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芳  邓红月  曹桂丽  沈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2):2805-2809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供需两端发力,创新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研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和影响因素对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签约居民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北京市乃至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的建议。方法 于2020年1-6月,利用北京市常规数据监测平台和医改监测平台、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相关数据分析东城区家庭医生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和签约居民履约情况;利用家庭医生团队和签约居民问卷调查,获得社区家庭医生团队和居民对签约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 2019年东城区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为36.26%和94.50%,高于2018年(33.19%、88.08%),高于同期北京市(35.02%、93.06%)。2019年签约居民预约就诊率达到17.41%,与上年相比提高8.1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北京市5.44个百分点。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东城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提升2.12、3.61个百分点,控制率分别提升11.65、13.78个百分点。签约居民满意度为83.09%(3 596/4 328),签约服务提供者满意度达到91.59%(850/928),家庭医生团队愿意继续提供签约服务的达89.22%(828/928)。定性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理解存在偏差、家庭医生工作负荷重、医保政策支持不足等。结论 东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般人群签约率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均符合北京市工作要求;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度、利用率和满意度较好,下一步需要通过加强精准宣传、遵循客观实际不冒进、创新考评激励机制和完善医保调节政策等措施,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实现基层首诊、推进分级诊疗、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健康中国为背景,通过梳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献,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供方、需方及运行机制3个角度,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及质量不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接受度不高,全科医生培养与培训机制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欠缺,医保支付机制导向性不强,沟通宣传机制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建议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医疗”。  相似文献   

3.
背景 目前,从居民角度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研究较多,但少有学者基于全科医生视角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现状相关研究。目的 了解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从供方视角,探寻影响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的因素。方法 于2021年7月5—31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全科医生及其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特征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采用R 4.2.2软件建立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是否>2 000人的影响因素。结果 筛选出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有效样本3 252个。2020年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中位签约人数为1 400(2 499)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用工形式、工作年限、工作单位、执业地区、接受培训情况、年收入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数量、管辖人口数、希望医共体内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团队情况、住院床位资源情况、上级部门指导情况不同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  相似文献   

4.
背景 医务人员作为服务的提供方,研究其自身对家庭医生所需条件的认知对从供方角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各级医疗卫生体系中医务人员对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发展所需自身条件的认知,为更好地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细化系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3-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南充、绵阳、重庆等地区60所医疗机构在岗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和网络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所需的自身条件、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的现状和意愿。采取统计描述、因子效度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 797例医务人员中,男221例(12.30%),女1 576例(87.70%);编制内1 347例(74.96%),编制外450例(25.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的因素有职业素养、家庭环境、生活态度、额外职业素养(P<0.05);影响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的因素有职业素养、家庭环境、额外职业素养(P<0.05)。结论 从供方的角度,通过对工作时间超负荷的医务人员提供补偿、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医务人员家庭对家庭医生工作的支持,有助于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湖北省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工作情况及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工作满意度,从家庭医生视角提出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对30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障碍。自行设计问卷,对武汉、襄阳、宜昌3个城市的14家社区卫生中心的558例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558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中,学历以大专为主(46.1%);宜昌市和武汉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月均工资在4 000元左右,而襄阳市人员月均工资2 355.8元;宜昌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1年内每人接受业务培训次数的中位数为6.50次,武汉市、襄阳市均为2.00次。满意度方面,调查对象对工作兴趣满意度为61.3%,而对于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工作量的满意度仅有39.8%、35.5%;对团队人员配备、办公条件和医疗设备配备的满意度低于41.0%。超70%的被调查者赞同宣传力度、居民流动性、人员数量、居民认知以及人员工作量为阻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较大制约因素。结论 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好实施,应加大社区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家庭医生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签约服务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激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现状和研究进展,重点从工作资源配置、签约服务内容优化、团队绩效考核机制探索、签约服务医保支付方式转变、签约服务意愿和满意度5个方面进行阐述。虽然目前我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医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签约服务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要注重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加强区域医疗服务协同、优化签约服务内涵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基层卫生服务改革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签约服务的覆盖率稳步提升,但履约服务的提供仍存在诸多问题,家庭医生团队对签约服务质量的评价尚不明晰。目的 研究家庭医生团队的履约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2年10月,通过立意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中部、北部和东部的780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初级卫生保健质量评价工具-供方简化版(PCAT-PS)量表对纳入对象展开调查,涵盖首诊、连续性、协调性等8个维度、43个条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成员PCAT-PS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36%。家庭医生团队成员PCAT-PS量表平均得分为(32.55±3.90)分。其中,得分较高的2个维度分别为以病人及家庭为中心、综合性(提供的服务),得分较低的2个维度分别为首诊(可及性)、连续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构类别、年龄、职称、团队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情况是家庭医生团队PCAT-P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质量的评价整体良...  相似文献   

8.
刘彩茵  何婷婷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160-1164
背景 基层医务人员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其政策响应度和工作满意度是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目的 探讨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为促进签约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于2018年2—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湖北省宜昌市抽取基层医务人员500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30.5%(141/462)的医务人员非常/比较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5.9%(120/462)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激励机制完全/比较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务人员对工资薪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发展前景、个人成就感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2.7±0.7)、(3.4±0.7)、(4.1±0.8)、(3.3±0.9)、(3.5±0.8)分(“很不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为1~5分),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17.4±3.5)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月收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工作时间的变化、家庭医生岗位的工作风险、家庭医生岗位的重要性、现有激励机制能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与工作满意度均有待提高。建议创新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措施,完善签约服务工作价值的绩效考核;加强培养优秀的家庭医生队伍,建立长期家庭医生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家庭医生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及满意度,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在江苏省13个市每市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8个已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镇卫生院),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每个机构中随机抽取3名开展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为研究对象,共计312名。于2016年11—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和积极性以及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9%。结果 296例家庭医生中,每例家庭医生已签约人数为0~8 380例,中位数为220(790)例;家庭医生认为合适的签约人数为0~3 000例,中位数为200(420)例。每日工作时间为9~10 h者150例(50.7%);从事签约服务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为3%~99%,中位数为30%(30%);认为薪酬基本无变化者175例(59.1%);对签约服务内容认知很/比较清楚者254例(85.8%);对家庭医生职责很/比较明确者275例(92.9%);认为完全/基本能够胜任签约服务工作者260例(87.8%);很/比较积极参与签约服务工作者171例(57.8%)。城市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37±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54±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中机构的重视与支持、上级医院提供的转诊服务、所在社会环境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城市家庭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执业注册类别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称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与政策指导建议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家庭医生投入签约服务时间有限,需加强人员配备;家庭医生自我评估良好,参与积极性较好,需继续提升服务能力;家庭医生对个人发展满意度较低,需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家庭医生制度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家庭医生团队是家庭医生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其身心健康与服务质量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国内以服务供方角度探讨家庭医生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7年5—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徐州市选取已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家,以其所有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共600例。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调查纳入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68份(包括全科医生165例、护士272例、公共卫生医生131例),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7%。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为75.4%(428/568),其中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中重度倦怠占比分别为51.8%(294/568)、34.7%(197/568)、66.0%(375/568),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高于情感衰竭维度、情感衰竭维度高于去个性化维度(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用工形式、职业喜爱程度、自评工作意义、工作压力是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较高,尤其体现在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建议通过健全家庭医生绩效考核制度、给予团队社会支持、引导家庭医生团队转变医疗观念等方式降低其职业倦怠检出率,以保障家庭医生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为南京市浦口区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星甸街道、泰山街道、汤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共31名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自制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简单介绍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家庭医生签约后的特色服务项目与主要服务内容;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困难等。结果 目前南京市浦口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包含门诊签约和社区签约两种形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老年人吸引力最大。开展的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含家庭医生APP线上交流;家庭医生公布手机号以方便沟通;发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享受特定医疗服务项目折扣。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签约居民根据就医需求可自行前往二、三级医院,不需要家庭医生为其进行转诊;家庭医生APP转诊预约功能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签约流程过于繁琐;如何界定家庭医生手机咨询服务时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职责界定不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签约后药品种类配备不全;原全科医生引入家庭医生模式后工作量增加、精力不济;家庭医生APP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的开发。结论 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较好,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政府财政投入到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医保助力家庭医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疗知识培训与沟通技巧,招募家庭医生人才;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的品种以及医保报销的常用药物;完善家庭医生APP;切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侯进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4):419-423
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效能、不断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提升全科医疗服务团队有效性是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运用团队有效性评价模型对全科医疗服务团队有效性进行批判性分析,发现全科医疗服务团队在人才数量、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技能、方法、能力、沟通、工作结构、行为规范、团队目标、外部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劣势;基于卢因三阶段变革模型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模型,提出根据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内容和任务的复杂性来构建团队、明确团队目标、树立团队价值观,开展积极组织变革、实施有效激励、调整组织结构、加强绩效管理等改进措施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同时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紧扣签约服务的“签、约、服”三环节构建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了“三定”(定岗、定任务、定分配)、“三优”(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渠道)、“两衔接”(全科医生与市级专家、社区卫生与市级医院资源整合衔接)的有效签约服务模式。本文介绍了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并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进行梳理,分析国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发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在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在综合借鉴分析综合激励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综合激励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模型,提出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完善配套措施等综合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残疾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的人群,如何为残疾人群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及满意度,家庭医生团队的人员如何有针对性地为残疾人服务,以达到双方共赢的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了解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签约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和建议,为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管理和服务签约残疾人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9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6个焦点小组,其中3个由25名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组成,另外3个由21名签约的5类不同残疾人组成。以4种障碍(身体、态度、专业和系统障碍)为理论框架,结合《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手册》(《手册》)中残疾人接受服务的内容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进行实地笔记、录音和转录,编码提炼主题。结果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都对《手册》的内容和实用性给予了肯定,同时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和残疾患者针对目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建议。经过比对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方面共析出3个主题:诊疗时间长,包括残疾的身体,沟通和认知;对医生、护理进行残疾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特定的学习需求;残疾人的服务部分超出初级保健范畴,需要再次培训学习。残疾患者方面共析出残疾人在与医疗保健系统的交互过程中存在身体、态度、专业和系统四种障碍4个主题。结论 制定完善合理的签约服务内容手册有较好的实用性,为残疾人基层医疗实践提供了工作方法,揭示了签约服务内容手册在指导特殊人群的基层卫生保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在“强基层”“大健康”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合理就医秩序和完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颁布及推行进行讨论,分析其经验、问题与不足,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一步推行提供借鉴。在文献综述及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发展和实践进程进行梳理,指出我国家庭医生政策大致经历了酝酿萌芽、试点探索、渐进推广和全面实施4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内容及推行情况、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六方面参考建议: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政策保障,借助医保支付调整医疗资源分配;加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增强家庭医生工作热情;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依托医疗联合体,推进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的深入推进,新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将逐渐形成,建立国家层面的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越来越有必要。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评价现状,分析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内容、指标设置以及激励措施落实情况的认知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借助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6—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培训会,培训会分别在我国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及重庆市4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开展。选取来自全国32个省级及114个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人员227名;同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及重庆市4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的364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于2017年6—7月举行,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的基本情况、对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情况的认知、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措施落实情况的认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591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95.3%。结果 591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分别有70.1%(414/591)、92.0%(544/591)、70.1%(414/591)、68.4%(404/591)认为应设置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农村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计划生育特殊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有92.4%(546/591)、81.6%(482/591)、72.6%(429/591)认为应当设置签约对象满意率、“签约服务包”设计内容完成率、签约对象电子健康档案合格率;分别有85.4%(505/591)、78.3%(463/591)、66.2%(391/591)认为应设置签约对象基层就诊率、签约对象签约医生就诊率、签约对象预约转诊率。591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49.1%(290/591)反映本地区/机构有签约服务费等相关激励措施。回答有签约服务费等相关激励措施的290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78.3%(227/290)反映签约服务费能够用于家庭医生团队激励,39.0%(113/290)反映签约服务费在绩效工资总量内。290名认为有签约服务费的应答者中,27.6%(80/290)反映来源于财政补助,31.4%(91/290)反映来源于医保基金,80.3%(232/290)反映来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30.0%(87/290)反映来源于签约居民个人。结论 较大比例的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应同时注重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同时应加强基层首诊的落实。另外,建议保证签约服务经费来源,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家庭医生收入做增量,调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市新一轮社区综合改革背景下,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竞聘重组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形式,明确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内容,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建立家庭医生团队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机制等举措,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运行效果来看,模式构建后,常住人口及慢性病患者人群签约率、社区就诊率上升,基本医疗质量指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指标明显改善,社会评价指标、全科医生人力资源指标有所改善,科研能力有所提升。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构建,对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与费用“守门人”作用,建立有序就医格局,促进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2011年开始,2016年全面推开,政府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经费和人员、规范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措施来促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化、规范化、优质化,但目前关于重庆市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和签约现状的研究仍比较缺乏。目的 了解重庆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和签约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年3—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重庆市北碚、彭水、巴南、永川、梁平、合川、沙坪坝、秀山、黔江、垫江、大足、开州12个区(县)的2 40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情况。共发放问卷2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3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8%。结果 2 342例居民中有2 153例(91.93%)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总体需求。2 342例居民中已签约的有1 358例(57.98%),未签约的有984例(42.02%)。不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业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非常需要”排序前5位的条目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43.42%,1 017/2 342)、孕妇/儿童/老年人体格检查与健康评估(34.93%,818/2 342)、定期体格检查/健康评估(33.69%,789/2 342)、家庭医生出诊(32.96%,772/2 342)、已经确诊的慢性病管理(32.45%,260/2 342)。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以往就医/签约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不同的居民签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较大,但签约率较低,需求最大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居民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以往就医/签约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都会影响居民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包,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