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弥可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1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的变化情况,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TCSS)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HbA1c、FBG、2h PG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HbA1c、FBG、2hPG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Scr及BUN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Scr及BUN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降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观察2组尿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临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8.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尿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β2-MG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糖代谢、肾功能,延缓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2 型糖尿病肾病(T2DN)不同分期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的变化水平,探讨血 清PIFG 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5 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经肾活检 诊断为T2DN 患者90 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 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PIFG 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患者血清PIFG 与各参数 的关系。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FBG、2 hPG、BUN、CRP 和 HbA1c 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0.05),Hb 较对照组降低(P <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 Scr、BUN 和CRP 含量水平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升高(P <0.05),Hb 水平较正常白蛋白尿组降低(P <0.05); 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Scr、BUN、CRP 和UAER 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均升高(P <0.05),Hb 水平较早期糖尿 病肾病组降低(P <0.05);常白蛋白尿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PIG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PIGF 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 <0.05),临床糖尿病肾病组血清PIGF 高 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P <0.05)。血清PIGF 水平与患者病程、FBG、2 hPG、Scr、BUN、CRP、UAER 和 HbA1c 呈正相关(r =0.433、0.372、0.374、0.722、0.384、0.301、0.861 和0.492,P <0.05),与Hb、Alb 呈负相 关(r =-0.639和-0.353,P <0.05)。对血清PIGF水平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HbA1c、UAER、FBG及Sc(r P <0.05)。 结论 T2DN 患者尤其是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患者血清PIFG 的水平升高,同时血清PIFG 与Scr、UAER、FBG 和HbA1c 有关,提示血清PIFG 参与T2DN 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薇  刘丽楠  李强  张巾超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25-1426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蛋白尿组受检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HGF水平,并分析HGF与HbA1c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结果单纯糖尿病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蛋白尿组空腹血糖、HbA1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尿组尿蛋白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和蛋白尿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H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GF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及HbA1c呈正相关(P〈0.01)。结论HGF与糖尿痛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血清HGF水平可能有助干旱期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L-FABP)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依据尿蛋白/肌酐比(ACR)和血清肌酐水平分为正常蛋白尿组(45例),微量蛋白尿组(36例),临床白蛋白尿组(30例),肾功能衰竭组(21例),以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尿L-FABP含量,同时检测血肌酐(Scr)、尿肌酐、肝功能、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蛋白(Alb)、24 h尿蛋白量、尿白蛋白等指标。结果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尿L-FABP水平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P <0.01),亚组分析显示正常白蛋白组尿L-FABP水平高于健康组( P<0.05),微量白蛋白组尿L-FABP水平高于正常白蛋白组( P <0.01),临床白蛋白组尿L-FABP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组( P<0.01),肾功能衰竭组尿L-FABP水平高于临床白蛋白组( P <0.01);尿L-FABP水平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GFR )呈负相关( r =-0.812, P <0.01),尿L-FABP水平与Scr呈正相关( r =0.901, P <0.01),与HbA1c无关( P >0.05)。结论尿L-FABP水平不但可以更早预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还可以监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潘攀  周海艳  杨晶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374-137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6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和降血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两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检测两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UAER、TC、FBG、HbA1c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UAER、Scr、LDL-C、TC、TG、FBG、HbA1c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UAER、Scr、TC、T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7.
灯盏花素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坎地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坎地沙坦4 mg,每日2次,疗程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Ab_(1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结果治疗组血压、血脂24 h尿蛋白定量、UAER、Scr、BUN均显著下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早期DN,可明显改善DN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在1~3a期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武威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1~3a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3)及对照组(n=43)。对照组接受单重紧张素系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观察组接受双重RAS阻断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联合ARB]治疗。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糖代谢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及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与3-磷酸甘油脱氢酶(GAPDH)活性。结果:治疗前,两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UN及Sc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eGFR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  相似文献   

9.
洛汀新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洛汀新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对4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高者,采用洛汀新10mg/d治疗,疗程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其血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的变化.结果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洛汀新治疗,有明显降低血压、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尿素氮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改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时,即用ACEI(洛汀新)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联合降糖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邝秀英 《广东医学》2006,27(7):1096-1098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活血通腑中药复方合用降糖治疗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的作用。方法 87例DN早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益气养阴活血通腑中药,服用2个月后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使FBG,HbA1c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对尿蛋白,BUN,Scr无显著影响;观察组可显著降低尿蛋白,BUN,Scr(P〈0.05)。对照组对血浆ET-1无影响,观察组可显著降低血浆ET-1水平(P〈0.01)。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通腑中药合用降糖治疗对DN患者优于单纯降糖治疗,其作用可能与改善糖代谢、改善肾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糖尿病肾病(DK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病因,非杓型血压是D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有效干预手段,而中医药治疗DKD及非杓型血压具有一定优势。目的 探讨通络地龟汤对DKD Ⅳ期患者非杓型血压、尿钠排泄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DKD Ⅳ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地龟汤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糖化血红蛋白、24 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非杓型血压比例、24 h尿钠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醛固酮水平,计算杓型血压逆转率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8周随访,无中途退出或脱落病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C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CV)降低,eGFR升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CV)、nSBPCV降低,eGFR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SBP、nDBP、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CV)、nDBPCV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非杓型血压比例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杓型血压逆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醛固酮水平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钠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地龟汤有利于更好地改善DKD Ⅳ期患者肾功能,降低患者夜间血压、血压变异性、非杓型血压比例,提高患者杓型血压逆转率及24 h尿钠排泄,且安全性较高,但对RAAS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信使RNA(mRNA)表达谱的检测,探讨通络地龟汤(TLDGD)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KD模型组、DKD+TLDGD组,TLDGD灌胃8周后检测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24 h尿蛋白(24 h protein,24 hPro)、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HE染色、Masson染色、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与TLDGD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密切相关的差异lncRNA和mRNA,进行聚类分析。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差异lncRNA调控的靶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DKD模型组Scr、BUN、24 hPro、FBG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KD模型组相比,DKD+TLDGD组上述指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TLDGD组肾脏病理损伤明显改善;TLDGD调控了84个lncRNA差异表达,其中上调42个,下调42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表达的mRNA共189个,其中上调132个、下调57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分析方法,发现下调或上调的靶基因主要参与了炎症中的细胞迁移、炎症反应、细胞黏附、免疫学过程等生物学过程。靶基因分子功能分析显示,下调或上调的靶基因主要具有肽链内切酶抑制剂活性、肝素结合、信号受体结合等功能;信号通路预测显示TLDGD可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黏着斑等。结论:TLDGD可能通过调控多种lncRNA和mRNA的表达及下游相关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前期患者血胱抑素C(CysC)、血β2微球蛋白(β2MG)、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及糖代谢、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探讨不同糖尿病前期患者肾功能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60例对象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及空腹血糖并糖耐量减低(IGR)组、正常对照组,检测CysC、β2MG、UAER、Scr、BUN、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HbA1c、hsCRP等指标,统计各组指标差异。结果各糖尿病前期组β2MG、CysC、HbA1c%、hsCR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GT组、IGR组β2MG、CysC较IFG组显著升高,P〈0.05。IFG组HOMA-IR显著高于CON组,P〈0.05;hsCRP与FPG、2hPG、HbA1c%、CysC、β2MG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肾损伤,餐后血糖、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前期肾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临床上2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肾脏病(DKD),DK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微量尿蛋白和肾功能改变,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在糖尿病患者中,室间隔(IVS)厚度与肾功能的关系已有文献证实,而左心室内壁(LVPW)厚度与肾功能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成为早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截至2018-12-31,随访时间120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大量尿蛋白,即同时满足24 h尿蛋白>500 mg/d及GFR<50 ml/min两项纳入DKD组,其余纳入非DKD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DKD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IVS及LVPW厚度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1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进展为DKD 48例(26.9%)。DKD组与非DKD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SUA)、血红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DKD组患者比较,DK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收缩压、空腹血糖升高,LVPW厚度、IVS厚度增加,HDL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IVS厚度〔OR=4.577,95%CI(2.280,9.188)〕、LVPW厚度〔OR=3.805,95%CI(1.917,7.553)〕是DK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高血压组(n=47)IVS增厚者、LVPW增厚者DKD发生率分别高于IVS正常者、LVPW正常者(P<0.05);非高血压组(n=131)IVS增厚者、LVPW增厚者DKD发生率分别高于IVS正常者、LVPW正常者(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VS、LVPW厚度与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P<0.001),与GFR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IVS增厚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其临界值为12.5 mm,其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73.64%;而LVPW厚度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其临界值为11.5 mm,其灵敏度为60.91%,特异度为67.27%。结论 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HDL水平降低、IVS及LVPW增厚与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相关,其中IVS及LVPW增厚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苗艳  吴俊  闫磊  董洋  朱清  邵凤民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192-1197
背景 非布司他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非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降低血尿酸(SUA)及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糖尿病肾病(DN)并发高尿酸血症(HUA)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估非布司他治疗非终末期DN伴HUA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内分泌科及社区住院或门诊诊治的DN伴HUA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不使用降尿酸药物,治疗组给予非布司他40 mg/次,1次/d。收集患者基线及治疗1~6个月时的SUA、血肌酐(Scr)、尿微量蛋白与肌酐比值(ACR)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SUA、ACR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情况。结果 符合入选条件并完成试验的患者共112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58例和5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及基线收缩压、SUA、Scr、ACR、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分析显示,治疗组在治疗1~6个月时SUA达标人数(达标率)分别为42例(77.8%)、47例(87.0%)、51例(94.4%)、52例(96.3%)、52例(96.3%)、52例(96.3%)。治疗6个月后,非布司他治疗组eGFR高于基线水平〔(56.42±14.49) ml?min-1?(1.73 m2)-1比(50.95±13.66) ml?min-1?(1.73 m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司他治疗组HbA1c、TC、LDL-C、SUA、Scr、ACR低于对照组,eGFR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SBP、HbA1c、SUA与ACR呈线性正相关(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LDL-C、SUA、SCr、ACR均与eGFR呈线性负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HbA1c、SUA是ACR的影响因素(P<0.05),而糖尿病病程、SUA、Scr是eGF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非布司他能有效降低非终末期DN伴HUA患者SUA水平,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较非糖尿病肾病(NDKD)患者更容易发生贫血,贫血不但加速DKD的进程,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对降低贫血发生率及延缓DKD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住院的DKD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糖尿病病程(DD)、是否吸烟〕、实验室检查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血尿酸(SUA)、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空腹血糖(FPG)、钙(Ca)、磷(P)、镁(Mg)、锌(Zn)、血清铁(SI)、非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肌酐(UALB/CRE)、24 h微量白蛋白(24 h-mALB)、24 h微量总蛋白(24 h-MTP)〕,计算体质指数(BMI)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Hb将患者分为非贫血组(116例,男性Hb>130 g/L、女性Hb>120 g/L)和贫血组(138例,男性Hb≤130 g/L、女性Hb≤120 g/L)。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 贫血组患者收缩压(SBP)高于非贫血组,DD长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患者RBC、Hb、TP、ALB、GLB、CHE、eGFR、Ca、Zn、SI、UIBC、TIBC、SF、TRF水平低于非贫血组,BUN、Scr、Cys C、RBP、FPG、P、Mg、CRP、ESR、HbA1c、UALB/CRE、24 h-mALB、24 h-MTP水平高于非贫血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与TP、ALB、CHE、eGFR、FPG、Zn、SI、UIBC、TIBC、ESR呈正相关(P<0.05),与SBP、DD、BUN、Scr、Cys C、P、CRP、HbA1c、UALB/CRE、24 h-mALB、24 h-MTP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β=-0.060)、ALB(β=0.755)、CHE(β=1.512)、Zn(β=1.173)、HbA1c(β=-5.766)、eGFR(β=0.341)是DKD患者Hb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DKD患者发生贫血受DD、ALB、CHE、Zn、HbA1c、eGFR的影响,临床上应积极纠正上述影响因素以降低DKD患者贫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方法采用STZ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病理组、通络益肾汤治疗组、西药治疗组(糖适平+洛汀新)。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血糖、肾功(BUN、Scr)、肾脏病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病理组比较,通络益肾汤治疗组大鼠一般状况改善较好,血糖明显下降(P<0.05),血清BUN、Scr显著降低(P<0.01)。通络益肾汤治疗组与西药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通络益肾汤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进展,对糖尿病肾病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通过“肠-肾轴”改善DKD的作用机制。  方法  100例DKD脾虚湿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肾化湿颗粒。8周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的变化。并随机收集其中60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后的粪便样本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筛选益肾化湿颗粒的作用靶菌。  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UACR、BUN、HbA1C、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SOD活性、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升高, 菌群的聚合度增加, F/B值下降; LEfSe分析发现试验组的优势属种是副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黏膜乳杆菌。  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可有效改善DKD脾虚湿盛证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 降低血糖, 减少蛋白尿, 整体调节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并稳定肾功能, 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 为进一步研究益肾化湿颗粒通过肠道菌群评估DKD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温阳方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9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假手术;其余51只采用左侧单肾切除术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复制DN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7只大鼠分为病理对照组(16只)、中药治疗组(16只)、洛汀新+糖适平西药治疗组(15只),给药10 w。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一般情况,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空腹血糖、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计算肾脏肥大指数,并行HE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一般状况明显改善,体重显著增加(P<0.01);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空腹血糖、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肾脏肥大指数显著降低(P<0.01);肾病理组织学变化明显减轻。结论:通络益肾温阳方对DN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12例为研究对象,将伤后48h内出现肾损伤(AKI)患者纳入观察组(61例),未出现AKI患者为对照组(15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差异,ROC曲线评价血清Cys—C诊断AKI的准确度,比较观察组中不同肾功能分级患者Cys—C的差异及预后转归。结果①观察组血清Cys—C、BUN、Scr水平[(2.81±0.83)mg/L、(9.02±2.64)mmol/L、(254.8±120.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0.24)mg/L、(6.10±1.07)mmol/L、(87.8±12.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eGFR水平[(36.5±24.2)mL/(min·1.73m2)]显著低于对照组[(76.2±19.7)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Cys—C、BUN、Ser诊断AK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0.86l、0.905,Cys—C的ROC曲线面积明显高于BUN、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中AKI、2、3期分别为20、17、24例,不同AKI分期患者Cys—C、BUN、SCr、eGFR水平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KI患者血清Cys—C与Scr呈正相关(r=0.836,P〈0.01),Cys—C与eGFR呈负相关(r=-0.812,P〈0.01)。结论血清Cys—C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诊断指标,相对于Scr、BUN等指标敏感性、特异性更高,在AKI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